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專利輔助侵權的免責條款

2017-09-08 14:07:55黨弘毅

黨弘毅

摘要:專利輔助侵權肇源于美國普通法,經(jīng)1952年《專利法案》成文化,免責條款亦相伴輔助侵權而生。在美國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免責條款不僅在專利輔助侵權制度中作為構成要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且較好地彌合了輔助侵權與專利權濫用的沖突。雖然輔助侵權相關制度在我國長期缺位,但我國法院和法律規(guī)范中亦存留著輔助侵權及免責條款的精神;故我國《專利法》第四次修改應借鑒美國經(jīng)驗,明定專利輔助侵權的免責條款,彌補罅漏,實現(xiàn)邏輯自洽。

關鍵詞:免責條款;專利輔助侵權;專利權濫用;專利法送審稿

中圖分類號: D92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7)04-0057-06

一、問題的提出

專利輔助侵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專利輔助侵權等同于專利間接侵權,即行為人的行為本身并不構成直接實施他人專利的侵權,但卻教唆、誘導、幫助他人實施專利侵權,發(fā)生了直接侵權行為,亦包括專利引誘侵權[1]237;本文取其狹義,即典型的輔助侵權(Classic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僅指提供發(fā)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供他人侵犯專利之用的行為[2],系專利間接侵權的下位概念。專利輔助侵權制度肇源于美國,由普通法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1952年《專利法案》明定于第271條(c)項:“任何人在美國許諾銷售或銷售構成發(fā)明試制部分的專利裝置、產(chǎn)品、組合品和組合物的部件,或者用于實施一項專利方法的材料或裝置,如果行為人明知這樣的部件、材料或裝置是為侵犯專利權專門制造的或專門改制的,而不是一種常用商品或者具有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的商品,該行為人就負有輔助侵權(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的責任?!?/p>

美國1952年《專利法案》的主要起草者、美國專利法領域的傳奇人物,法官Rich歸納了輔助侵權的五個構成要件:1. 出售的產(chǎn)品是一種專利產(chǎn)品的組成部分或者用于專利方法的材料;2.這個被出售產(chǎn)品成為了發(fā)明的一部分;3.這種產(chǎn)品是專門制造或適用于侵權的,并且出賣人知情;4.這種產(chǎn)品不是一種常用商品;5.這種產(chǎn)品不具有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其中,第4點和第5點是可互相替換的。并指出前三項為積極構成要件,后兩項為消極構成要件并規(guī)定在271條(c)項最末[3]。鑒于消極構成要件是免除被控侵權人承擔輔助侵權責任的條款,且中外學界對此并未冠以名稱,故本文自其發(fā)揮的作用出發(fā),以“免責條款”稱之。

根據(jù)271條(c)項最末的規(guī)定,所謂免責條款,即是當被控侵權物為“常用商品”或具有“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時,被控侵權人則可免于承擔輔助侵權責任。我國2015年12月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專利法送審稿”)在規(guī)定輔助侵權時借鑒了美國專利法第271條(c)項的規(guī)定,但并未納入免責條款(1)。故本文分別從美國法與中國法入手,探析免責條款在輔助侵權制度中的作用,并檢視專利法送審稿規(guī)定的合理性。

二、美國法中的專利輔助侵權免責條款

(一)專利輔助侵權免責條款的早期發(fā)展

專利輔助侵權制度的運用始于1871年的Wallace v. Holmes案,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被控侵權人出售的商品不具有非侵權用途時,即可認定其具有侵犯專利權的意圖[4]。這一觀點已蘊含了免責條款的精神,但與被控侵權人主觀意圖還未實現(xiàn)區(qū)分。

輔助侵權的免責條款在司法實踐中首次運用系1875年由美國馬薩諸塞州巡回法院裁判的Saxe v. Hammond案(2)。在Saxe案中,法院確立了僅出售“常用商品”不構成輔助侵權的規(guī)則[5]。六年后的Millner v. Schofield案則確立了即使被告具有將產(chǎn)品用于侵犯專利的意圖,“具有非侵權用途”的商品亦不構成輔助侵權的規(guī)則,同時亦使免責條款實現(xiàn)了與主觀意圖的分立,具有了獨立性(3)。自此,免責條款的雛形初步確立。后經(jīng)美國最高法院裁判的American Cotton-Tie Co. v. Simmons案最終形成一種裁判規(guī)則,即被控侵權物除了制造侵權產(chǎn)品以外沒有其他用途時,法院便會認定被控侵權人需要承擔輔助侵權的責任[4]??梢娫谄胀ǚ〞r期,免責條款相伴輔助侵權而生,發(fā)揮著關鍵作用[6]506。

