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田中芳樹
西元1257年,蒙哥汗派出了要將宋征服的大軍。只是蒙哥汗這個人本身卻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來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時改國號為元。
自此開始,宋確實感受到了元的壓迫,而往滅亡之路前進。西元1276年,杭州開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時即已滅亡。
有些頑強的抗戰(zhàn)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從杭州臨安府逃出。這就是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悲壯抵抗的開始。
忽必烈對那些頑固的抗戰(zhàn)派下令討伐,指出不能殺文天祥而是要將之俘虜,這乃是想要讓他為自己所用之故。當時降服于元軍的人很多,當然忽必烈也會將這些人加以采用,然而以他的眼光來看,這些人乃是因為事態(tài)對宋不利,因此才降服的,實際上就如皇后所說,當事態(tài)對元不利時,那他們便會舍元而去了。所以,反而那些頑強抵抗的人,人格比較值得信賴。由于忽必烈這么想,所以他也曾對降服的人出言諷刺道:“難道說宰相不好,就是背棄皇帝的理由嗎?”
特別的是文天祥不但是科舉合格,也是以前曾經說過的那種能夠得到天子賜字的人,因此忽必烈自會想要讓這種人能夠出仕于自己。在他的計算下,如果連這種人都愿意跟隨自己的話,那么不論是以武力抵抗的人,或是在精神上抵抗的人,大家應該都會降服的。
然而文天樣還是一直頑強地抵抗,并展開了游擊戰(zhàn)。只是文天樣實在是太為正直,在他的心目中也認為別人都應該是如此,是以也曾好幾次地遭到背叛。
他曾一度為元軍所俘,幸好后來以計謀逃脫。其后,由于連身份低下的人都對文天樣十分尊敬,而不惜生命來跟隨他,因此又持續(xù)了數年的轉戰(zhàn),唯在情勢依然不利之下,文天祥再度為元軍所俘。
文天祥為張弘范所捕,在張弘范的旗艦之上看著宋滅亡。當時乃是二月天,海面為濃厚的大霧所籠罩,在早就已經無法區(qū)分敵我方的狀態(tài)之下兩方開戰(zhàn)了。結果,在宋軍體力較弱,而張弘范又乘著潮流攻擊而來的情況下,末了,宋軍終于被迫逼至角落。在當時,占據船只的印記就是將那艘船的帆柱切斷,在宋軍的帆柱依次倒下之后,元軍也步步進逼。
張世杰看到大勢已去,就想用少數的船來突破元軍的包圍網向外逃出。陸秀夫也是這么想的,只可惜海上要塞乃是位于最內部的地方,因此就算想要逃也會被前方的船所阻。當時周圍的船沉的沉、燒的燒,而元軍又已迫近,無能為力的陸秀夫唯有背著幼小的皇帝跳海。見到這一幕的殘兵敗將,以及官吏、宦官、宮女等,也就跟著紛紛投海自盡了。
這樣的結果,造成了海上十萬余的尸體漂浮,真的是很凄慘的情況。
在此時,張世杰好不容易突破了包圍逃出,卻還沒有放棄,一面搜尋著宋皇族的生還者,還準備要東山再起。元這邊也發(fā)現了這件事,并且了解到張世杰這個人絕對不是一個會投降,或是會放棄的人,因此也努力地搜查他的下落,但是一直都找不著。
在這之間,張世杰遇到了暴風,船只即將沉沒,就在兵士們認為岌岌可危、準備要棄船逃往陸地上之際,張世杰命所有的兵士離開,自己一個人則留在船上,大叫道:如果上天真的要亡宋的話,那就讓這艘船翻覆吧!結果,在巨大的風暴吹襲過后,船還是翻覆了,而張世杰應當也死于其中。
