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喆
摘要:短篇小說《雞蛋》是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之一。眾多研究者注意到此小說對隱喻、象征等手法的出色運用,但對其敘事藝術(shù)和思想內(nèi)涵的解讀較為單一,筆者從敘事學(xué)角度入手,進一步發(fā)掘《雞蛋》的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雞蛋》 舍伍德·安德森 結(jié)構(gòu)主義 敘事學(xué)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國文學(xué)史上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從他的短篇小說《雞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現(xiàn)代主義小說常用的寫作手法。這篇小說出版于1921年,一戰(zhàn)后的美國財力雄厚,科技革命不斷更新社會面貌。無數(shù)人都夢想著靠奮斗改變命運,安德森卻對這樣的“美國夢”保持著懷疑。因此,研究者多從“美國夢的破滅”這一角度來解讀《雞蛋》,這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它的豐富寓意。
《雞蛋》收錄于作品集《雞蛋的勝利以及其他》當中,小說的主人公“父親”原本是一個雇工,生活平庸而快樂。在結(jié)婚以后。他產(chǎn)生了出人頭地的強烈愿望。和“母親”辦起養(yǎng)雞場,但連年虧損。于是他們改行開餐館,某天深夜,父親為了取悅一位顧客,用雞蛋表演各種各樣的把戲,卻全部失敗,顧客看到眼前這個“神經(jīng)病”滑稽的樣子不禁狂笑。父親惱羞成怒,把雞蛋扔向顧客,卻同樣失敗了。本文試用敘事學(xué)的理論,從敘事邏輯、敘事角度、人物話語和人物功能四個角度對《雞蛋》加以討論,展現(xiàn)其敘事藝術(shù),進一步發(fā)掘其思想內(nèi)容。
一、敘事邏輯
《雞蛋》以故事發(fā)展為線索推動敘述,總體上按時間順序敘事,但出現(xiàn)了一處時間倒錯現(xiàn)象:
一個深夜,我被父親的一聲怒吼吵醒……樓下飯店的前門被“砰”的一聲關(guān)上了……那天傍晚,年輕人喬·凱恩。一個比德威爾鎮(zhèn)商人的兒子,到匹克尼威爾來接他的父親,火車從南方來。晚上十點鐘到……
小說名為《雞蛋》,但在寫雞蛋之前進行了大篇的鋪墊,敘述者在鋪墊的過程中提醒接受者“我有些離題”,預(yù)告著故事的發(fā)生,卻遲遲人題。接受者心里則始終保持著對故事的期待,很容易被敘述者帶人情境。此時使用倒敘的方法,先呈現(xiàn)出結(jié)局,不僅出人意料,還讓人意猶未盡。接受者心中也會產(chǎn)生新的疑問,進一步強化了接受者的期待。
此外,通過時間倒錯,為再次敘述提供了可能性。同一結(jié)局被敘述了兩次。一次是倒敘所敘述的結(jié)局,一次是順敘所敘述的結(jié)局:
Downstairs the front door of our restaurant went shut with a bang and in a few minutes lather tramped up the stairs.He held an egg in his hand and his hand trembled as though he were having a chill.There was a half insane light in his eyes,As he stood glaring at us I was sure he intended throwing the egg at either mother or me.Then he laid it gently on the table beside the lamp and dropped on his knees beside mothers bed…Father came upstairs to mother and me with an egg in his hand.I do not know what he intended to do.I imagine he had some idea of destroying it,of destroying all eggs,and that he intended to let mother and me see him begin.…