(二)專利輔助侵權免責條款的成文法化

美國作為判例法國家,普通法規(guī)定大多并未成文化。但在專利輔助侵權制度的司法實踐中,常用商品與非常用商品的界分往往會受到公共政策的影響,其中最具爭議的案例便是美國最高法院在1944年裁判的Mercoid Corporation v. Mid-continent Inv. Co.案(4)。美國最高法院在該案中認定Mercoid公司生產(chǎn)的不具有其他用途的加熱器開關是否構成輔助侵權時,以5∶4的投票比例免除了其輔助侵權的責任,并認定專利權人Mid-continent公司專利權濫用(5)。在Mercoid案的影響下,司法界出現(xiàn)了兩種裁判思路:一種是美國第六巡回法院的思路,認為在專利權濫用時,免除專利輔助侵權的責任,也即Mercoid案的判決思路;另一種是美國第四巡回法院的思路,堅持認為,在被控侵權人具有侵權意圖時,宜認定其構成輔助侵權[7]。

為應對輔助侵權制度在普通法中出現(xiàn)的困局,美國國會于1948年開始修訂專利法,旨在將專利輔助侵權制度成文化。事實上,該專利法修正案的頒布并非一路坦途,在最終頒布之前,美國國會共舉行了三次審議專利法修訂草案的聽證會,直到1952年,以Rich法官為首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就條文達成妥協(xié)后,第三次聽證會方才得以通過[2]。1952 年的《專利法案》是19世紀以來美國專利制度的最大修訂,奠定了現(xiàn)行專利法律制度的基本構架,其中第271條首次實現(xiàn)了專利輔助侵權制度的成文法化。

在輔助侵權一波三折的成文化歷程中,免責條款對于彌合反對者與支持者的分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消解對專利權擴張的擔憂,反對者擔心專利權人借專利輔助侵權制度壟斷非專利產(chǎn)品市場,這是前兩次聽證未通過的主要原因;因而豁免非專利權人生產(chǎn)常用商品的輔助侵權責任,限定輔助侵權的行為對象,可以消解反對者的憂慮[7]。其二,正當化對輔助侵權的打擊,免責條款的設立得以證成專利權人并無控制專利產(chǎn)品所有部件之意圖[8],使得輔助侵權行為對象的范圍合理化,專利權人控制部分非常用商品的權利正當化。endprint

三、中國專利法送審稿的規(guī)定及存在的問題

如前所述,對專利輔助侵權行為對象予以限定是該制度得以運轉的保證,檢視我國專利法送審稿第六十二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明知有關產(chǎn)品系專門用于實施專利的原材料、中間物、零部件、設備,未經(jīng)專利權人許可,為生產(chǎn)經(jīng)營目的將該產(chǎn)品提供給他人實施了侵犯專利權的行為的,應當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能夠對專利輔助侵權行為對象予以限定的表述僅有“專門用于”一詞。故結合第六十二條亦或整個專利法送審稿對“專門用于”予以解釋顯得尤為必要。

