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孩子?美國父母網(wǎng)站總結了25條注意事項,只要孩子在9歲前學會這些禮貌語言和行為,就會成為人見人愛的孩子。
1.想要什么,要很有禮貌地請求。比如,“我要吃糖”不行,應該說“請給我一點糖”。最好做個友好的手勢,帶著微笑請求。
2.人家給你什么,不要馬上離開,一定要說聲“謝謝”。也可以很有創(chuàng)意地道謝,如畫張畫、送張卡片。
3.不能隨便打斷父母的對話。但是如果情況緊急,那么允許馬上發(fā)言。
4.如果需要發(fā)言,要有禮貌地引起別人的注意,比如先說:“對不起,我能夠說點什么嗎?”
5.如果不知道什么被允許,那么問一下父母就清楚了。
6.應該說實話,但是沒有人喜歡聽反面意見,太傷感情??梢杂凶约旱囊庖?,但是為了顧全別人的感受,最好不要說出來。
7.不能隨便評論別人的外表,可能會傷人感情。但是表揚人家外表的話一般很受歡迎。
8.如果別人向你問好,你要有禮貌地回應,然后問一下對方好不好。
9.上朋友家去玩,離開的時候要謝謝人家父母,比如:“多謝讓我在這里玩!”
10.不要隨便闖入別人的房間,也許人家正在忙碌,敲敲門,得到許可再進去。
11.打電話的時候要先說:“和您說話的是……”加上一句打電話原因,對方就會很友好地回答你。
12.不要說臟話,不管感覺多么糟糕。
13.收到禮物要表示高興,不要馬上開始抱怨禮物不合心意。
14.不要罵人,不要對別人說你自己不想聽到的話。別的小朋友和你一樣,也有感情,不喜歡被傷害。
15.不要欺負人,這反而表明你的弱小。多一點同情心,你的朋友會更多。
16.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時候會感到無聊,但是不需要故意搗亂。
17.如果和別人相撞,要馬上說“對不起”。你可以問一下對方疼不疼,說你不是故意的。
18.不要掏鼻孔,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果你咳嗽或者打噴嚏,要把嘴遮住。
19.進門的時候回頭看看,后面有人的話就把門開著等對方進來,不要看也不看就關門。
20.如果你看到鄰居、老師、家長在忙碌,詢問一下是否需要你幫忙。如果他們讓你幫忙,你能夠學到一些東西。
21.如果父母叫你做什么事情,不要抱怨,認真做好,臉上還要微笑。
22.如果別人幫助了你,要道謝,下次人家還愿意幫你的忙。
23.吃飯的時候不要玩刀叉,那不是玩具。
24.吃飯的時候不要把衣服搞臟,胸前要放一塊餐巾。
25.吃飯的時候需要鹽,但是夠不到,要禮貌地向別人請求把鹽遞過來。
(孔德馨)
合格家長的10條標準
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科爾伯格花費5年時間,對世界上20多個國家的10萬名8~14歲的孩子進行了一項調(diào)查,讓每個孩子寫出10件“父母應該做和不該做的事”。勞倫斯·科爾伯格將答案歸納為以下10點:
1.孩子在場,不要吵架。
2.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
3.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說謊。
4.父母之間要相互謙讓,相互諒解。
5.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平等關系。
6.孩子的朋友來家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盡量全面答復。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9.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yōu)點,不要過分強調(diào)孩子的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wěn)定,不要動不動就發(fā)脾氣。
最后,勞倫斯·科爾伯格撰文《你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嗎》指出,這10點就是合格家長的10條標準。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做有智慧、有耐心的家長,包容、尊重、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用以上10條標準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家長,給孩子一個自信、快樂、幸福的童年。
(劉玉欣)
父母吵架
影響孩子大腦
日前發(fā)表在《心理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證實,嬰兒能聽懂聲音的情緒,即使在熟睡中也是如此,這會在無形中影響到孩子今后如何應對壓力和不良情緒。
嬰兒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它能對所遇到的各種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做出反應。此前有研究顯示,強烈的壓力(如虐待)會對嬰兒大腦發(fā)育產(chǎn)生明顯的負面影響。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希望知道溫和一些的壓力會如何影響嬰兒的大腦,于是就選擇了一種早期常見壓力(父母間發(fā)生矛盾沖突)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選取了20個6個月~12個月大的嬰兒,在他們熟睡時,給他們播放了一些沒有意義,但帶有明顯情緒的話,分別代表非常憤怒、輕微憤怒、快樂和中性情緒。對嬰兒的大腦進行掃描發(fā)現(xiàn):來自矛盾沖突較多家庭中的嬰兒,其大腦中負責壓力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的部位會對非常憤怒的說話聲調(diào)做出較強的反應。
