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明, 馬英杰, 趙經(jīng)華, 馬 亮, 保拉提, 馬鐵成
(1. 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2. 阿勒泰地區(qū)水利局, 新疆 阿勒泰 836500;3. 新疆農(nóng)牧區(qū)水利規(guī)劃總站, 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牧業(yè)是阿勒泰地區(qū)的支柱產(chǎn)業(yè),截至2014年底,阿勒泰地區(qū)牧業(yè)總產(chǎn)值占農(nóng)林牧漁業(yè)總產(chǎn)值的42.7%;苜蓿占地區(qū)農(nóng)業(yè)總種植面積的15%[1-2],是當?shù)氐谌蠓N植業(yè)。由于農(nóng)業(yè)和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該地區(qū)畜牧業(yè)發(fā)展與水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傳統(tǒng)的苜蓿種植通常采用地面灌,易造成水肥淋洗,苜蓿產(chǎn)量及水肥利用效率低。相關研究表明,地下滴灌苜蓿干草產(chǎn)量顯著高于常規(guī)溝灌,滴灌帶埋深宜為30~35 cm[3-5]。由于阿勒泰地區(qū)苜蓿主要種植區(qū)域土層薄,且表層土中礫石較多,若滴灌帶埋設深度采用30~35 cm,鋪管機械阻力很大,埋設困難,同時容易造成灌溉水的深層滲漏。淺埋式滴灌因其埋設深度較淺,較好地解決了地下滴灌出苗率低、容易產(chǎn)生深層滲漏等問題,同時降低了系統(tǒng)投資成本[6]。近年來,阿勒泰地區(qū)逐漸將淺埋式滴灌技術應用于苜蓿栽培,但有關淺埋式滴灌苜蓿適宜灌溉制度的研究鮮有報道,在系統(tǒng)調查當?shù)剀俎\埋式滴灌技術應用現(xiàn)狀基礎上,開展了淺埋式滴灌苜蓿灌溉制度試驗,以期為苜蓿淺埋式滴灌技術在該地區(qū)推廣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試驗于 2015 年 4—10月在阿勒泰地區(qū)灌溉試驗站內進行,該區(qū)地理位置:E 87°40′22,N 46°10′45″,海拔558 m,年均太陽輻射總量546.7 kJ·cm-2,年均日照時數(shù)2 881 h,年均氣溫3.4℃,≥10℃的年均積溫2 904.9℃,多年平均無霜期149 d,年均降水量112.7 mm,年均蒸發(fā)量1 830 mm,多年平均風速2.7 m·s-1。試驗區(qū)表層土壤薄,組成物質以砂土和砂壤土為主,站內0~50 cm深度的土壤平均容重為1.64 g·cm-3,平均田間持水量26.1%(體積含水量);50 cm以下為砂礫石,平均容重2.0 g·cm-3,土壤滲透系數(shù)8.78 mm·d-1,站內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分別為0.21%和0.027%,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分別為19.50,9.04和92.4 mg·kg-1。土壤總鹽含量 0.161%,pH值8.5。灌溉水來自試驗站東南方向1 km的“海子”,雜質少,pH值8.1,總含鹽量0.64%。
供試的‘阿爾岡金’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Algonquin’)從加拿大引進,是阿勒泰地區(qū)主栽苜蓿品種之一。
1.3.1種植模式與灌溉方法 供試紫花苜蓿采用條播,播種量18 kg·hm-2,行距15 cm,采用1管4行的種植模式(圖1);滴灌帶埋深10 cm,間距60 cm,滴頭流量2.0 L·h-1,滴頭間距30 cm。
圖1 淺埋式滴灌苜蓿的種植模式Fig.1 Planting pattern of alfalfa irrigated with shallow buried drip irrigation
1.3.2試驗設置 采用定周期變定額的灌溉試驗,共設6個處理,其中滴灌處理5個,以地面灌為對照(CK),為減小誤差,各處理均設3個重復,試驗小區(qū)隨機布置,試驗方案設置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處理及采用的灌溉制度Table 1 Treatment and irrigation program used in experiment
1.3.3試驗方法 供試紫花苜蓿于2015年5月18日,采用專用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播種和滴灌帶鋪設,待出苗整齊后開始灌溉處理,8月19日進行第一茬收割和產(chǎn)量測定工作。各處理的苜蓿均采用統(tǒng)一的施肥管理,其他管理與大田苜蓿相同。
灌溉量:每個試驗小區(qū)支管入口安裝1塊旋翼式水表,用于計量灌水量。
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采用TDR垂直分層測定,測定深度分別為0~20 cm、20~40 cm、40~60 cm,每次灌溉前后各測定1次,降雨后加測。
株高:待出苗整齊后在每個試驗小區(qū)隨機選定6株苜蓿,使用鋼卷尺每隔10天左右測定一次苜蓿從地表到頂端的高度。
苜蓿產(chǎn)量:每茬收割面積為5 m2,收割后立即稱鮮草重,風干后稱干草重。
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各處理的干草重/灌溉量。
試驗數(shù)據(jù)處理及作圖用Excel 2013,用DPS 9.5進行統(tǒng)計性分析及顯著性檢驗。
