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悅
“延安”,只需雙唇翕張,啟齒少刻,便可輕喚而出的一個詞。念將出來,顧名思義:延續(xù)安定,寄希望于無限的安定。
雖然那無限蒼莽的群山和空自流去的大河,并沒有因為這樣美好而迫切的希冀,將文明的過渡以平緩的方式一以貫之,但一部浩瀚而無有窮盡的人文史,隨著那響入云天的腰鼓陣和哀吟動地的求雨聲,隨著那高亢遼遠的信天游和兵戈止息的血與汗,在絡(luò)繹不絕的抗?fàn)幣c妥協(xié)里,讓黃土地上的各類符號在前進的變化中接洽共鳴,探索規(guī)律。融合、分裂、篩減、增補、適應(yīng)、打破……時至今日,亦無有停歇。廟堂、民間、風(fēng)俗、地理,充滿韌勁兒的陜北原始人格從歷史的一端走來,像從一個點發(fā)散于天地空間中的無數(shù)條射線,構(gòu)成一方水土這座容器的長、寬、高,儲蓄起古老黃土之下那年輕而蒼老的生命力。然后,立體。
我們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該談?wù)撌裁??從時間落地的那一剎,延安便從未走出過時間的軸線,或者說,從延安誕生的那一瞬,時間,便從未敢怠慢過延安。
談?wù)撋掏醭?,談?wù)摴矸?。武丁對河套以北勁敵的霸道征服,是他得以擁有“中興之主”賢名的佐證之一。高宗確是好裔孫,承湯遺業(yè),叫羊匕首、三銎刀、鈴首劍、獸首短刀等兵器投降于青銅鼎、青銅壺、青銅簋等禮器,在商王朝“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钡陌贅痈5撝校影?,正在一邊流血,一邊加速前進。
談?wù)搼?zhàn)國時期,談?wù)搮瞧?。將軍武功卓著,盡奪河西之地,強魏扶楚,成就千載功名。奈何無辜佳人,或在香消玉殞的前夜,許還未知這羸弱之身即要淪為出將入相進階之路上的墊腳石。我若無足輕重,為何許其一生?我若舉足輕重,又為何痛下殺手?歷史從來不曾偏頗時人功過,殺妻求將的駭聞和用兵神勇的威名并軌而行,傳世至今,卻扯不平人性。曹孟德言:“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痹u價或是客觀,那么結(jié)局呢?牙璋上馬絕塵,纛旗凌霄潮鳴,月下鋒鏑迫,戍鼓千里,江山舊了又新。將軍操戈襲奔,銀絲沖眉亂飐,誰憐美人淚,一帕鴛鴦巾,白骨包裹不盡。一代名將,終究被授以極刑落得車裂肢解的寥落下場??畤@幾回,問一句是風(fēng)云際會的政治偶然,還是心性雜糅的循進必然?
終究啊,千百年過去,吳起猶存,不過卻是以坐標(biāo)的門頭,佇立于延安西北之地。個體的存在被歲月的洪流沖刷,凝結(jié),擴散,逐而演化為群體的繁衍生息,裊裊煙火,豐盛著無定河與北洛河的流經(jīng)之處。再后來,后來者進行了另一場悲壯的流血革命,淬煉出屬于當(dāng)代社會發(fā)展的其他精神意義。遒勁的雨雪席卷著漫天黃沙,鋪陳在這片昊昊的厚土之上,一層,又一層;人間的顏色在悲歡離合中改了再改,一生,又一生。如今,這里的林木葳蕤碧茂,放眼而觀一綠千里,可邈邈遠山之上的那枚殘陽,卻總是涂染著一抹鮮艷的血紅,多少個春秋冬夏去了,還如當(dāng)年,和另一個當(dāng)年一般,醒目奪人。
談?wù)摫彼螘r期,談?wù)摮鲦?zhèn)延州的范仲淹,怎能不欽佩焚膏繼晷,斷齏畫粥的貧苦力學(xué)?怎能不嘆服“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的英雄氣概?怎能不傷懷“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征人鄉(xiāng)思?怎能不感動“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仁人之心?西北邊陲,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延州府學(xué),誨人不倦的治學(xué)與教育惠澤后世。嘉嶺山上筑起的“望寇臺”和重新修繕的唐古塔都是尊嚴(yán),摩崖巨書的筆鋒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延安子民的心間。終其一生操勞家國,希文先生,倦了吧!清涼山下,范公祠中,望延亭外,延州難以數(shù)計的神思追慕,尚饗!