引文中的畫線部分描寫的是同樣的行為,但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前后兩次在細節(jié)上有差異。對上樓梯的動作,倒敘的結(jié)局使用了tramped,順敘的結(jié)局使用了came,力量較弱;對“握雞蛋”的動作,倒敘的結(jié)局使用了held,并且對父親的手進行了細致描寫(trembled as though he were having a chill),而順序的結(jié)局中沒有使用謂語動詞,只用了with結(jié)構(gòu),也沒有對手的刻畫??梢钥闯觯箶⒌慕Y(jié)局大量運用長句和動詞,在增強力度的同時,也再現(xiàn)了緊張、恐懼的氣氛。對父親的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延長了敘事時間,使敘述者能深入情境;而順序的結(jié)局使用的句子較短,動詞較少,一方面避免了與倒敘結(jié)局的重復(fù)。另一方面,也放緩了敘述節(jié)奏,與末段思考“為什么雞蛋必定存在?為什么蛋生雞,雞生蛋?”的氛圍一致。兩個結(jié)局相同但并不重復(fù),各自發(fā)揮了獨特的功能。
二、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指敘述者對故事的觀察角度,不一定是敘述者本人的。敘述視角的轉(zhuǎn)換往往能呈現(xiàn)不同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形成對比。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批評家熱奈特將“視角”這一概念稱為“聚焦”?!峨u蛋》的敘述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性視角。以敘述者“我”的視角為主,偶爾穿插“小時候的我”的視角,這種視角屬于“轉(zhuǎn)換式內(nèi)聚焦”,即通過某幾個在場人的頭腦將人物的言行、背景等傳遞出來:
…and on top of that the baby carriage in which I had been wheeled about in my infancy. Why we stuck to the baby car-riage I dont know.It was unlikely other children would be born and the wheels were broken.(為什么我們甩不掉那輛嬰兒車,我真搞不懂;老爸老媽不太可能再生孩子了,而且車輪也壞了)People who have few possessions cling tightly to those they have.That is one of the facts that make life so dis-couraging.
引文的畫線部分中,敘述聲音和敘述視角發(fā)生了分離,敘述聲音始終是敘述者“我”,而敘述視角則變成了“小時候的我”。畫線部分問“為什么我們甩不掉那輛嬰兒車,我真搞不懂?!边@是“小時候的我”在經(jīng)歷這件事時產(chǎn)生的疑問。隨即又回答到“窮人們總是緊緊抱住他們那一點點東西?!边@是敘述時的我所產(chǎn)生的感悟。此外,譯者在此處使用了“老爸老媽”一詞,輕松俏皮,是兒童的語言特征,而在其他部分都嚴肅地稱為“父親”和“母親”:兒童和成人的兩個不同的視角先后出現(xiàn),將兒童天真的疑問與成年人的生活經(jīng)驗相對比,顯示出了生活的殘酷和沮喪的生活給“我”帶來的改變。
我記得兒時……我突發(fā)奇想,父親頭上那條禿頂小徑,好似一條寬廣的“大路”,凱撒率領(lǐng)他的軍團,或許就驅(qū)馳在這條“大路”上,從羅馬出征,沖向未知世界的奇跡;父親耳旁那兩簇毛發(fā)則像路旁的叢林。我進入半睡半醒狀態(tài),夢里,我是一個小不點,沿著“大路”,達到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國度,那兒沒有養(yǎng)雞場,生活幸福,沒有雞蛋來攪擾。
畫線部分是使用了內(nèi)視角??吹礁赣H的禿頂,會把它想象成通往“遙遠而美麗的國度”的大路。這是何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個理想的國度只是“沒有養(yǎng)雞場……沒有雞蛋來攪擾”而已,讓人何等嘆惋。敘述者“我”是一個“悲觀的人”,“傾向于看到人生的陰暗面”。在本該幸福、快樂的童年里,呆在“死神每天到訪的地方”,面對著“沉默寡言。意志消沉”的父親和有著“憂郁的灰眼睛”的母親?!拔摇钡耐婧吞煨员粺o情地壓抑,以致于唱一句歌都要“停下腳步,惶惑地四處張望,生怕興高采烈的樣子被人看到”。對于《雞蛋》的思想內(nèi)容,研究者往往忽視了隱藏其中的童年視角。轉(zhuǎn)換式內(nèi)聚焦的使用,把“小時候的我”的心理活動直接展現(xiàn)出來,穿插在“我”的敘述中,幼稚的語言對成人世界形成沖擊,激起人們對成人世界的反思。年幼的“我”天性所受到的壓抑和扭曲、童年的悲慘也自然地滲透到字里行間。
