張華平
(河南省西平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西平 463900)
助陽通脈培元湯治療心力衰竭40例療效觀察
張華平
(河南省西平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西平 463900)
目的觀察助陽通脈培元湯治療舒張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采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助陽通脈培元湯治療。觀察2組治療后心功能(NYAH)分級及腦鈉肽的變化。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二者治療后心功能(NYAH)分級、腦鈉肽指標,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西藥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配合助陽通脈培元湯治療舒張性心力衰竭,可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
助陽通脈培元湯;舒張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
舒張性心力衰竭(DHF)是一組以具有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左室射血分數(shù)正常而心室肌舒張功能障礙,順應性減低,僵硬度增高為特點的臨床綜合征[1]。本病以老年人特別是女性居多,約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1/3。西醫(yī)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而通過運用助陽通脈培元湯以溫補陽氣,振奮心陽,通陽利水,活血通脈,起到強心利尿,改善冠狀動脈供血,提高患者活動耐量及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選病例均為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診治的DHF患者80例,隨機分成2組,每組各40例。治療組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6歲;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4歲。冠心病40例,高血壓病30例,肥厚性心肌病6例,心律失常、持續(xù)性房顫4例。入選者均符合中國心力衰竭協(xié)會DHF的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支氣管哮喘、急性心肌梗死、病竇綜合征、縮窄性心包炎、甲亢、先天性心臟病、心包填塞等。2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病種、病程、心功能分級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2組患者確診后均給予西藥規(guī)范化治療。治療組在西藥規(guī)范治療基礎上加用助陽通脈培元湯,具體處方如下:熟附子[先煎]50 g,干姜40 g,紅參20 g,山萸肉25 g,煅龍骨[先煎]20 g,煅牡蠣[先煎]25 g,磁石[先煎]20 g,砂仁[后下]15 g,肉桂[后下]10 g,炙甘草15 g,丹參20 g,降香15 g,白術20 g,茯苓20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10日為1個療程,一般服藥1~2個療程。隨證加減:心陽不振以致心動過緩者加炙麻黃,補骨脂,重用桂枝以溫陽通脈;虛陽內擾加鱉甲、黃柏、知母等以滋陰潛陽;心神失養(yǎng)加酸棗仁、柏子仁等養(yǎng)心安神;頻發(fā)早搏加甘松;虛陽上擾加天麻、鉤藤等鎮(zhèn)肝潛陽;陰傷明顯加麥冬、五味子、枸杞子等滋陰養(yǎng)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2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與百分比表示,2組間的構成比比較均采用χ2檢驗。
2.1 2組治療后心功能分級比較:見表1。
表1 2組治療后心功能分級比較
2.2 2組治療前后NT-proBNP比較治療組治療后NT-proBNP(226± 85.4)μg/L,與治療前的(446±68.2)μg/L相比明顯下降,有顯著性差異(P<0.05);分別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464±67.6)μg/L、(281±75.3)μg/L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治療后NT-proBNP較治療前也下降,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古籍中未見心力衰竭病名,鑒于此類患者臨床表現(xiàn),其論述多分散在“喘證”、“水腫”、“胸痹”、“心悸”、“肺脹”等病中?,F(xiàn)代中醫(yī)稱為心力衰竭病。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多長期患有其他臟腑相關疾病?!秲冉?jīng)》有“久病入絡”之說,葉天士《葉氏醫(yī)案存真》云“久發(fā)、頻發(fā)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閉”,《內經(jīng)》認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中》指出“血不利則為水”,瘀血可繼發(fā)水濕;而腎陽虧虛,腎失蒸騰氣化也可導致水濕內停。水濕潴留,血容量增加則導致容量負荷增加,加重心臟負荷。故陽虛、瘀血及水濕是心力衰竭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病機。屬本虛標實,以心腎陽虛為本,瘀血、水濕為標,多為因虛致實,虛實夾雜。治法應給予助陽通脈利水。而助陽通脈培元湯以心腎陽虛及瘀血、水濕作為切入點,方中選用大劑量“回陽救逆第一品藥”熟附片,使其“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干姜回陽通脈,助附子增強回陽救逆之功,使其“守而不走”;紅參大補元氣,與附子同用可增強益氣回陽功效;山萸肉收斂固澀,補益肝腎,且補而不峻,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溫腎助陽,收澀之中,兼條暢之性;肉桂補火助陽,溫經(jīng)通脈,引火歸元,引上浮的虛火下歸于腎位;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燥濕利濕消腫;煅龍骨、煅牡蠣、磁石重鎮(zhèn)潛陽安神,使上浮之虛陽下歸于腎;砂仁化濕行氣寬中,貫通五臟陽氣,使補而不滯;丹參、降香,二者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藥性,既能解附子毒性,又具有補益扶正作用[2]。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茯苓含茯苓聚糖,具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烏頭及附子煎劑有明顯強心作用,且煎煮愈久,強心作用愈顯著,毒性愈低,且有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有興奮作用;丹參含丹參酮Ⅰ、ⅡA、ⅡB及丹參素等,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huán)及心肌缺血,有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上述藥物聯(lián)用,充分發(fā)揮強心、利尿、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huán)及心肌缺血等作用,從根本上起到助陽利水通脈作用。
[1] 王利軍.西藥聯(lián)合參脈注射液治療舒張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8):184.
[2] 劉亮亮,李七一.中醫(yī)治療舒張性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yī)藥,2012,32(2):213-214.
R541.6
B
1671-8194(2017)22-0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