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非君
有人拿“北大屠戶”陸步軒和伍繼紅對比,但其實兩者很不一樣。筆者十多年前采訪賣肉漢陸步軒時,他的日子已過得并不差。通過開肉店在解決“柴米油鹽”之外,他還投資了兩套房產。后來因為媒體的關注,他又謀得了檔案館的工作,自己在閑暇之余開始寫新書。
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對陸步軒的驚訝,更多是對于“賣豬肉”這件事看不上眼。因為在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中,名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不該與“賣豬肉”沾邊。但時間拉得足夠長就會發(fā)現(xiàn),需要改變的或許是人們僵化的就業(yè)觀念——賣豬肉這幾年已經成為一件挺火的事。而“屠夫”陸步軒本人,不僅通過這份工作維持了不錯的生活,并且當他帶著獨特經歷“遇”到經濟系校友后,一起折騰起了“屠夫學?!?。陸步軒賣豬肉,從一開始的看似為北大“丟了臉,抹了黑”,到最后在細分領域找到創(chuàng)業(yè)點,成為“風口上的豬”,恰恰說明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的諸多可能,以及在這種變革中,每個人亟待改變的傳統(tǒng)就業(yè)觀。
回到伍繼紅,她的“下墜”真正“低到了塵埃里”。如果不是被媒體關注,她生活中的一切都和名校畢業(yè)生毫無關系。細看她在人生重要節(jié)點上的智慧,甚至不及一個普通人。在伍繼紅人生下墜的過程,名校經歷沒有給她帶來任何應對突發(fā)狀況的智慧?,F(xiàn)代教育最大的價值應該是讓人習得學習、應變的能力。而在現(xiàn)實中,學校教育往往對能力培養(yǎng)重視不夠,伍繼紅的極端個案,恰恰放大了這種缺失。
確實,從個體的人生經歷來看,伍繼紅的書都“白讀”了。在她每一步的“下墜”中,我們都沒有看到知識轉化成為力量,也沒有看到受過名校教育的她,在逆境中做出一次理智的選擇。到最后,她幾乎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定義自己的人生。在整個新聞事件中,熱心的人大校友是一抹亮色。雖然他們未必能讓一個脫離了社會近20年的家庭婦女獲得一個“鐵飯碗”,但至少在伍繼紅斷崖式下滑的人生中,又有了向上的力量。從這個層面來說,讀書是有用的。否則,伍繼紅的赤貧就很難引發(fā)輿論關注,更難憑借一己之力有所改變。
【素材運用】從名牌大學畢業(yè)生到赤貧農婦,伍繼紅的人生遭遇令人唏噓。她的經歷讓我們明白用功讀書也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應對苦難的勇氣、迎接未知挑戰(zhàn)的信心和為人處世的智慧等。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即使人生路襲來寒風和冷雨,我們也能夠吟嘯且徐行。
【適用話題】觀念更新;知識與能力;讀書的意義
(特約教師 周長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