從《十八史略》中的文章來看,“舟覆世杰遂溺宋滅”的短短八個字,可說是充滿了悲愁的思緒,中國文字的表現力確實是令人吃驚。而在《宋史》中,則是以“世杰死宋遂滅”來形容。由于張世杰的死,宋就因此而滅亡。在“遂滅”這兩個字之中有著很深的感情。
《宋史》基本上乃是在元時代中所編撰的東西,而且是元朝皇帝所承認的歷史書。在這本歷史書中,寫著因為張世杰的死而使得宋滅亡。在名義上,宋是于西元1276年時出降時被滅的。
就這樣,張弘范對文天樣說,正如你所見,宋已經滅亡了,你也乖乖地放棄,出仕元朝如何?文天祥當然是加以拒絕。于是張弘范也只有將文天祥帶回今日的北京,去與忽必烈會面。
當張弘范從崖山退兵時,還曾在海邊的大石頭上寫下夸耀自己功績的文字。
十二個文字一共分為三行,寫的是:
鎮(zhèn)軍大將
軍張弘范
于此滅宋
連張弘范自己也認為是他在這里將宋給滅亡的。因此,不管是當時的人,或是后世的人看來,都認為宋乃是在1279年于崖山滅亡的,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認識。
宋滅亡一事對中國人來說乃是一場悲劇。至于文天祥,他被帶到今日的北京去與忽必烈會面。帶著他去的就是張弘范,由于他個人也對文天祥十分尊敬,因此一路上也都以禮相待。
到了北京,忽必烈曾親自想要說服文天祥為自己所用,然而文天祥卻立意守節(jié),因此就被打入牢中,在酷暑、嚴寒之中度過了四年的光陰。由于文天祥一直不愿屈服,最后忽必烈也只有將其處死。在沙暴吹襲的刑場之上,據說文天祥還曾笑言道:“我的事終于結束了?!毕喈數乇瘔?。
而那首有名的“正氣歌”,則是文天祥于死之前在獄中所作的。
文天祥這個人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忠臣、義士,可說是中國的民族英雄。這個人的行為能夠感動他人,倒不是因為他是個贏家,而是在于他不向強敵屈服,無論受到什么苦都不曾變節(jié)、并未因一般的價值觀而改變其志向的這一點上。
那些從以前就對文天樣反感的人,便認為根本不需要做無謂的抵抗,還不如趕快投降,就不用再流無謂的血了。他們這些有的沒的說法,重點就是在批評文天樣乃是個自我膨脹的自戀狂,然而要是文天祥只是這種沒用的人的話,那么忽必烈也不會一直想要讓文天祥出仕于他了!關于這一點,其實在侮辱文天祥的同時,也侮辱了忽必烈。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這人的價值,因此才會愿意花上數年的時間說服,一直到最后知道不可行了,方才考慮:好吧,那就讓你死吧!
百姓眼中的英雄如果要說是包拯的話,那么,文天樣就可說是士大夫,也就是知識分子階級的英雄。所謂的忠,本來就是士大夫的德行,和一般的百姓并沒有關系。一般的民眾只要能夠按時納稅、遵守法律就可以了,當朝廷滅亡的時候,要一同殉死的是士大夫。從這一點看來,在中國歷代的王朝之中,士大夫為朝廷殉死的數量也是以宋最多。據說光是在最后的崖山一處就有十萬人一同赴義,像這樣的例子可說是在宋之前之后都不曾見過,而元朝滅亡時,殉死的人總共也不超過十萬人。
由于宋的滅亡,全中國第一次被異民族的王朝統(tǒng)治。在此之前雖然也曾有過像遼或是金這樣的國家,或是更以前的五胡十六國時代,然而最多也只不過是中國的北半部,并非整個中國都被納入異民族的支配之中。從這一層意義看來,大概就可以了解為什么在宋滅亡之時會有十萬人以上殉死了,因為宋的滅亡所代表的意義,和其他王朝的滅亡可說是大不相同,是在中國人的記憶之中所殘留的最痛苦的一件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