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她是在菜市場出售生鮮、調味品的小攤主。有人說她有國際范兒,因為除了說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和英語之外,法語、日語也會來上幾句。
可是她的國際范兒,并非只因為“能說會道”,更因為她堅持精品化、社群化,以及“兩化”之外的“文創(chuàng)化”。
一進菜市場,驚艷撲面而來,每一個攤位都像畫兒似的,干凈、整齊、艷麗:銀耳都被剪成花的樣子,一朵一朵層次分明地綻放;青菜一律小捆擺放,與中間的西紅柿、西葫蘆,最上面的大個兒冬瓜、南瓜組成規(guī)整的彩陣;新鮮三文魚散發(fā)著光芒,靠近頭部的地方一律打了個優(yōu)美的彎兒……攤主們都擁有線上支付系統(tǒng),顧客只要刷二維碼就能付錢,省去找零錢的苦惱。更重要的是每年8月、9月,這里會設定不同主題,開展“公共空間藝術展”。
這一切都源自于從福建來的張小華。開始時,她自己布置攤位,盡管不錯,總覺得有所不足。一年后,她托朋友請來設計師,經(jīng)過幾個時辰的裝扮布置,點綴上繪畫、相片等藝術品,令人耳目一新。其他攤主也來取經(jīng)求助,于是,這個長100余米、寬約15米,擁有130余個攤位的菜市場儼然成了藝術長廊。
外國政要、使館官員、五星酒店大廚、知名作家、音樂家等都喜歡來這里買菜,倪萍、那英、姚晨、楊瀾、高圓圓、江一燕一眾名人明星也常常光顧。
除了賣菜,張小華更肩負宣傳任務,隨時拿出手機拍攝明星,再發(fā)上公眾號、微信社群,又圈了很多粉絲。
以往,每到晚上菜市場關門,攤主們都會把過期蔬菜扔到過道里,等清潔工來打掃。張小華想:這些菜比許多地方上架的菜還要好,扔掉實在可惜,也增加了清潔工的工作量。于是,每到傍晚時分,她便將不宜存放保鮮的蔬菜,通過公眾號、微信社群,送給老顧客。既實現(xiàn)了物品再利用,也進一步拉近了和顧客的關系。
滿面春風、非常健談的張小華,總喜歡向顧客介紹她琢磨的廣式煲湯法,免費散發(fā)配有圖文的印刷品,足有十幾種。顧客一感興趣就和她成了朋友,順帶就把她的調味品買了。曾有一位意大利熟客,離開中國前特意趕來謝她,并贈送了自己的名字Lisa。張小華特別珍視這份情誼,把店名改成Lisa's shop。
憑借與眾不同的用心,北京三源里菜市場85號攤主張小華如今的“湯友”遍及北京,營業(yè)收入一天有好幾萬元。正因為有了有使命、有追求的她,三源里菜市場成為大名鼎鼎的“網(wǎng)紅”地區(qū),成了外地客人愛游愛逛的京城新“名勝”。人們在這里盡情感受對生活的熱愛,對個人生存質量及美好生活的憧憬。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