我們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在談?wù)撌裁??也許是以上這些,可遠遠不止于此。黃河岸邊,大山之巔,多少雙以心為眸的瞳孔中沸反盈天,聽文明的回聲浩蕩而至,感歷史的溫度遞嬗深淺。光景的切片,眾人的記憶,翻攪幾回,便能立刻尋覓到那真切存在過的吉光片羽。
我們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談?wù)撊A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這割不斷的民族血脈,牽引著多少赤子之心對來處的惦念。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壯碩的民族之根在腳下的泥土中已經(jīng)扎下好多個世紀(jì),它們奮力發(fā)散,又相互纏繞,讓多元化的民俗風(fēng)情建筑其上??茨桥砸菪背龅闹拷K于長成蔽日傘蓋,問一枚翠滴吧,那凝聚在陜之北域的萬丈豪情,又有何獨特之處?
祈福禳災(zāi)的秧歌跳起來,剛勁粗獷震天撼地的延安五鼓敲起來,帶有宗教祭祀意味的九曲轉(zhuǎn)起來,戎狄崇武尚勇的彪悍氣質(zhì)傳承下來……或也正是繼承了這游牧民族嫻于弓馬騎射的精神源頭,回望屢屢爆發(fā)的農(nóng)民起義——郝溫、蓋吳高舉的反魏大旗,讓當(dāng)時王朝“狼狽東西”的威猛抗?fàn)幩七€歷歷在目;延州稽胡不是因隋煬帝暴虐無道又怎會數(shù)萬聚眾英勇奮戰(zhàn)?李自成領(lǐng)導(dǎo)陜北子弟推翻明王朝的呼聲猶在耳畔;謝子長、劉志丹領(lǐng)導(dǎo)延安民眾創(chuàng)建紅色根據(jù)地,為中央紅軍提供長征的落腳點和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fā)點的驕傲還縈繞在心頭。
拉開羈旅萬仞的崢嶸過去,揭開云譎波詭的政治風(fēng)云,追溯到“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的羸弱清朝,厭恨統(tǒng)治者遺失守土之責(zé)而賣國求榮;憤懣袁賊盜不知恥,倒行逆施以致國將不國;心驚江山危在旦夕,華夏天變千鈞一發(fā)。好不容易“三民主義”的民主革命綱領(lǐng)撥云開霧攬大廈于將傾,或許是民族行疆于此,冥冥間注定要百遭罹難而后成仁吧,倭寇之患,一御八載。
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磨難,迫在眉睫的反擊,驅(qū)除韃虜?shù)男拍?,鐮刀斧頭共人民守土不渝的拳拳之心猛烈撞碰。至于1935年10月,金鳴之聲訇震陜天北處,延安之城,厚積薄發(fā)而迎來一股新生的偉大力量: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從寶塔山的峰頂?shù)綏罴規(guī)X的窯洞,從棗園的《關(guān)于重慶談判》到鳳凰山麓的《論持久戰(zhàn)》,從清涼山的新華廣播電臺到南泥灣的大生產(chǎn)運動……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quán),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對內(nèi)建設(shè)根據(jù)地,對外打贏持久戰(zhàn)。仁義之師沙場血淚烈烈,盡染旌旗艷艷;聽黨指揮國之上下團結(jié),八年驅(qū)倭繳械。奈何奈何,內(nèi)戰(zhàn)涂炭又三年。戰(zhàn)火橫飛的延安城,正在接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驅(qū)前赴后繼,烽火連天的斗爭歲月里,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們身先士卒,浴血奮戰(zhàn),硬是以其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創(chuàng)出一個嶄新的中國。endprint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延安,從那時起,便把一顆紅色的火種深深注入中華民族的血脈。那十三個艱苦卓絕春秋啊,延安和全國人民一道共抵內(nèi)憂外患,同赴瘡痍國難。滾滾硝煙里,百丈黃塵中,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得以淬煉。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對當(dāng)時的中國革命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乃至未來,都已成為砥礪每位后來者奮進之心的根脈源泉。我們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談到這里,總會無比自豪。這是延安繞不開的十三年,這是新中國成立前十三年繞不開的延安。
如今,延安精神的內(nèi)涵價值在當(dāng)下社會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中,自我內(nèi)調(diào)得更加充實與飽滿。而在1969年1月,那28000多名北京知青來到延安插隊落戶之后,一個叫作“梁家河”的小村莊為延安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更增添了一份不同凡響的偉大意義。不忘初心,記得嗎?