以7月1日灌前、7月4日灌后(7月2日灌水)滴頭正下方的土壤水分垂向分布來分析不同灌水處理苜蓿根區(qū)土壤水分動態(tài),各處理灌水前后苜蓿根區(qū)土壤水分垂向分布如圖2所示。
滴灌各處理中,T2土壤水分入滲深度在50 cm左右,T1和T4處理土壤水分入滲深度在55 cm左右;T1、T2 處理灌后6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較灌前小(圖2(a)、(b)),表明T1、T2的灌溉水入滲深度未達到60 cm;T3、T4和T5 處理灌后6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與灌前基本一致(圖2(c)、(d)、(e)),表明3個處理的土壤水分下滲深度未超過60 cm; CK處理灌后6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較灌前大,表明地面灌處理灌溉水的入滲深度超過了60 cm;結合試驗區(qū)的土壤情況,同時考慮苜蓿根系深度,采用傳統(tǒng)的地面灌容易造成灌溉水的深層滲漏。
圖2 灌水前后各處理苜蓿根區(qū)土壤水分垂向分布Fig.2 Soil moisture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alfalfa root zone of each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irrigation
由表2可知,6月28日至7月17日的3次測定結果顯示除T3外(表2),滴灌各處理苜蓿株高均隨灌水定額的增加而增大,且無顯著性差異,表明滴灌條件下,6月下旬至7月中旬灌水定額未對苜蓿株高產(chǎn)生顯著性影響。分析認為,該時期試驗地的苜蓿處于分枝現(xiàn)蕾期,營養(yǎng)與生殖生長并進,因此灌水定額更多地影響生殖生長。方差分析還表明7月29日的測定結果顯示滴灌處理T3、T4、T5(即灌水定額分別為37.5,45,52.5 mm)的苜蓿株高與CK差異顯著,T4與T1,T2,T3,T5的株高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水平,表明T4處理增加苜蓿株高的效果最顯著。
表2 不同灌水處理的苜蓿的平均株高Table 2 Average stem height of alfalfa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treatment/cm
由表3可知,在試驗設計的灌溉水平內,滴灌各處理苜蓿干草產(chǎn)量隨灌水定額的增大而增加,其中,T5的干草產(chǎn)量最高(表3),達到(5 660.9±166.1)kg·hm-2,除與T4差異不顯著外,與其他各處理均差異顯著;T1、T2干草產(chǎn)量低于CK的,其中,T1與CK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滴灌各處理的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WUE)顯著高于地面灌,且隨灌水定額的增大,滴灌各處理的WUE在T3處理處略有下降,但整體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干草產(chǎn)量隨灌水定額的增大而增加,當灌水定額達到45 mm(T4)時,WUE達到最大值(0.94±0.00)kg·m-3,之后隨灌水定額的增大干草產(chǎn)量繼續(xù)增加,WUE卻呈下降趨勢。
表3 各灌水處理苜蓿干草產(chǎn)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WUE)Table 3 Hay yield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lfalfa under each treatment
試驗中滴灌各處理土壤水分垂直入滲深度隨灌水定額增大呈現(xiàn)無規(guī)律變化,與曹俊[7]的研究結論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壤空間變異所致。試驗結果表明滴灌各處理苜蓿根區(qū)土壤水分入滲深度均未超過60 cm,地面灌土壤水分入滲深度明顯超過了60 cm,易造成深層滲漏。
苜蓿干草產(chǎn)量除灌水定額較小的兩個處理T1和T2較地面灌低外,其余各處理均較地面灌高;其中灌水定額45 mm(T4)和52.5 mm(T5)處理干草產(chǎn)量分別為(5233.0±295.1)和(5660.9±166.1)kg·hm-2,顯著高于地面灌(P<0.05),且隨灌水定額的增大而增加,灌水定額為52.5 mm(T5)處理干草產(chǎn)量最高。滴灌各處理苜蓿的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WUE)在0.61~0.94 kg·m-3之間變化,顯著高于地面灌(P<0.05),且隨灌水定額的增加整體呈現(xiàn)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在灌水定額為45 mm(T4)時達到最大值(0.94±0.00)kg·m-3。干草產(chǎn)量、WUE與灌水定額之間的變化關系較好地反映了灌溉水量的“報酬遞減”規(guī)律,當灌溉量達到某一臨界值后,干草產(chǎn)量會隨著灌溉量的增大而繼續(xù)增加,但WUE反而會下降,結果與廉喜旺、王田濤等[8-10]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合產(chǎn)量與灌溉水利用效率兩個指標,同時考慮土壤質地的剖面分布及苜蓿根系層深度,試驗區(qū)附近淺埋式滴灌苜蓿適宜的灌水定額為45 mm,灌水周期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