(一)文義解釋下的專利權擴張

在專利法送審稿第六十二條的語境中,“專門用于”一詞的目的是限定“有關產(chǎn)品”的范圍,若對此予以反對解釋,即“非專門用于”的“有關產(chǎn)品”則不構成輔助侵權。由此觀之,“專門用于”或“非專門用于”決定了“有關產(chǎn)品”是否構成輔助侵權,二者之分野尤為重要。按照文義理解:第一,無論“專門用于”或“非專門用于”,均非純粹的客觀性描述,其中亦蘊含著對于被控侵權人主觀意圖的考察;與美國法中“實質性非侵權用途的常用商品”這一客觀定性的界定差異較大。第二,“專門用于”與“非專門用于”的語義波段較大,例如,美國法中的“常用商品”在“專門用于”或“非專門用于”的涵義中則處于兩可的狀態(tài);亦即在中國法上,制造者因其侵權意圖故意將常用商品“專門用于”實施侵權,則構成專利輔助侵權。由此觀之,專利法送審稿第六十二條中的輔助侵權將“常用商品”納入其射程之內,易造成專利權的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1年,美國最高法院便已闡明了將專利權擴張到“常用商品”可能帶來的后果:“如果壟斷權能如此擴張,那么專利權人可能很容易就壟斷了專利產(chǎn)品所生產(chǎn)使用的一大部分非專利材料貿易?!保?)

(二)限縮解釋對輔助侵權打擊乏力

既然文義解釋會造成專利權的擴張,則有必要對“專門用于”予以限縮;縱觀各國,未通過免責條款限定輔助侵權的代表便是日本《專利法》第一百零一條第一款和第三款:“下列行為被視為侵犯專利權或者侵犯獨占許可:一、對于產(chǎn)品專利權來說,在商業(yè)過程中制造、出讓、租借、為了出讓或租借目的而出示、或者進口僅僅只能用于制造產(chǎn)品的物品。三、對于方法專利權來說,在商業(yè)過程中制造、出讓、租借、為了出讓或租借目的而出示、或者進口僅僅只能用于實施專利方法的物品。”若借鑒日本法之精神,則將我國專利法送審稿第六十二條的“專門用于(especially)”理解為“僅僅只能用于(exclusively)”(7)。

根據(jù)日本學者的經(jīng)驗,所謂“專門用于”,即被控侵權物只要還有其他用途,無論該用途是否具有實質性亦或行為人是否明知其被用于侵權行為,均不構成輔助侵權。可見,日本《專利法》路徑嚴格限定了輔助侵權行為對象的范圍,可以設想,某種物品僅僅只能用于實現(xiàn)一種特定的專利,且別無其他用途是十分罕見的,如此限縮的法效果便是對于輔助侵權的打擊不力[5]?;蚧诖耍?002年,日本在修訂專利法時加入了第二款和第四款(2006年修法變后更為第五款)的規(guī)定:“(二)針對產(chǎn)品發(fā)明專利,在明知一種物品(在日本廣泛流通的物品除外)用于專利產(chǎn)品的制造,該物品對技術問題的解決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該發(fā)明為專利發(fā)明以及該物品用于實施該發(fā)明的情況下,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制造、轉讓或者是進口、許諾轉讓等行為。(五)針對方法發(fā)明專利,在明知一種物品(在日本廣泛流通的物品除外)用于專利方法的使用,該物品對技術問題的解決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該發(fā)明為專利發(fā)明以及該物品用于實施該發(fā)明的情況下,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制造、轉讓或者是進口、許諾轉讓等行為。”新的規(guī)定擴大了輔助侵權的行為對象,并增加了功能近似于免責條款的規(guī)定[9]。

由此可見,專利法送審稿的規(guī)定采文義解釋易使專利權過分擴張,輔助侵權的行為對象過寬;采限縮解釋則可能造成對輔助侵權打擊乏力,輔助侵權的行為對象過狹。綜據(jù)上述,通過設計免責條款對文義解釋語境中過寬的行為對象進行部分剔除,在專利權擴張和打擊輔助侵權之前尋得平衡,方能實現(xiàn)邏輯自洽。

四、專利輔助侵權免責條款的具體適用

(一)美國視角

美國是典型的判例法系國家,法律文化崇尚的是實用主義哲學。因此,我們在考察輔助侵權的立法后,宜將視角轉移到輔助侵權免責條款在美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本文選擇以美國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相關案例為主要研究對象(8),并以輔助侵權免責條款在案例中的作用為中心關注。本文認為,免責條款形式上是判斷專利輔助侵權的構成要件,實質上又發(fā)揮了界分專利權濫用與輔助侵權的功能。

