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雷池”一詞有著悠遠的傳播歷史,隨著“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成語的廣為流傳,“雷池”一詞本身的來源和代表的地點卻一直紛爭不斷。本文通過查閱歷史上不同時期中出現(xiàn)的有關“雷池”的文獻,結合訓詁學的相關知識和方法原理,試圖還原“雷池”一詞的傳播過程并最終確定“雷池”的地域內涵。
關鍵詞:“雷池”;彭蠡;望江
作者簡介:王?。?991-),男,安徽安慶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2015級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02
“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出自《晉書·庾亮傳》,庾亮在寫給時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溫嶠的信中說道“吾憂西陲過于厲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隨著這場戰(zhàn)事的被記錄,雷池這個地名也從此流傳開來。
“雷池”作為地名,在《太平御覽》卷六五《孝子傳》中有如此記載:“孟宗為雷池監(jiān),作鮮一器以遺母,母不納?!泵献冢?18年—271年)為東漢末三國時期吳國人物,故而從中可以推斷出最遲在漢末魏晉時期就已出現(xiàn)。東晉郭璞在《江賦》中也提及“其(指長江)旁則有云夢、雷池、彭氫、青草、具區(qū)、挑(姚)、福(翩)、朱、滬、丹、漂?!蓖瑯涌梢宰糇C雷池出現(xiàn)時間不會晚于魏晉時期。
關于“雷池”一名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清初沈鎬在《雷水論》中提到一種說法代表了此地民間的傳統(tǒng)觀點“吾望之水以雷名。舊說昔有蛟龍乘雷雨起而河渠成,理或然也。” 關于雷池龍的與雷的傳說有很多,在《晉書·陶侃傳》中 “侃少時漁于雷澤,網(wǎng)得一織梭,以掛于壁。有頃雷雨,自化為龍而去?!?即為一例。雷池地處長江中下游,煙波浩淼,周圍又丘陵地勢,極易產(chǎn)生雷雨天氣。拋去此類神話色彩不談,可見雷池之名確實與其天氣特點分不開。
在《古彭蠡與雷池考辨》中“其地貌因象古文‘雷字而得名” 崔恒升提出雷池之名概由于其地形。甲骨文中“雷”字形似閃電,曲折溝通,而根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中魏晉之前標注的雷池范圍時的大致形狀類似。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彼時雷池的范圍西起今龍感湖東至今泊湖,形狀確實頗似甲骨文之“雷”字。
還有一種說法是魏源在《書古微》中提出,認為“雷池”之得名乃是因為語音流傳口誤訛變導致?!巴罱陨现两駷榻瓭q所泛漾,古謂之大雷池者其皆古彭蠡所匯,與晉人守江者曰:‘毋過雷池一步,亦以此為上下江之扼要也。南岸小孤山,北岸彭郞磯,彭郎即彭蠡之音訛是。彭蠡至今屬彭澤縣所轄北岸之地。蠡者旋螺意,彭者盛大意,言水大回旋如螺。其后大螺訛大雷亦即彭蠡之音?!?在此書魏源首先認為古代彭蠡澤其實就是雷池,后來彭蠡澤的名稱用來命名的地區(qū)南移,雷池也逐漸成為古彭蠡澤的新名字。而在流傳中“大螺”之稱則逐漸演變成“大雷”再逐漸演變成雷池。
關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的位置具體在哪,這是一個有歷史爭議的問題。在《安徽金石略》中“按雷池雖在望江然未嘗以雷川名縣,此當考之” 趙紹祖就如此存疑,懷疑望江與雷池的關系。而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雷池位于今安徽省望江縣城東南位置,此地尚有泊湖,又有雷池鄉(xiāng),并有入江口名為雷港;又有一說為,“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在今江西省黃梅縣和今安徽宿松所共有的龍感湖,此湖在今望江縣界之西,通過大官湖與黃湖而與望江內的泊湖相連。
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兩種完全迥異的說法既跟漫漫時間以來長江中下游多變復雜的水文情況相關,也和不同時代人們賦予“雷池”一詞的地理范圍不同相關。弄清楚雷池所在具體位置要先弄清楚雷水,雷江,雷池,大雷口,小雷口的概念。
唐《元和郡縣志》中“望江縣”說到 “大雷池水,西自宿松縣流入縣界,東南積而為池,經(jīng)縣而入于江,又行百里為雷池口。” 北宋時期《太平寰宇記》中“淮南道舒州望江縣”如此記載“大雷池水,西自宿松縣界流入,自發(fā)源入縣界東南,積而為池,謂之雷池?!迸c《太平寰宇記》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太平御覽》卷六十五也引《水經(jīng)注》說:“雷水南經(jīng)大雷戌,西注大江,謂之大雷口;一派東流入江,謂之小雷口也,明遠登大雷岸與妹書乃此地?!痹凇锻跚G公文注·直走雷江》中如此記載“雷水亦曰雷池,曰大雷江,源出湖廣黃梅縣界,派流至宿松縣西北四十里隘口,合流曰三溪河。經(jīng)望江縣南五里曰楊溪河,又東抵華陽鎮(zhèn)南入江。”