除了視角轉(zhuǎn)換,視角越界也是《雞蛋》突出的藝術(shù)手法。視角越界是指在某種視角下敘述了在另一種視角才能觀察到的行為、感受。在小說《雞蛋》中敘述者“我”第一次交待結(jié)局之后。出現(xiàn)這樣兩段話:
至于樓下發(fā)生了什么,我都知道,似乎親眼目睹父親的崩潰。至于我為什么知道,其原因無法理解,生活中總有些無法理解的事……
下文隨即開始講父親為喬·凱恩表演不成,惱羞成怒的事件。敘述者“我”并沒有看到父親和喬·凱恩之間發(fā)生的事。在第一人稱敘事的情況下,“我”也只能向接受者轉(zhuǎn)述事件的來龍去脈。但是作者一反常態(tài),經(jīng)過上文簡單的交待之后,就安排“我”采用“零聚焦”的全知視角來敘述,進入了父親和喬的視角,對他們的心理活動了如指掌。敘述越過了內(nèi)聚焦的邊界,進入了零聚焦的范圍,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全知視角更利于捕捉人物內(nèi)心。
喬看到父親來回踱步,以為是想趕自己走,但父親正在為下定決心表演而焦躁不安;父親對喬講哥倫布立不起雞蛋的故事,是想稍后證明自己可以立起來,而喬卻一頭霧水,用不知所云的話應(yīng)和;父親拿出畸形小雞的標本,是想把自己的“珍寶”分享給喬看,而喬卻覺得惡心,他們始終沒有明白對方的意圖。首先,這種隔膜造成了強烈的喜劇效果,也推動了事件的發(fā)展。如果不交待二人的心理活動,接受者只會覺得二人的行為和語言難以理解。而視角越界使整個故事得到全景式的展現(xiàn),使故事的發(fā)展合乎邏輯,這樣才能從父親的荒唐可笑中感受到可悲。其次,從第一人稱敘述的近距離轉(zhuǎn)向全知的遠距離,接受者和事件之間增加了距離感,敘事距離的增長自然會使人察覺到異常,進而由“帶入”轉(zhuǎn)向“觀察”,這一事件在小說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得到強化。
三、人物話語
人物的話語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多種,不同形式的人物話語形式對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jié)的推動有著不同的作用。在小說《雞蛋》中,父親的直接引語并不多,卻是父親形象塑造的頰上三毫。在小說的核心部分增加直接引語,完整展現(xiàn)了父親怯懦的形象。
父親的主意是,他們應(yīng)該設(shè)法搞些娛樂節(jié)目,讓來店里吃東西的顧客高興高興……父親的看法是,對顧客的熱情,將會激起上年輕人內(nèi)心的狂熱……我希望未給讀者造成錯誤的印象,認為父親會如此有聲有色地描繪這番景象,因為正如我說過的,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只是千百遍地說道:“他們想有個去處,我給你講,他們想有個去處?!?/p>
父親想通過娛樂項目來招攬客人,讓餐館變成年輕人聚會交游的地方。敘述者對這個計劃進行了大段的描繪,調(diào)理清晰,繪聲繪色,還用了兩個平行的間接引語。但敘述者突然筆鋒一轉(zhuǎn),說父親“只是千百遍地說道‘他們想有個去處,我給你講,他們想有個去處”。簡明練達與語無倫次形成了鮮明的諷刺,父親空有遠大的志向,也沒有謀劃的才略,也沒有行動力,甚至不能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常?!俺聊蜒裕庵鞠痢?。因為能力的缺失和性格的弱點,父親做的努力越多。悲劇性的結(jié)局來得就越快。這一處直接引語,既展現(xiàn)了父親的荒唐可笑,也暗示著父親的失敗。
第二處是父親和喬的對話:
…He thrust one of them nervously over the counter and shook hands with Joe Kane.“How-de-do,”he said…“Well,”he began hesitatingly,“well,you have heard of Christopher Columbus,eh?”He seemed to be angry.“That Christopher Columbus was a cheat,”he declared emphatically.
