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讀者讀書會推薦的第11本書,是曹聚仁先生所著的《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曹聚仁先生是著名的記者、作家,自小深受家學熏陶,及長,又得益于多位名師,可謂集眾家之長。
《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雖然名為“學術思想史”,書中也涉及了諸多國學知識、典故,但因為曹聚仁先生的筆法簡潔流暢,敘述如行云流水,所以讀來并不晦澀。閱讀這本書,可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思想脈絡,并撩起“國學”的神秘面紗。這本書不是消遣之作,閱讀它需要花些時間與耐心,但絕對值得一讀。
幾年前,我患了一場大病,在廣華醫(yī)院動手術,臥病期間依舊看報讀書。一位護士小姐,特地從家中帶了一部錢穆先生的《國學概論》給我看,說:“這部書,乃是我在高三時念的。為了高中畢業(yè)會考,國文老師要我們仔細地看,可是,我們看不懂?!彼謫栁遥骸笆裁唇小畤鴮W?這部書,你要不要看?”病中看《國學概論》,似乎不太合口味,不過,這位小姐給我?guī)硪粋€極有意義的課題:中學畢業(yè)會考,究竟該不該在語文科附加“國學常識測驗”?年青的一代,該不該念《國學概論》?我不主張中學生念《國學概論》。
我和她談到“國學”的問題。我說:“假如朱熹或是程氏兄弟活過來,你問他們‘什么是國學,他們也一定答不出來?!畤鴮W乃是外來語,并非國產(chǎn)。日本人原有‘支那學‘漢學這樣的名詞,因此,19世紀后期,去日本留學歸來的學人,譯之為‘國學,也就是‘中國學術之意。日譯章太炎師的《國學概論》,便是《支那學概論》。在我國古代,‘國學即‘國子學,也稱‘太學,便是今日的國立大學,不可混為一談。‘國學這個名詞,仔細考校起來,頗有毛病,因此有人稱之為‘國粹。章太炎師稱之為‘國故。他的《國故論衡》,便是談中國學術的專著。我曾稱之為‘國故學,也曾為國內(nèi)學人所共許??墒?,‘國學一詞,約定俗成,一直和‘國故一同流傳著,也就算了。以類推之,乃有國樂、國劇、國術、國醫(yī)等名詞。大家心中明白,這便是中樂、中國戲、中國武術、中醫(yī)的意思,不待細說了。”一方面,“國學”“漢學”“中學”這一類名詞,有著和“西學”對抗的意味—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是物質(zhì)文明,中學是精神文明”,都有著阿Q式的夸大狂心理作用。清末維新志士們說過這樣的話:“這國故的臭東西,本同小老婆、吸鴉片相依為命。小老婆、吸鴉片,又同升官發(fā)財相依為命?!畤鴮W大盛,政治無不腐敗?!庇腥顺靶馀傻膹凸潘枷耄骸疤日嬲菄?,何必急急去保?”這些都是一針見血的諷語。如今是要“破舊立新”“古為今用”,當然不會把年青的一代埋葬到古人的尸骨中去;讓中學生讀《國學概論》的開倒車觀點,不該再保存了。因此,我在醫(yī)院里,便立下心愿,要寫一部教育海外文史教師的書,要他們明白“國學”究竟是什么。
歷年的(香港)語文科會考試題,以及國學常識測驗題,我大體看了一遍。像我這樣做了幾十年語文教師,還為章太炎師筆錄過《國學概論》的,參加這樣的中學會考或大學入學考試,未必會及格;即使如周予同、朱自清、錢賓四諸先生來參加會考,也未必會及格呢!何以見得呢?
我們都是從反對讀經(jīng)觀點來研究“國學”的,而香港的教育當局,包括若干文史教師,都是從提倡讀經(jīng)的觀點來談“國學”的。三十年前,香港大學教授許地山先生寫了《國粹與國學》,表明他反對讀經(jīng),這是在和當時的提倡讀經(jīng)派做正面的爭論。直到今日,香港教育當局站在“都都平丈我”的觀點上主持會考,我們這些“郁郁乎文哉”派,即使說得正確,也于事無補。
科舉考試的廢除,八股制藝的丟棄,迄今不及七十年。后一代談文習史的人,大都脫不了塾師們的科舉觀點。五四運動以后,大家敢于在孔圣神座前翻筋斗,但“狗抓地毯”,要脫掉這一套傳統(tǒng)的外衣,實在不容易。
我且舉幾個實例來談談。有一回,某大學新生入學考試,語文常識測驗中有這樣一道題:“何謂今古文?”考生的答案:“今文是白話文;古文是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笨烧f“全軍盡墨”,沒一個及格的。后來,我搜集了十七種中學會考、大學入學考試的卷子,看這一試題的答案,答得正確的不及5%。依我們的語文教學觀點,不知道什么是今古文,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事;而就國學常識來說,不知道什么是今古文,那就說不過去了。我們反對中學生讀經(jīng)、讀《國學概論》,即在于此。
在國學常識測驗中,有一道極普通的試題:“什么是‘六經(jīng)?”依香港教育當局的尺度來看,那些答案,大半是及格的;依懂得國學常識的人看來,那些答案,一大半還是不及格的。因為依今文學家的說法,“六經(jīng)”的順序是:《禮》《樂》《詩》《書》《春秋》《易》—這是三種不同的教育課程。依古文學家的說法,“六經(jīng)”的順序是:《易》《詩》《書》《禮》《樂》《春秋》—這是依“六經(jīng)”的時代順序來說的。閱卷的人,是今文家還是古文家,其評分標準大有不同,總是各有各的順序。
歲月倒回六七十年,我們那位章太炎師,是古文派大師,而和他對立的維新志士康有為和梁啟超,是今文派大師。今文學家之中心在《公羊傳》,公羊家言,真所謂“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清儒既遍治古經(jīng),戴東原的弟子孔廣森始著《公羊通義》。繼之的有武進莊存與,著《春秋正辭》,求所謂“微言大義”,為今文學啟蒙大師。其同縣后進劉逢祿繼之,著《春秋公羊經(jīng)何氏釋例》,凡何氏所謂“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如“張世”“通三統(tǒng)”“黜周王魯”“受命改制”諸義,次第發(fā)明,這便是后來康有為維新變法的政治理論根源。段玉裁外孫龔自珍好今文學,說經(jīng)宗莊、劉,往往引《公羊傳》義譏切時政,詆排專制。清末光緒年間,所謂新學家,人人都經(jīng)過崇拜龔自珍的階段。夏曾佑贈梁啟超詩云:“璱人(龔)申受(劉)出方耕(莊),孤緒微茫接董生(仲舒)?!奔词钦f了今文學的淵源。
在19世紀后期,今文學乃是我國學術思想之主潮;到了我們這一代,覺得今、古文學派別之分,已非必要,難怪年青的一代不知道今古文是什么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