這是唐宋時期有關雷池的文獻。從這些文獻來看,“雷池”作為一個概稱其實是一個包括了眾多支流、湖泊以及入江口的完整水系,而非是區(qū)區(qū)某一地之名。而這整個水域來,雖然有眾多命名,但都是雷池的一部分,或是雷水在該地區(qū)的別稱。正因為如此,可以確定此水域自湖北黃梅縣境至安徽望江縣大小雷口,以雷水為紐帶,將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等湖泊貫串在一起,形成一個雷池水系。
往后關于雷池文獻眾多出現(xiàn)在明清二朝。除去引用的前代文獻外,明嚴衍《資治通鑒補》“雷池即在大雷之東今池州界” ,在清朝初年《讀史方輿紀要》中“江南安慶府望江縣”條中:“雷池一其辦江處亦曰雷港,亦曰雷江口,亦曰大雷江?!痹凇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安慶府山川”條:“雷水,亦曰雷池,日大雷江,曰大雷口,今名楊溪河?!边@些地理名詞釋義進一步的闡述了雷池的水域組成和隨著時間其各處名字的變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么一條文獻:“大雷池,望江縣東三十里,亦曰大雷口。源出宿松界,東行二百余里經(jīng)縣東南積而為池。又東十五里入于江,名雷港亦曰大雷江。明天啟中,雷港為浮沙所塞今自華陽鎮(zhèn)入于江。舊按《晉書》劉裕討盧循軍于雷池,宋鮑照有《登大雷岸與妹書》?!?而在《太平寰宇記》中有如是記載“望江縣南二百十六里,舊五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晥縣地?!端螘ぶ菘ぶ尽吩茣x安于此立新冶縣,屬晉熙郡亦為大雷戍,按<宋書>注云西岸有大雷江自潯陽柴桑沿流三百里入江?!?這其中“雷池”之范圍由“三百里”和“兩百里”這兩個數(shù)字可以看出是有變化的。雖然二者皆是概數(shù),然而很明顯受行政因素—清安徽省的出現(xiàn),雷池的源頭不再從江西境內的黃梅算起而是自宿松境內開始計算。
雷池跟望江的關系是毋庸置疑的。雖然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縣域所轄管范圍或有變動,但不會很大。在萬歷年間的《望江縣志·卷一·沿革》中如此描述“晉置大雷戍新冶縣,南宋齊同焉,陳置大雷郡,隋廢為義鄉(xiāng)縣后改望江縣” 。而在康熙年間的《望江縣志·卷一·建制沿革》中更是明確指出在東晉時屬于豫州廬江郡名為大雷戍,并說“大雷之名始此”??梢娎壮刂婚_始就和望江不可分不開,將雷池之范圍完全定位在今望江縣域之外并不可信。 “孟宗時為雷池監(jiān)《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孟宗宅在舒州望江縣北一里即哭竹生筍之處也” 也同樣證明隨著雷池的命名其實就和望江有著必然之聯(lián)系,因為“孟宗哭筍”的故事也必然是作為雷池監(jiān)的孟宗在其任上駐地發(fā)生的。
綜上所述,古雷池的范圍實際上經(jīng)過一個較為復雜的變化,但是基本上都將望江縣囊括其中。而其范圍在經(jīng)歷這個逐漸縮小的演變過程中和歷史的發(fā)展中人類的各種政治劃分以及具體定義是密切相關的?!袄壮亍弊鳛樗蛑谖簳x有史可考之時確實泛指今天安徽省西南一塊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乃至武昌湖和因圍湖造田而成的雷池鄉(xiāng)。彼時彼地因為人口稀少故可以概而論之,后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對地名精確描述的需求“雷池”一詞所指之范圍自然慢慢地就逐漸變小,成為今望江縣東南積水成池的代名詞。從某種意義上,也正“雷池”最終回歸了其本身地點。
參考文獻:
[1]萬歷年間.望江縣志[M].馮善等撰.1443.
[2]康熙年間.望江縣志[M].李南瀚,徐尚忠等撰.1594.
[3]乾隆年間.望江縣志[M].傅光裕等撰. 1695.
[4]崔恒升. 古彭鑫與雷池考辨[J].
[5]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何紹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M].清光緖四年刻本.
[7]李昉.太平御覽[M].景宋本.
[8]梁章鉅.三國志旁證[M].清廣雅書局叢書本.
[9]王象之.輿地紀勝[M].清影宋抄本.
[10]王安石. 王荊公文注[M].民國嘉業(yè)堂叢書本.
[11]趙紹祖.安徽金石略.卷一[M].清道光刻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