(李至海)
一位日本媽媽的育兒秘訣
日本媽媽秀子有兩個非常優(yōu)秀的女兒。孩子的優(yōu)秀,是媽媽的7條育兒秘訣培養(yǎng)出來的,大家不妨借鑒借鑒。
1.兩個孩子,只買一個冰激凌。
秀子常常只給兩個孩子買一個冰激凌。對于這個冰激凌誰拿著,誰先吃第一口,誰的那一口咬得大了,兩個孩子發(fā)生爭吵是常有的事情。秀子通常不作聲,只是笑瞇瞇地看著她們爭,只有當其中一個表現(xiàn)得不像話的時候才出手干預。在外面餐廳吃飯的時候,秀子通常只點一個兒童套餐,里面的內(nèi)容,無論是漢堡、牛排,還是布丁,當然都只有一個,最后領到的玩具也只有一個。很多人看不慣,覺得秀子吝嗇,干嗎要讓孩子們爭,讓她們開心一些不好嗎?冰激凌,秀子當然買得起兩個,雙份兒童套餐也不在話下,這個世界物質越來越充裕,但是秀子擔憂的是,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能給孩子預備好雙份嗎?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幼兒園、學校里,孩子們都會被尊重,被給予平等的一份,分享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秀子只好刻意創(chuàng)造出艱苦的環(huán)境讓孩子們學會分享、忍讓以及自己解決問題。endprint
2.允許孩子們打架。
除了爭吃的、玩具和順序,孩子們還為各種各樣的東西爭執(zhí),甚至包括媽媽。比如今天誰睡在媽媽左邊,誰睡在右邊。其實左邊和右邊不都一樣嗎?這也要爭。有時商議不成就升級為動手,有時打到兩個人一起大哭也不停手。秀子通常不去勸架,也不講姐姐就一定要讓著妹妹之類的大道理。
在家里,可以通過父母的干預人為地制造出平等的環(huán)境,而學校和社會里沒有絕對的公平。從幼兒時期就讓孩子摸索出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在小社會中的位置,我們必須遵從社會的規(guī)則,甚至承認一些潛規(guī)則。若不服氣,就要努力去改變自己目前所處的地位。
3.孩子可以不吃飯,但專注不能被打攪。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家要收拾得整齊干凈,唯獨書可以散亂。孩子們的書通常就放在隨手能夠到的地方,好像誰剛剛丟下書去洗手間了一樣。孩子們碰到有興趣的東西就會自己拿去看。到了該吃飯的時間,秀子絕對不會喊一嗓子“吃飯了”,打擾正全神貫注讀書的孩子們。餓一頓身體不會出問題,但是如果經(jīng)常這樣被打斷,幼兒時代寶貴的培養(yǎng)專注力的機會就錯過了。同樣道理,在孩子聚精會神讀書的時候,秀子不會問孩子在讀什么。
4.讓孩子把狗當家庭成員。
秀子家有一只狗、兩條金魚、兩只螞蚱和十只蝌蚪。動物不是拿來給孩子玩的,也不光是用來觀察,而是讓她們學會尊重生命。6歲的小亞負責給狗和螞蚱喂食,并清理籠子,此外還有帶狗散步(包括把狗屎抓回來),4歲的小桃則負責喂金魚。兩個孩子出生后,剛從醫(yī)院抱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她們?nèi)ソo狗看,告訴它這是咱們家的新成員,一定要和睦相處。兩個孩子在家里鬧瘋了,狗就會沖她們汪汪叫,警告她們安靜一點。小亞和小桃就會互相叮囑:狗狗生氣了,咱們小點聲吧。
5.讓孩子從小分擔家務。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生活尚不能自理,就不可能幫助別人。幼兒很小就會萌生幫助別人的想法,大人一定要重視這種心情,不能認為是“幫倒忙”。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看來,自己盡了全力幫助周圍的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孩子身心的發(fā)育,引導孩子將來順利地進入社會。
6.讓孩子懂得感謝和道歉。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日本的禮節(jié)煩瑣而造作,實際上,被這樣對待過的人幾乎沒有人表示反感。漠視父母和周圍人的關心和勞動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有好的前程。不會道歉的孩子通常和父母一樣把所有過錯都歸咎于別人,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將來會在社會上碰多少次壁。感謝和道歉只在心里是不夠的,鼓勵孩子一定要用語言、文字或者行動表達出來。
7.鼓勵孩子冒險和嘗試。
一般說來,喜歡冒險、嘗試的孩子,智商都比較高。這樣的孩子即使被禁止也會背著父母做他想做的事情,嘗試和挑戰(zhàn)能夠給孩子帶來更大的發(fā)展。父母過度嚴厲的指責會扼殺掉孩子寶貴的天性和潛能。雖然明知有一定的危險,孩子想做什么,只要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還是要鼓勵他去嘗試。雖然要面臨一些風險,父母要學會適當克服自己的擔心,以平靜甚至期待的心態(tài)去面對孩子的冒險。孩子受點傷不可怕,怕的是他學不會怎樣面對傷害、困難和挑戰(zhàn)。
秀子知道什么是幸福,但是決不會把所有的幸福都送給孩子們。秀子期待孩子成為比自己更堅強、更勇敢的人,并期待她們品嘗自己找到的幸福滋味。
【編輯:陳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