1.判斷輔助侵權的構成要件

免責條款作為輔助侵權的構成要件之一,在具體適用中主要從積極認定輔助侵權與消極否定輔助侵權兩方面發(fā)揮作用,并在司法實踐中不斷發(fā)展。

首先,免責條款在認定輔助侵權時發(fā)揮消極作用。美國上訴法院裁判中最早見于1960年的U.S. Industries, Inc. v. Otis Engineering Corporation案(9)。而2005年由美國上訴法院裁判的Cross Medical Products, Inc. v. Medtronic SofamorDanek, Inc.案(10)則最為典型。該案中,地區(qū)法院判定被告Medtronic公司因制造一種用于矯正脊椎的部件而承擔輔助侵權責任,并頒布了具有五項限制內容的永久禁制令,Medtronic公司不服上訴。上訴法院對后兩個限制內容予以實質審查時,免責條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即限制內容是否適當取決于Medtronic公司生產(chǎn)的接收器(Receiver Member)是否具有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上訴法院根據(jù)雙方證人Michael Sherman和Kevin Foley M.D.在地區(qū)法院所做的證言,認為并不能確定Medtronic公司生產(chǎn)的接受器一定會在手術中與骨骼相連接,亦即可能存在接收器不與骨骼發(fā)生連接的非侵權用途;故認定本案在該問題上存在事實性爭議(no genuine issues of material fact)(11)??梢园l(fā)現(xiàn),正是因為上訴法院認為Medtronic公司生產(chǎn)的接受器可能適用免責條款,故最終認定永久性禁止令應予撤銷。endprint

其次,免責條款亦可以在認定輔助侵權時發(fā)揮積極作用。其在美國上訴法院裁判中最早見于1957年的Freedman v. Friedman案(12),而近年來的典型案例便是2010年美國上訴法院裁判的Fujitsu Limited v. Netgear Inc.案(13)。這兩個案例雖時隔五十余年,但均主要從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兩個方面認定輔助侵權是否成立;在客觀要件方面,被控侵權物不是具有“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的常用商品”則成為法院認定被控侵權人輔助侵權責任的主要依據(jù)之一。

最后,在司法實踐中免責條款逐漸上升為首要審查要件??剂繉@?71條(c)項之條文,免責條款系認定輔助侵權時唯一的消極構成要件,即要證成輔助侵權,則專利權人必須證明被控侵權物不具有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換言之,被控侵權物具有“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在判定輔助侵權時具有“一票否決”的效果,這一特質得以形塑免責條款在實踐中發(fā)揮首要審查要件之作用。2014年,美國上訴法院在Microsoft Corp. v. Datatern, Inc.案中(14)認定Microsoft公司的ADO.NET是否構成輔助侵權時明確指出,“事實上,在我們回顧消費者報告的記錄,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證據(jù)能夠揭示Microsoft公司的ADO.NET不具有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15);并以此作為判定Microsoft未侵犯402號專利的唯一依據(jù),將免責條款作為首要審查要件的作用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明確專利權濫用與輔助侵權的界線

專利輔助侵權作為“偏專利”的制度,擴大了專利權的保護范圍;而專利濫用制度作為“偏競爭”或“反專利”的制度,則會限制專利權保護的范圍,因而二者處于此消彼長的關系之中[10],明確二者界線及各自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專利輔助侵權系美國首創(chuàng),無比較法經(jīng)驗可借鑒;專利權濫用更是被稱為“無定型形態(tài)(amorphous)”的規(guī)則[6]567,通過成文法實現(xiàn)對二者的界分可謂難上加難。考察美國學者的研究成果[8],271條(c)項(16)與(d)項(17)通過兩次范圍框定實現(xiàn)了輔助侵權制度與專利權濫用制度的明確界限。第一次框定,系通過271條(c)項規(guī)定的專利輔助侵權積極構成要件與271條(d)項規(guī)定的豁免條款共同實現(xiàn)的:271條(c)項規(guī)定任何一個行為主體知道其出售非常用商品是受專利保護產(chǎn)品的一部分,并導致直接侵權發(fā)生的,則要承擔輔助侵權責任,此時唯一的抗辯理由便是專利權人構成專利權濫用;而271條(d)項的作用便在于否定了被控侵權人抱有“認定專利權人構成專利權濫用”的預期,保證輔助侵權認定的順暢進行。第一次框定限縮了專利權濫用的效力范圍,賦予了專利權人控制未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非常用商品的權利。但為防止專利權人壟斷不受專利權保護的產(chǎn)品市場,第二次框定則顯得尤為必要。

