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南 李巧梅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在《陶淵明傳》中檀道濟勸告陶淵明:如果天下政治黑暗,就歸隱山林;如果政治清明,就出來一展抱負。
你認同這種說法嗎?請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合理。
題目解析
關于入世還是出世,檀道濟給出的意見是:治世則仕,亂世則隱。此前,孟子也曾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陶淵明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做一個瀟灑自在的隱士。很多人也像陶淵明一樣,選擇了做一名閑散文人,于山林中采菊、耕作、飲酒、撫琴,隱逸一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當然,我們也還有另一種選擇:無論世道是否清明,我們都竭盡所能地改變現(xiàn)狀,進而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激濁揚清,自是吾輩擔當!
在治世或亂世中,我們到底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無所謂對,也無所謂錯。只要結合自身認識,自圓其說即可。當然,能自成一說則更佳!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素材一:出世者——“竹林七賢”、陶淵明、“梅妻鶴子”林和靖等
運用示例
孔子早年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魯國擔任司寇一職時,試圖憑一己之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但在“隳三都”上的失敗,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來自權貴的打擊。但孔子仍不甘心,他率領弟子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然而始終未被國君采納,最終落得個“率彼曠野”的結果——在漆黑的雨夜無處棲身,只能與弟子在荒郊過夜。孔子在政治上的努力一無所獲,倒是晚年退而修書,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可見,人要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首先要看清楚大環(huán)境。在無望的荒野中守望,并非明智的選擇。
(北京景山學校高二謝天)
素材二:入世者——姜尚、屈原、韓愈、王安石、岳飛、張居正、林則徐、孫中山、魯迅等
運用示例
古往今來,在清明社會有所作為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更可貴的是那些生于亂世卻知難而進,窮其一生為萬民開太平之人,這種勇氣和擔當不得不令人敬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混亂不堪,出世看似是個絕佳的脫身之法,但以孔孟為代表的諸多有志之士不懼政治黑暗,不懼庸君小人,前往各國游說,想憑自己的才學重造一個太平安穩(wěn)的社會。再如北宋的王安石,雖知當時朝政混亂,卻毅然推行變法,不放棄任何改變現(xiàn)狀的希望。這些人為人民和國家而有所為,即便沒有成功,依舊青史留名,令人敬佩。
(北京景山學校高二 白雨辰)
標桿作文
同黑暗抗爭
王允文
在《陶淵明傳》中,檀道濟勸陶淵明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笔赖狼迕鲿r一展宏圖,世道黑暗時則歸隱山林。我以為,這樣的做法實不可取。出世固然是一種人生選擇,但在小人當?shù)?、國破家亡之時,敢于同黑暗抗爭的人,更值得我們尊敬。
北宋儒學家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話被無數(shù)讀書人奉為圭臬。四大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傳承數(shù)千年而未絕,為之做出積極貢獻的不是隱士,而是無數(shù)在面對黑暗時勇于抗爭之人。
面對黑暗有兩種選擇,一是逃避,一是抗爭。隱士選擇了逃避,他們可曾想過:當國已不國,天下又有何處可供他們安身?兩晉之時,清談之風盛行,八王之亂的勝利者司馬越更是奉所謂“名士”為尊??僧敽宓蔫F騎肆虐在中原大地上時,那些所謂名士的風骨卻全然化為渡江的倉皇,整日凄惻消沉、郁郁寡歡,說些什么“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的話。拋開國家和人民,僅僅謀求個人的安逸,本身就幾無可能。而在數(shù)百年分裂之后再度統(tǒng)一全國的,也并非隱士,而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將領與戰(zhàn)士。因為他們知道,唯有致力于國家的強大,方可謀得個人的幸福。
春秋之時,權臣崔杼倒行逆施,在朝中大肆殺戮,以至弒君。面對如此暴徒,齊國的史官并未屈服。縱然兄長二人被殺,其弟也要將“崔杼弒其君”的事實記錄下來。他們抗爭的結果是,還給后人歷史的真相。試想,若在世道黑暗之時,所有史官都歸隱山林,那么后人想要“以史為鏡”恐怕是沒指望了。
唐憲宗決心要迎佛骨入宮之時,韓愈年事已高,且處于仕途的頂峰??伤麨楹卧谶@時寫下一篇《論佛骨表》呢?君王的震怒并非無法預見,但韓愈深知,縱然犧牲個人的前途,也要同無道之世抗爭。他所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的疾苦??v然被貶邊陲,他也不忘造福百姓,廣修水利,興辦教育。千年過去,昏庸的君主已被歷史遺棄,而“八月居潮萬古名,一片江山盡姓韓”的詩句卻永遠銘記著韓愈的功績。
至于在亂世敢于逆流而上,“為萬世開太平”者,更是當之無愧的偉人。毛澤東出身于中農(nóng)家庭,本來他可以平穩(wěn)地度過一生。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飽受欺凌,可他并沒有因世道黑暗而選擇退縮,反而積極投身于救國事業(yè)。他曾說在看到列強瓜分中國的冊子時,先是悲憤,旋即便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不知那些國難當頭只知四處逃竄之人是否會感到羞愧。