“how-de-do”本應(yīng)為“how do you do”,父親因為緊張而口齒不清,把“do you”讀成了“de”;隨后又多次使用well、eh等語氣詞,生動表現(xiàn)了他的“緊張”、“猶豫”;即便如此,他還是要繼續(xù)他的表演,“斬釘截鐵地”和喬說話。明顯的手足無措和故作堅決的語氣構(gòu)成對比,父親的滑稽形象躍然紙,讓人哭笑不得。
四、人物功能
研究者對“母親”這一角色少有關(guān)注,但是“母親”在故事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在雷格馬斯的“角色模式”理論中,角色被歸納為六種三組:主體是追求目標的行為者,客體是主體的欲望對象:發(fā)送者是支持主體實現(xiàn)意圖的人或物,接受者是承受發(fā)送者的行動元;輔助者是有助于欲望實現(xiàn)的行動元,反對者則相反。據(jù)此理論,《雞蛋》可以畫出這樣的結(jié)構(gòu)圖(圖1):
父親腦海里充滿了“美國人那種出人頭地的強烈欲望”,他辦養(yǎng)雞場、開餐館都是為了成功??墒丘B(yǎng)雞場入不敷出;餐館生意慘淡。只有母親在支持著他,辦養(yǎng)雞場時,她從雜志上找治療雞瘟的藥;開餐館時,每天“擦洗地板和墻壁”,父親提議搞“娛樂項目”,她“半信半疑”,“沒說什么喪氣話”;在父親表演失敗之后,她“不住地來回摩挲著父親的禿頂?!北砻嫔峡础J晨秃碗u直接的阻礙了父親的“出人頭地”,但如上文所述,父親被“美國夢”沖昏了頭腦,沒有認清自己,力小謀大,才是失敗的深層原因。
圖1僅能展現(xiàn)小說中一部分關(guān)系。《雞蛋》開頭說父親天生樂觀、和藹的人。在做雇工時每個周末只知道飲酒作樂,他目標并不是“出人頭地”。但后來“美國人出人頭地的激情”占據(jù)了他?!澳赣H該對此負責……她勸動父親辭去了雇農(nóng)的工作,賣掉了馬兒,并著手自主創(chuàng)業(yè)?!币驗槟赣H“是教師,無疑讀過一些書和雜志”。幾乎每一項決定都是主導(dǎo)的:“我們到這偏僻的地方來從事餐館行業(yè)是母親的主意”、“母親決定,餐館要通宵營業(yè)”。父親表演失敗,惱羞成怒,可是面對母親他卻“跪立在母親床邊;開始哭喊,哭得像個孩子……母親不住地來回摩挲著父親的禿頂?!惫适碌闹鹘鞘歉赣H,但母親很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父親的行為。父親對母親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依賴。據(jù)此,我們可以畫出另一張圖(圖2)。
在圖2中,母親由支持者變成了反對者,變化的關(guān)鍵在于客體的變化。對變化的原因,第一人稱敘述的不可靠性,為這一問題的解讀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如敘述者所說,母親是一個教師,有知識有文化。她可以把知識的影響傳播給父親?!皥蠹?、雜志”中的思想觀念通過母親影響到父親,使原本無知的父親也做起了美國夢。在知識和權(quán)力構(gòu)建起的話語體系當中,父親這樣平庸無能的人無形中被裹脅,自然而然地“出人頭地”的美國夢,而這遠超出他的能力,結(jié)果注定是悲劇性的。母親對他來說,可能象征著權(quán)力話語,他感到自己的前途似乎被照亮,但是在一再失敗時卻沒有人對他負責。
五、結(jié)語
通過上述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分析,從敘事邏輯、敘事角度、人物話語和人物功能等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小說《雞蛋》中豐富的敘事藝術(shù)。從敘事角度出發(fā),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以“美國夢的破滅”為中心,不僅有對“夢國美”真實性、可行性的質(zhì)疑,也有對兒童、權(quán)力話語等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