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雯
讓我們回到150年前的1867年。
那是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后的第4年,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的第7年。從某種意義上說,1867年,正是中國近代大幕剛剛開啟之時。
這個古老的國度,在那個時代之前對于世界是如此陌生。同樣,那個日新月異的外面的世界,對于這個有著4000年文明的古國,也如此陌生。
在這新舊之間的動蕩變化和劇烈沖突中,一本書的出版看似悄無聲息,微不足道,但卻包含著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中國也好,西方也好,終歸共同走到了一個歷史節(jié)點上,從此之后,不管它們彼此是否愿意,不管時事如何激烈,它們的交集,都只能越來越大。無法逆轉,無法割裂,無法后退。
而這本書,以獨特的方式,在有關那個風云變革的時代無數(shù)的記錄中始終無法被湮沒,留下了難以替代的珍貴痕跡。
從鄙夷到贊嘆
1867年,著名英國建筑設計師歐文·瓊斯(Owen Jones)出版了《中國紋樣》(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一書,此書一經(jīng)面世,便在西方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因為,這幾乎是身處西方的絕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直面來自中國皇家的藝術之美。而那份美所激發(fā)的漣漪、波紋甚至是震撼,足以改寫他們對中國的一貫印象。
第一個被“洗腦”的,就是收集整理者歐文·瓊斯本人。
身為現(xiàn)代設計理念的先驅者,歐文·瓊斯在建筑領域里的成就非常輝煌。1851年,他參與設計了當時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代表性建筑:水晶宮(萬國藝術博覽會會場),并主導了其室內(nèi)與展館內(nèi)部裝潢設計。而身為設計理論大師,他先后出版了《阿爾罕布拉宮藍圖、地理位置、剖面與細節(jié)》(Plans, Elevations, Sections, and Details of the Alhambra)和《裝飾法則》(The Grammar of Ornament,也被譯為《世界經(jīng)典裝飾圖鑒》),對當時被認為是來自落后文明的東方裝飾藝術有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嘆和欣賞。但在《裝飾法則》中,他卻很不客氣地批評中國:“中國人沒有能力處理傳統(tǒng)紋飾及圖樣!”那時的他認為中國人缺乏想象力,盡管歷史悠久,在裝飾藝術上卻乏善可陳。
他做出這樣的判斷,或許和當時大量輸入西方的外銷瓷有關。那些裝飾浮華,缺乏特色,生產(chǎn)粗率,多為迎合外國人想象而作的瓷器,或許能夠贏得一般的歐洲主婦的心,但對于歐文·瓊斯這樣23歲便周游多國,長期浸淫在裝飾設計中的研究者和藝術家來說,卻顯得太過粗俗,缺乏匠心。他并沒有從中感受到美,甚至對此表達“鄙視”。
但當他真正接觸到代表中國最高工藝水平的皇家藏品時,他立即顛覆了自己此前的結論,下定決心要整理一本能夠代表中國之美的紋飾圖樣集。
于是,瓊斯將原本立體存在于如碗、盤、瓶、盆等器物上的紋樣轉化為平面圖案,又通過選擇、拼貼的方式,將他認為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圖樣制成長寬比為黃金比例的圖版。通過他的再創(chuàng)作,原先中國水墨效果的青花瓷、粉彩瓷紋樣搖身一變而成了具有版畫效果的平面設計圖,但又基本還原了明清瓷器和景泰藍、琺瑯等器物上紋樣的構圖、配色的特點。那些古老的纏枝花紋、寶相花紋、卷草紋和部分動物紋樣等都在這本《中國紋樣》中,得以展現(xiàn)出自己的光彩。
瓊斯覺得,這樣還不足以表達自己認知的顛覆和內(nèi)心的懊悔,他繼而在這本圖樣集的序言中,真心實意地稱贊紋樣“前所未見”“色彩和諧”“通體完美”, “中國人把自然物的畫法發(fā)揮到了極致,其色彩和輪廓的柔和大大增強了藝術性?!?/p>
歐文·瓊斯的經(jīng)歷,似乎再一次證明了那個永恒不滅的真理:這個世界上,唯有美,無法被阻擋。
美從何來
歐文·瓊斯《中國紋樣》中的紋樣,是根據(jù)他任職的南肯辛頓博物館(即現(xiàn)在的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收藏品和其他一些私人收藏繪制而成,紋樣來源于中國的青花和彩繪瓷器以及景泰藍和琺瑯器物,共計100幅。
