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查辦十四個貪官的南宋政治家
張栻到任伊始,就從治貪入手抓政風,以政風的轉變促治安的轉變。他首先就彈劾了江陵府一名無所作為、放縱盜賊的大官吏,使其罷官去職。他甚至創(chuàng)造過一天內革職查辦貪官污吏14人的紀錄。
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因張栻主教而發(fā)生歷史性變化
提起南宋張栻,人們想到的便會是“朱張會講”、“孔廟先儒”、“湖湘學派”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名詞術語。的確,張栻與朱熹講學于岳麓書院,成為儒學史上一大盛事,但張栻不僅僅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還是一位勤政務實的政治家。
張栻,字敬夫,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紹興三年(1133年)冬,張栻誕生于父親張浚在戰(zhàn)爭前線的閬州(今四川蒼溪)官衙。當時,張浚正以前線最高統(tǒng)帥——川陜宣撫處置使身份,與金軍鏖戰(zhàn)、對峙于西北,雖說曾一度敗退,但最終還是把金軍抵擋在川、陜的交界處,牽制了金軍主力,保住了四川。為此,宋高宗于紹興五年(1135年)提拔張浚為宰相,同時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各路軍馬。
北宋滅亡后,由于南宋根基未穩(wěn),以宋高宗為首的新朝廷,不得不依靠一批愛國志士和軍民,以抵擋住金軍南下的鐵蹄,李綱、宗澤、張浚、韓世忠、岳飛,一時間英雄輩出,殺敵無數(shù),讓金軍聞風喪膽。然而,戰(zhàn)爭是殘酷的,敗退至臨安(今浙江杭州)的宋高宗,一方面擔心金軍越過長江,把新朝廷消滅于搖籃中,另一方面擔心抗戰(zhàn)中成長起來的軍隊壯大,重蹈武夫奪權的覆轍,便乘腳跟站穩(wěn)之機,把政策由主戰(zhàn)抵抗,轉向一味向金投降乞和。于是,一大批愛國將領、民族英雄,紛紛被貶官,張浚是堅定的抗金英雄,首當其沖。紹興七年(1137年),張浚被罷去宰相一職,以秘書少監(jiān)分司西京,貶居永州(今湖南永州),年僅5歲的張栻隨父遷往謫地,后定居長沙城南妙高峰。
張栻從小聰明伶俐,好學善悟,是一棵值得培養(yǎng)的好苗子。十四五歲,張栻隨父謫居連州時,父親便開始親授他《易經》,竟能有所領悟,真可用“少年夫子”來形容張栻的早慧。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以“倦勤”為由退居二線,禪位于養(yǎng)子趙昚,是為宋孝宗。宋孝宗上臺后,不甘茍且偏安,即位第二年,他頂住太上皇的壓力,為岳飛昭雪平反,并重新起用張浚為樞密使,都督建康、鎮(zhèn)江、江州、池州、江陰諸路軍馬,積極籌措北伐事宜,慨然有恢復中原之志。同年,30歲的張栻以父蔭被朝廷授官,出任父親的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直秘閣,佐父治軍。
張栻長期在父親身邊接受教育,耳濡目染,從小就樹立了殺敵報國的愛國主義思想。他才能卓異,隨父出入幕府,籌措軍事,應付自如,深得張浚手下文武將官們的欽佩。
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重起張浚為樞密使,都督各路軍馬北伐,史稱“隆興北伐”。由于太上皇的反對,以及諸路將官內部不和,“隆興北伐”以失敗告終。隆興二年(1164年),在太上皇的橫加干預下,朝廷又一次向金乞和,宋孝宗通過努力在社會各階層激起的那股抗金勇氣和激情毀于一旦。張??吹娇菇馃o望,灰心喪氣,隨即請求退休,并在當年(陰歷)八月抑郁而終。張栻遵父遺囑,扶柩歸葬于長沙。
不久,朝廷任命湯思退為宰相,湯思退主張向金讓地乞和,并在朝廷的同意下,答應金國的無理要求,割海、泗、唐、鄧四州給金國,以取得議和資格。一時間,抗金情緒遭到壓制,恥辱外交占了上風。張栻深恨莫當,把喪事辦完,便冒哀上書,然而奏折送到宋孝宗手上后,便如泥牛入海,音訊杳無。