第二次框定系通過271條(c)項輔助侵權的消極要件來實現(xiàn),即排除了專利權人控制“具有實質性非侵權用途的常用商品”之正當性。上述兩次框定不僅保障了專利輔助侵權認定的順暢,同時證成了專利權人不得有壟斷專利產(chǎn)品所有部件之意圖,亦免除了公眾對于輔助侵權制度破壞市場正常交易的擔憂。

行文至此不難發(fā)現(xiàn),1952年的《專利法案》為明確專利輔助侵權制度與專利權濫用的界限可謂用心良苦。但正如上訴法院法官Gee所言,專利法是整個法律體系中最為抽象和微妙的法律,而整個專利法中最為抽象和微妙的內容則是專利輔助侵權與專利權濫用的區(qū)分(18)。由于法官、律師及當事人,均難以把握271條的分量以及正確的解釋方法[7],故直到1952年《專利法案》頒布的28年后,美國最高法院才在Dawson Chemical Company v. Rohm and Haas Company案(19)中建立起了第271條(c)項與(d)項的聯(lián)系,明確了二者的分工[10]。本案中,專利權人R & Hassan公司起訴Daswson公司制造并銷售了Propanil這種化學物質,侵犯了其以Propanil作為重要原料的專利方法,需承擔輔助侵權責任;Dawson公司則主張其曾試圖從專利權人處獲得授權許可,但遭到拒絕,故專利權人構成專利權濫用。美國最高法院在審判該案時,對于1952年《專利法案》的立法進行了回溯,認為該立法模式揭示了一種妥協(xié),即允許專利權人控制其專利產(chǎn)品中的非常用商品,同時不得控制常用商品;而這種妥協(xié)便是271條(c)項與(d)項聯(lián)系之體現(xiàn)。同時,美國最高法院還強調,在專利輔助侵權案件中,若涉及到專利權人對于常用商品的控制,則可以通過271條(c)項的免責條款直接認定被控侵權人不構成專利輔助侵權,阻卻專利權濫用的適用。該規(guī)則減輕了讓法院在專利輔助侵權與專利權濫用發(fā)生競合時進行選擇的負擔,提高了訴訟效率(20)。

自此后判例觀之,Daswon案中就專利輔助侵權與專利權濫用所建立起來的聯(lián)系,基本被美國各級法院所認可。Daswon案件之前大量出現(xiàn)的“原告起訴被告輔助侵權,被告反訴原告專利權濫用”的案件因為免責條款的適用而大幅減少,案件爭點更多地轉移到了對于“實質性的非侵權用途”和“常用商品”的理解上來。

(二)中國視角

雖然專利輔助侵權制度在我國長期缺位,專利法送審稿亦僅規(guī)定了專利輔助侵權制度的積極要件,但探析專利輔助侵權在我國的適用,無論是司法實踐層面還是法律規(guī)范層面,均能尋得專利輔助侵權消極要件之精神。

1.法律規(guī)范層面

回溯輔助侵權制度在我國的發(fā)展,早在2001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便下發(fā)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北京高院《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并于第73-80條對專利間接侵權予以了專門規(guī)定,其中第74條規(guī)定:“間接侵權的對象僅限于專用品,而非共用品。這里的專用品是指僅可用于實施他人產(chǎn)品的關鍵部件,或者方法專利的中間產(chǎn)品,構成實施他人專利技術(產(chǎn)品或方法)的一部分,并無其它用途?!斌w現(xiàn)了美國專利法第271條(c)項免責條款的精神,或由于實務界認為將專利間接侵權納入共同侵權制度體系更為合理,北京高級人民法院于2013年印發(fā)《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以下簡稱“北京高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在廢止北京高院《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同時將專利間接侵權的精神納入了專利共同侵權項下的第105-110條。由此可見,彼時我國立法界對于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的態(tài)度較為搖擺。endprint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2015年12月專利法送審稿的公布以及201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專利權糾紛若干問題解釋(二)》”),將專利間接侵權獨立于專利共同侵權已成為主流的立法思路。自沿襲立法傳統(tǒng)的角度觀之,北京高院《專利侵權判定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4條規(guī)定輔助侵權免責條款之意義不可小覷。