這些絕大部分來自清朝皇家的瓷器和琺瑯器,花瓶、餐具、鼻煙壺、陳設盤、茶具,如歐文·瓊斯所言:“中國新近的戰(zhàn)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使許多公共建筑或移為廢墟,或橫遭洗劫,大量富麗精美的裝飾藝術品亦因此流入歐洲?!?/p>
也可以說,這些原本為皇家御用、嚴格管控的器物上的紋樣被西方發(fā)現(xiàn)這一事實所折射出的,是日漸弱勢,日漸失控的晚清。
瓊斯在自序中鳴謝最多的,當屬收藏家阿爾弗雷得·莫里森(Alfred Morrison),他是當時堪稱英國首富的紡織業(yè)巨擘詹姆斯·莫里森的次子,他的收藏,也被譽為歐洲19世紀最重要的中國收藏之一。
1860年,原本擔任英國駐南非高級專員及開普殖民地(英國昔日一個殖民地,位于現(xiàn)在南非境內(nèi))總督的亨利·洛赫(Henry Brougham Loch),作為英國公使第八代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布魯斯(James Bruce)的私人秘書和談判特使前往北京。而這位額爾金伯爵,就是下令焚毀圓明園的人。
1861年,隨行特使亨利·赫洛回國,和他一起回國的,當然還有英法聯(lián)軍在北京所掠奪的大量文物珍品。隨后,亨利·赫洛將他到手的這批珍藏,全部轉手賣給了莫里森。
可以想見,就在《中國紋樣》收錄的皇家御器里,一定有相當比例,來自于被英法聯(lián)軍付之一炬的圓明園——那座匠心獨運、宏偉浩大的中國皇家宮苑。而當不同時代的人們驚嘆于《中國紋樣》那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色彩搭配的和諧之美時,大約也可以從中想見,圓明園昔日的身影。
但這僅僅是至少150萬件被英法聯(lián)軍搜掠而去的珍品中,極其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其中絕大多數(shù)文物,經(jīng)歐洲流散世界各地,散落天涯。
1867年的中國與西方
美的確無法被阻擋,然而美的發(fā)現(xiàn),卻需要機緣。
“美的實質是一種平靜的感覺,當視覺、理智和感情的各種欲望都得到滿足時,心靈就能感受到這種寧靜?!睔W文·瓊斯眼中的美,即是如此。
這些曾經(jīng)陳設在圓明園中僅供皇室享有的珍品,天然的熏染著富麗輝煌的皇族氣派。在越來越殘酷狂暴的時代漩渦中,這些器物給生活在其間并且擁有它們的人——清朝的皇帝和他的后宮嬪妃,帶來了片刻的安寧?;蛟S,對這些深藏于宮中的器物的賞玩,是他們逃避現(xiàn)實的一種途徑。
隨后,它們遭遇戰(zhàn)爭,被搶劫,遭焚毀,流離失所,支離破碎,遠離故土,來到了萬里之外的陌生國度,卻成就了震動整個歐洲藝術界的《中國紋樣》,將歐文·瓊斯等若干本對中國文化抱持著鄙夷和偏見的人,一舉征服。只是,這種美的展示與傳播,背后是難以估量的血與淚的故事,這本書無法避免地承擔著人類文明史上,一場眾所共知的浩劫的原罪。
某重要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的“世界史年表”是這樣描述1867年的。
1867年:
日本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交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幕府時代結束。
成立加拿大自治領,為英國自治領之始。
美國自俄羅斯以720萬美元購置阿拉斯加。
12月,奧地利和匈牙利協(xié)議組成雙元帝國,即為奧匈帝國。馬克斯發(fā)表資本論第一卷。
第二次英國議會改革,放寬選舉人財產(chǎn)現(xiàn)制,有投票權者從100萬增為200萬人。
……
相比較起來,那一年,中國沒有發(fā)生驚天動地的變化,一本書的出版,無論影響如何深遠,也難以像切實改變一個民族命運的歷史事件那樣,讓西方人對于中國普通人的血淚、破碎的河山有切身感受。
然而,所有的溪流,都在不斷靜靜地匯集,直到進入大河、大川、大?!钡结j釀成轟轟烈烈、一去不回的時代。
無論主動或是被動,發(fā)現(xiàn)和被發(fā)現(xiàn)的歷程,仍在繼續(xù):碰撞、沖突、戰(zhàn)爭、融合……美若能存,且又能讓人感受得到,那么體驗的瞬間就能超越時間的界限,讓人徜徉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河流之中。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