歷史的風(fēng)久吹不散,好多故事代遠年湮,好多輝煌與沒落的時光消散殆盡??梢恍┡e手投足的習(xí)慣,就在這野馬塵埃中頑強地堅守下來。我們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要談?wù)摰奶?。我已?jīng)談?wù)摿巳绱酥啵瑓s難及他恒河沙數(shù)的燦爛星辰中最為邊緣的那一束微弱之光。
日往月來,月往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來,暑往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扎根在這片黃土地上,談他生命遺傳式的文化遞解,談他傳統(tǒng)的圖騰崇拜牽連著遠古的神話史詩,談他在自強不息的奮進哲學(xué)里無意識的繼承,從而形成充滿靈性與張力的藝術(shù)。
作為黃土高原的子民,回顧封建統(tǒng)治、信息閉塞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民歌是如何在時代中重塑人類的媒介語言和知識結(jié)構(gòu)。從最初距今3000年的稗官收集街談巷聞,到新中國成立前后慷慨激昂的勞動號子,再到后來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孵化出的新音樂模式……藝術(shù),從貧瘠的方寸之隅走向了廣闊的公共空間;聲音,成為一種精神產(chǎn)品也從溝壑梁峁間喊到了中國內(nèi)外?!囤s牲靈》《蘭花花》《五哥放羊》《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且去聽聽,那耳畔與嗓音商榷好的胸腔共鳴是多么的充滿默契。喉嚨里的旋律起伏,是一座城市的腳印化為她子民按圖索驥的線索,是一鼎一鑊里難離難棄的相濡以沫,是與晴空和雨水一起升騰下沉的無奈順從,是那把生銹了的老?頭狠狠掄向黃土地的碩蕩能量。這能量,灌溉著窗外更迭相交的四個時令,尺度間的爆發(fā)似在炎炎烈日下,逢傾盆大雨如澆如注,后又生出汪洋,五光十色,涌蓋萬里。又或者是邀來了壺口的瀑布罷,源頭明朗而傾斜千里,一時尋不著去處,卻始終能看見來處。
陜北的信天游,在與黃河高山相依為命的千年之中,面對奔流不息的時代進程,從來沒有放棄過去探索一次次無限升華的可能性。那些關(guān)于民歌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正在以眾己之力,結(jié)合時間行徑于道的各類當(dāng)下性反饋,徐圖緩之,循序而進,將古典與現(xiàn)代為我所用,進行著一場藝術(shù)的公車上書,從而真正達到地域藝術(shù)維新變法的理想愿望。
羊肚子手巾已經(jīng)從小川淺鄉(xiāng)里遐征至德、法、瑞等國際藝術(shù)節(jié),那把飽經(jīng)滄桑的三弦亦已從充滿老繭的雙手中迢遞于日、港、新等世界交響樂。彳亍于陜域驕陽千年記憶以及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浪潮之間的耀眼欲盲的身影,是陜北民歌,扮演了那極具代表性的明珠角色。這樣迅猛的沖擊力,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怎能叫人不去談?wù)摚?/p>
縱橫內(nèi)外的相交和復(fù)雜曲折的融合一去經(jīng)年,人類及其流傳至今的創(chuàng)造變成復(fù)活時代記憶最完整的載體。我們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不能不去談?wù)摴┪覀兎毖苌⒌臈⒅?。“上古穴居而野處”,“沒有建筑師的建筑”的確是世界建筑學(xué)界對中國窯洞的贊譽,而黃土高原的窯洞無疑在中國建筑體系中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獨具特色的陜北民居,這“凝固的音樂”在它發(fā)吐第一個音節(jié)時其實是充滿了難言之隱啊。窯居者缺衣少食的窘境讓生存的需要沒有更多選擇的余地,緣崖面掘進而成洞,就地取材,施工簡便,造價低廉。