2.司法實踐層面

在實踐中,我國法院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構成要件判定輔助侵權:一是幫助者主觀上明知或者有充分的理由應當知道他人的行為構成侵犯特定專利權;二是客觀上實施了幫助行為,引發(fā)了他人的專利侵權意愿或者對他人的專利侵權行為起到了實質性作用;三是被幫助者實施了侵犯專利權的行為(21)。同時,在審理專利侵權糾紛的司法實踐中,適用免責條款的案例亦不鮮見,其中較為典型地適用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作為判定被控侵權人主觀意圖的依據(jù)。法院在判定被控侵權人的主觀意圖時,免責條款往往起到阻卻證明之作用。例如,在“愛國者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訴中國惠普有限公司等侵犯專利權糾紛案”(22)中,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便明確指出,如果幫助行為人所提供的產(chǎn)品具有“實質性非侵權用途”,則不能推定幫助行為人主觀具有過錯。

第二類是作為審查輔助侵權是否成立的構成要件。在“(日本)組合化學工業(yè)株式會社等與江蘇省激素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專利侵權糾紛上訴案”(23)中,一審法院便以“兩原告未提供證據(jù)證明雙草醚原藥的唯一用途就是用來制備92專利所保護的除草組合物”為由駁回了其訴訟請求;雖然二審法院撤銷了一審法院的判決,但其理由是認為該舉證責任應當由被告承擔,并未否認一審法院認定的“不具有唯一用途”則不構成輔助侵權的判定標準。

第三類是作為被控侵權人的抗辯理由。在“廣州金鵬實業(yè)有限公司訴楊士英專利侵權糾紛案”(24)中,被告楊士英辯稱“被控侵權產(chǎn)品不是必須與副龍骨、吊桿配合使用才能構成完整的產(chǎn)品,與副龍骨、吊桿配合使用也不是被控侵權產(chǎn)品唯一功能,因此銷售被控侵權產(chǎn)品不構成間接侵權之理由,依據(jù)不足?!笨梢姳桓嫦Mㄟ^證明被控侵權產(chǎn)品具有其他用途來實現(xiàn)輔助侵權責任的豁免。

五、結語

Story法官在Folsom v. Marsh(25)案中將專利法比喻為法律中的“玄學”(metaphysics of the law),構建居于專利權人利益與公眾利益銜接處的輔助侵權制度不可謂不需要超凡的立法智慧。自美國視角觀之,免責條款既是輔助侵權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關鍵審查要件,亦是輔助侵權制度與專利權濫用制度間的平衡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故基于中國法立場,專利法送審稿第六十二條的規(guī)定尚有缺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美國法經(jīng)驗,將免責條款引入我國輔助侵權制度具有必要性與可行性。

注釋:

(1)即《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六十二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后文詳述。

(2)1 Ban. & A. 629 (Ma Cir. 1875).

(3)4 Hughes 258, 17 F.Cas.392, No. 9609A(1881).

(4)320 U.S. 661 (1944).

(5)Id. at 664.

(6)Carbice Corp of America v. American Patents Dev. Corp, 283 U.S. 27.(1931).

(7)“especially”系《美國專利法》第271條(c)項之用詞;“exclusively”系《日本專利法》101條之用詞(日本特許廳官方譯本)。

(8)筆者在Westlaw上以“patent & (commodity & of & commerce & suitable & for & substantial & non & infringing & use) & (contributory & infringement)”為關鍵詞,對最高法院的7個案例以及上訴法院的51個案例進行了整理分析,排除無關的案例后,有效案例共34個。Westlaw:https://1.next.westlaw.com/search/home.html?rs=IWLN1.0&vr=3.0&sp=CtrlUfeWLN-1000&__lrTS=20160609002249894&transitionType=Default&contextData=(sc.Default)&bhcp=1, 2016-06-09.

(9)277 F.2d 282(Fed. Cir. 1960).

(10)424 F.3d 1293(Fed. Cir.2005).

(11)Id. at 1313-1314.

(12)242 F.2d 364(Fed. Cir.1957).

