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榮
【中圖分類號】R2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這導致一些慢性退行性骨關節(jié)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在這其中頸椎病的比例尤為突出。隨著醫(yī)學設備的不斷更新與進步,越來越多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被應用于頸椎病的檢查與治療中[1],為了進一步比較X線平片、CT以及MRI的診斷價值以及為臨床提供相關的參考數(shù)據(jù),筆者特利用上述3種方式對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頸椎病患者分別進行檢查,并取得了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F(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37.8±3.4)歲,其中25~30歲13例,30~50歲29例,50歲以上58例;病程0.5~8年。所有患者就診時均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為頭痛眩暈、頸肩疼痛且麻木、惡心嘔吐、心率失常、肌肉萎縮等癥狀,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相關診斷標準,并經(jīng)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確診,已排除惡性腫瘤患者、骨代謝異?;颊?、急性炎癥患者、幽閉恐懼癥患者。所有患者依從性較好,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X線平片、CT、MRI檢查。其中X線平片:采用PLD5100BX射線攝影機隊患者頸椎正、側位片進行攝取,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可加攝頸椎雙斜位片。CT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并暴露頸椎,采用國產(chǎn)Siemens Emotion16CT機對患者頸椎部位3-6頸椎體和2-7頸椎間隙橫斷掃描,掃描層距和層厚均為3-4mm,CT機設置電流120mA,二擋120Kv電壓。MRI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GESigna EXCITE 1.5T HD Echo Speed新一代功能型高場強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按照操作對患者頸椎部進行冠狀位、軸位、矢狀位加權掃描,設置磁場強度:0.3T,頸線圈長度:36cm,SE序列[2]。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l9.0版軟件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種檢查方法診斷結果比較
在椎間隙狹窄、頸椎曲度異常診斷方面,MRI分別檢出63例(63.0%)、66例(66.0%),X線平片分別檢出51例(51.0%)、52例(52.0%),CT分別檢出39例(39.0%)、41例(41.0%),以上均差異明顯(Xa=2.938、4.051,Xb=11.524、12.561,Xc=2.909、2.432,Pa<0.05,Pb<0.05,Pc<0.05),即MRI檢查椎間隙狹窄、頸椎曲度異常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為X線平片。
在椎體后緣骨贅、小關節(jié)突增生、鉤突增生、骨性椎管狹窄診斷方面,X線平片檢出39例(39.0%)、38例(38.0%)、51例(51.0%)、34例(34.0%),CT檢出57例(57.0%)、52例(52.0%)、67例(67.0%)、49例(49.0%),MRI檢出61例(61.0%)、58例(58.0%)、70例(70.0%)、57例(57.0%),以上均差異顯著(Xd=6.490、3.960、5.291、9.680、8.013、7.553、10.666,Xe=4.634,Pd<0.05,Pe<0.05)。即MRI檢查椎體后緣骨贅、小關節(jié)突增生、鉤突增生、骨性椎管狹窄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為CT。
與MRI相比,Xa=2.938、4.051,Pa<0.05,Xb=11.524、12.561,Pb<0.05;與CT相比,Xc=2.909、2.432,Pc<0.05;與X線平片相比,Xd=6.490、3.960、5.291、9.680、8.013、7.553、10.666,Xe=4.634,Pd<0.05,Pe<0.05。
3 討論
頸椎病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臨床較為常見的退行性骨病,患者還會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并發(fā)癥如頭痛眩暈、頸肩疼痛且麻木等,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頸心綜合癥或神經(jīng)功能受損等,因此臨床上及早發(fā)現(xiàn)并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治療是關鍵。
筆者利用3種不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檢查,結果顯示:X線片在這其中不僅價格最低,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較?。欢覍Υ蟛糠值念i椎病都有很好的檢出率,尤其是在雙斜位椎間孔以及上關節(jié)突增生等方面比較有優(yōu)勢[3],本研究中椎間隙狹窄和鉤突增生的檢出率均為51.0%;但是筆者也發(fā)現(xiàn)某些患者存在臨床癥狀與X線片檢查結局不符合的情況存在。而CT檢測在骨性椎管以及椎間盤骨贅增生方面具有成像清晰、分辨率高等優(yōu)點,能幫助臨床醫(yī)生清晰和全面掌握患者神經(jīng)根以及脊髓的受壓迫情況,并且價格也適中[4]。MRI是3種影像學檢查手段中價格最貴的,但是比上述2種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不僅能清晰顯示各類軟組織,而且還不具有輻射,因此在遇到X線和CT均無法確診時,應考慮使用MRI[5]。
綜上所述,MRI對于頸椎病的檢出率優(yōu)于和CT、X線平片,而CT優(yōu)于X線片,三者結合檢查可提高頸椎病確診率,在臨床中可根據(jù)患者或疾病具體情況選擇具體診斷方式。
參考文獻:
邵麗希,劉巖.X線平片CT、MRI診斷頸椎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影像技術,2014,26(2):25-27.
馮忠玉.X線平片、CT、MRI診斷頸椎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33):152-153.
何建波.X線片、CT、MRI三種影像技術早期診斷頸椎病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2):112-113.
王愷.x線片、CT、MRI三種影像技術在頸椎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醫(yī)學信息,2016,29(22):186-186.
朱勁華.應用X線平片、CT及MRI在頸椎病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哈爾濱醫(yī)藥,2015,35(1):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