民國即有解嘲對聯(lián)云:“分明是錢短木料貴,還落個冬暖夏天涼”,而今聽來,不免慨嘆??缮a(chǎn)力低下造成的困頓必然要放置于歷史節(jié)點來客觀審視,彼時的“順天應(yīng)地”,在時光的流轉(zhuǎn)遷改中終究受到人們的青睞,堅固和耐用是老百姓們最為寵溺此類居所的原因之一。還記得那句民間的贊許嗎?有百年不漏的窯洞,沒有百年不漏的房廈,據(jù)說窯洞的長壽可久于千年的古槐。而在其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子民們通過智慧的改造使其成為防震、防火、防空的“減災(zāi)建筑”。清乾隆本《延長縣志》中就說:“凡窯必筑炕,飲食臥起俱焉,不唯陶復(fù)陶穴,由留古風(fēng),而冬暖夏涼,不虞火災(zāi),亦勝算也?!?/p>
有意思的是,通過此舍宅而衍生出來的“暖窯”這一民俗,時至今日依然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慶賀方式。鄉(xiāng)親們誰箍了孔新窯,到后來變?yōu)槟募矣袉踢w之喜,鄰里親朋定是要攜童帶侶,備上禮品前來和主人熱鬧一番的。主人自然得“呼兒將出換美酒”,烹煮佳肴吃食,與來客們紅紅火火耍鬧一番,這窯便算是暖了。如此一來,即可保闔家安寧,人丁興旺。從古時候稱為“入煙”、“清宅”到此后的“添家”,“暖窯”成了民間祛災(zāi)納福、以禱喜樂的一種生活方式。
事實上,對于每一個家鄉(xiāng)人而言,黃土高原的昨天,在延安人成長過程中必然是一種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生存背景,而窯洞則化為了這部童年回憶錄的光輝底色。我們所愛戀過的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無論以何種方式,小麥也好,玉米也罷,高粱莘莘,狗尾巴草舞的正歡;魚蝦也好,牛羊也罷,祭祀拜祖,人口遷徙的早與晚……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于我們的容身之處。那是種族接續(xù)的重要進步,那是我們幸運的天生。
我們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是想要更多的人能夠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土地慷慨奉獻的情懷,人文淵藪舒展的筋骨,守器承祧肩負的社稷,讓延安表象迥異的節(jié)奏,或主動,或被動,卻始終生動地配合著生活的律動。這溝壑梁峁中孕育孵化出的相似的精神映射,讓跳動的脈搏彼此兀立而不會孤獨,參差各存而并著一書。
天道自然,人道不妄為;天道變化,人道自強;天道有常,人道有本。大自然以它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生機勃勃的秩序性整體,把人類放在諸多安定好的規(guī)范原因里去開天畫圖,告誡并啟發(fā):腳踏實地,崎嶇便一馬平川,讓山里的夢想拔地,聲勢破繭,讓溝壑里的滿身明亮,去沖撞長驅(qū)直入的年代。
我們在談?wù)撗影驳臅r候,從來未敢忘本,卻也不必刻意內(nèi)斂隱藏那火熱的赤誠。在生命嘉賓的席位上,是黃土地將我們聯(lián)結(jié)成為久伴。文明圓桌的半徑,是方言、風(fēng)俗、藝術(shù)等相同秉性求同后的最大公約數(shù)。陜北兒女的生活圖景,篆刻出一帖又一帖死亡、重生和死而復(fù)生……而每一站,你都在,或者終于有一站起,從此你在。砂紙和刻刀是白晝與夜,打磨出互為凹凸的光榮,一種文化,然后烙印成文。北緯35°21′—37°31′,東經(jīng)107°41′—110°31′之間,幾多更改的地形骨架,始終贍養(yǎng)著黃土地上勤耕的身影。千載的故事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疆土褪去了滄海,生靈減員又添新,而每次喚一聲“延安!”都倍覺珍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