(13)620 F.3d 1321(Fed. Cir. 2010).

(14)755 F.3d 899(Fed. Cir. 2014)

(15)Id. at 906.

(16)320 U.S. 661 (1944).

(17)《美國專利法》第271條(d)項:因專利侵權或輔助侵權而本應給予救濟的專利所有人不應因其實施了下列行為中的一項或多項而被拒絕給予救濟或被視為權利濫用或不正當擴張其專利權利:(1)從某種行為上獲利,這種行為若未經(jīng)其同意而實施便會構成專利輔助侵權;(2)許可或授權他人實施某種行為,這種行為若未經(jīng)其同意而實施便會構成專利輔助侵權;(3)為對抗專利侵權或輔助侵權而尋求其專利的實現(xiàn)。

(18)Dawson Chemical Company v. Rohm and Haas Company, 599 F.2d 685, 706 (5th Cir. 1979).endprint

(19)100 S. Ct. 2601(1980).

(20)100 S. Ct. 2601, 2615-2616(1980).

(21)(2009)民申字第1532號。

(22)(2010)一中民初字第9612號。

(23)(2005)蘇民三終字第014號。

(24)(2006)西民四初字第019號。

(25)9 F. Cas. 342, 344 (C.C.D. Mass. 1841) (No. 4901).

參考文獻:

[1]程永順.專利侵權判定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寧立志.專利輔助侵權制度中的法度邊界之爭——美國法例變遷的啟示[J].法學評論,2010,(5):35-45.

[3]Basinski J. Erwin. Some Comments on Contributory and Induced Patent Infringement; Implications For Software Developers [J]. 81 J. Pat. & Trademark Off. Socy, 1999:777-789.

[4]Nesbitt T. Mathew. From Oil; Amps to Cell Phones: What the Trilateral Offices Can Teach Us about Detangling the Metaphysics of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J]. 21 Emory Intl L. Rev. 2007: 670-706.

[5]王兵,李旭,王麗媛,熊晨曦.專利間接侵權問題[C]//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條法司編.《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三次修改專題研究報告(下).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 2006. 1687-1727.

[6]Mueller M. Janice. Patent Law (Fourth Edition)[M].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2013.

[7]Arnold Tom, Louis Riley.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nd Patent Misuse: The enactment of § 271 and Its Subsequent Amendments [J]. 76 J. Pat. & Trademark Off. Socy. 1994: 358-383.

[8]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nd Misuse-The Effect of Section 271 of the Patent Act of 1952 [J]. 66 Harv. L. Rev. 1953: 910-918.

[9]程永順,李嶸.關于間接侵權專利權的問題[C]//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條法司,編. 《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三次修改專題研究報告(下).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 2006. 1648-1684.

[10] Oddi A. Samuel.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Patent Misuse: Metaphysics and Metamorphoses [J]. 44 U. Pitt. L. Rev. 1982: 74-127.

Abstract:The origin of pat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is the American common law, which became statute law via the Patent Act of 1952. Meanwhile, the codification of exemption clause was accompanied with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In the long period of United States judicial practice, the exemption clause not only crucially acts as one of the pat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but also prominently resolv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pat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nd patent misuse. Although, the regulations of pat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in China are a long-term absence, the spirit of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s well as exemption clause still remains among Chinese courts and legal norms. Therefore, the forth revision of Chinese patent law should draw upon American experience to legislate the exemption clause of pat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Thus, we can make up omissions and achieve a logically consistent system.

Key words: exemption clause; pat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patent misuse; patent law (draft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編輯:黃航endprint

日喀则市| 比如县| 廉江市| 鹤庆县| 贡觉县| 临高县| 安泽县| 宜川县| 德格县| 阿城市| 通渭县| 娱乐| 新泰市| 金昌市| 桓台县| 阿城市| 海南省| 江孜县| 班戈县| 轮台县| 汤原县| 文登市| 井冈山市| 珠海市| 横峰县| 南昌县| 灵宝市| 扎兰屯市| 武平县| 阿克| 张掖市| 石渠县| 高安市| 聂拉木县| 洛阳市| 肃宁县| 修武县| 新民市| 罗定市| 万州区|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