即便碰壁,但張栻反對和議、力主抗金的主張從未改變,他多次向宋孝宗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提出了幾個最著名的論斷,一是:“夫欲復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想要北伐,當有北伐的基礎,關鍵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得民心就必須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二是:“必勝之形,當在于早正素定之時,而不在于兩陣決機之日?!睉?zhàn)爭的勝敗不決定于兩陣對決之時,而決定于平時的努力。三是:“下哀痛之詔,明復仇之義,顯絕金人,不與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賢養(yǎng)民,選將帥,練甲兵,通內修外攘、進戰(zhàn)退守以為一事。”只有這樣,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直搗黃龍,恢復中原。宋孝宗聽到這些意見和建議后,認為這是以前聞所未聞之論,連連感嘆,還表示要任張栻為講官,好當面討論這些問題。
淳熙元年(1174年),離開體制近4年的張栻,被宋孝宗起用為靜江(今廣西桂林)知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廣西地處邊陲,民族眾多,民風彪悍,異常難治。張栻到達廣西后,立刻精兵簡政。他精選州兵,強化訓練,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加強與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融合,規(guī)勸各溪峒首領消除積怨,和睦相處。他上書朝廷,請求減免修仁、陽朔、荔浦三縣賦稅,讓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他大力發(fā)展教育,重新修建靜江府學,重修后的府學讓朱熹欽慕贊嘆不已。
當時,朝廷在橫山寨(今廣西田東)設橫山博易場,這是廣西古代最大的貿易市場,也是朝廷征集戰(zhàn)馬的重要場所,但天長日久,積弊叢生,許多地方官吏借機斂財,與民爭利。百姓無利可圖,還遭受盤剝,許多養(yǎng)馬邊民不再賣馬,致使朝廷買馬有錢無市。張栻詳細了解實情后,把這些積弊整理成60多條,上書請求革除。弊政革除后,老百姓養(yǎng)馬重新有了利潤,爭相以好馬出售。張栻經略廣西3年余,革除了很多弊政,為民辦了很多實事,形成了社會繁榮、民心穩(wěn)定的局面。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見張栻治理靜江有方,特施恩升遷他進直寶文閣,又升秘閣修撰、荊湖北路轉運副使,后改知江陵府(今湖北荊州)、荊湖北路安撫使。湖北也是有名的難治之地,貪官多、盜賊多,貪官魚肉百姓,盜賊橫行鄉(xiāng)里。張栻到任伊始,就從治貪入手抓政風,以政風的轉變促治安的轉變。他首先就彈劾了江陵府一名無所作為、放縱盜賊的大官吏,使其罷官去職。他甚至創(chuàng)造過一天內革職查辦貪官污吏14人的紀錄。他又嚴懲那些窩藏盜賊的平民,使盜賊無處安身,紛紛逃亡。于是,江陵治安不斷好轉,政風煥然一新。湖北離邊境不遠,當?shù)仉m有駐軍,但兵不服將、將不服帥,嚴重缺乏戰(zhàn)斗力,一旦邊關有事,這樣的軍隊簡直不堪一擊。為此,張栻作為湖北各軍主帥,對諸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段時間后,終于使他們服服帖帖,戰(zhàn)斗力大大加強。
張栻是一位有擔當精神的地方官,正義感和責任感都極強,而且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哪怕是與自己無關、與職責無關的事。當時,信陽太守劉大辯廣招流民,虛報數(shù)字,套取朝廷補貼。又仗勢欺人,奪人田產。張栻明知他是宋孝宗的寵臣,后臺硬,但依然上書彈劾。然而,彈劾之書上去后,卻石沉大海,沒有回音。張栻不服,又繼續(xù)彈劾,前后上書多次。宋孝宗依舊不為所動,只把劉大辯調至他郡,還是太守一個。張栻見皇帝對貪官竟然姑息、縱容、包庇,不禁義憤填膺,上書請求辭職。不想這位曾經正義感極強的孝宗皇帝,竟然在君子與小人的掂量中,把砝碼加在了小人的一邊,毫無挽留地同意了張栻的負氣之求,讓才47歲、正當年富力強的張栻去職賦閑了。張栻憂憤難當,于第二年抑郁而終,年僅48歲。(《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