誠然,隱士并非全然沒有為社會做出貢獻,如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留下了許多傳誦千古的詩文。但“立言”位列“立功”之后,同黑暗抗爭的人才是國脈延續(xù)的根本。
身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當繼承先賢勇于同黑暗抗爭的精神。不但在世道清明時要一展抱負,在世道黑暗時,也絕不退縮。
名師點評
“在小人當?shù)?、國破家亡之時,敢于同黑暗抗爭的人,更值得我們尊敬?!?/p>
全文緊緊圍繞中心論點,旁征博引,層層深入,引經(jīng)據(jù)典,豪情滿懷。張載所言自是振聾發(fā)聵,逃避者與抗爭者在歷史大潮中的表現(xiàn)更是高下立現(xiàn),正反對比,引人深思。秉筆直書的史官、忠言直諫的韓愈、投身于革命的毛澤東等人,他們身處亂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有所為,風骨卓然!讀此文時,歌曲《國家》的歌詞一直在我耳畔回響:“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眅ndprint
(劉志江)
有道則仕,無道則隱
繳婧然
檀道濟勸陶淵明說:如果天下政治昏暗,就歸隱山林;如果政治清明,就出來一展抱負。我認同這種說法,即“有道則仕,無道則隱”。這種說法強調的是在某種時代背景下的個人選擇。個人選擇與時代有著必然聯(lián)系:政治清明時一展抱負,可以報效國家、造福百姓,實現(xiàn)自身價值;政治黑暗時,抱負不得施展,很多時候都事與愿違,與其如此,不如隱退。有的人以此守住自身清白,有的人則是在等待時機。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起初,楚國實力雄厚,屈原任左徒一職,主張“美政”,立志報國為民,深得楚懷王的信任,并深受百姓愛戴。后來,楚國被秦國打敗,實力日漸衰退,頃襄王昏庸,聽信讒言將屈原革職流放。直到秦將白起攻破楚都,屈原見大勢已去,悲憤交加,投江殉國。
在楚國實力雄厚、政治清明的時代,屈原選擇施展抱負,兼管楚國內政外交,為國為民無私奉獻。而在楚國大勢已去、政治黑暗的時代,屈原選擇“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以守住自己清白的品格。
商朝末期政治黑暗,商紂王暴虐。姜子牙年過七旬從未從事政務,卻一直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只為有一天能施展才華。后來,周文王決定推翻商朝,便到處尋找能統(tǒng)籌全局的賢士。姜子牙在溪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吸引了周文王。交談中,周文王發(fā)現(xiàn)姜子牙身懷雄才大略,而姜子牙也發(fā)現(xiàn)周文王是一位賢明的領袖。于是,姜子牙決定一展抱負。最終,在他的輔佐之下,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
在商末政治黑暗的時代,姜子牙閑居在家,等待時機。而當他遇到周文王,發(fā)現(xiàn)政治清明的時代即將到來,他便用盡畢生所學,輔佐兩位君王建國立業(yè),造福百姓。
從屈原和姜子牙的事跡可以看出,“有道則仕,無道則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人生選擇。他們既能準確地判斷時代大局,不在沒有希望的地方浪費才華,又能獲得比較平和的心態(tài),在無道的時代也能淡然處之。
于我而言,“仕”或“隱”都太過遙遠,而我能學到的是,應在何時施展才華及用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當下紛繁多變的時代。古人所處的時代與當下截然不同,古人的才華我亦望塵莫及,但古人“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智慧,卻可以指引我在人生路上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
名師點評
“有道則仕,無道則隱”是本文論述的核心觀點。屈原、姜子牙均為例證:政治清明,積極入世;朝政昏聵,急流勇退。在作者筆下,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選擇,積極入世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華,急流勇退則能帶來比較平和的心態(tài)。全文論據(jù)充分,論證合理,且能結合自身進行思考,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劉志江)
亂世英雄
王天誠
進退之辯,自古有之。檀道濟曾勸說陶淵明“無道則隱,有道則至”,的確,身處治世,天下安康,自然應當大展宏圖。此時,讀書人無須像陸游一樣輾轉反側,喟嘆王師北定成泡影。沒有國破家亡之憂,盡情施展寒窗所學,豈非理所當然?但我以為,恰是亂世之中更應激流勇進、披荊斬棘,故曰:亂世出英雄。
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會給那些伺機待發(fā)的英雄提供了別樣的舞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宦官、外戚輪番奪權,各地諸侯揭竿而起,可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然而,歷史的大浪淘洗過無數(shù)泛泛之輩后,留下的卻是曹操的身影。是呀,在那人人自危的年代,誰會想到跟在名門望族身后“混吃混喝”的太尉之子有朝一日能成為名留青史的魏武帝呢?在紛亂的大背景下,曹操抓住了亂世特有的“良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并廣納賢士。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一躍成為中原最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短短十幾年,曹操便成為改變中國歷史的關鍵人物,而這輝煌的成績正是源于他篳路藍縷之時依舊堅定地施展才華的決心。
假如曹操活在治世,那么,這位魏武帝竭盡全力恐怕也很難成為許邵所預言的“治世之能臣”,更何談魏武霸業(yè)與建安風骨?
同樣,智如孔明都難覓一職的東漢末年,倘若選擇歸隱山林,不但一腔理想無從實現(xiàn),恐怕也不及臥龍崗水鏡先生等隱士,只會悄然消逝于歷史的塵埃之中。
歸隱山林,往往意味著逃避現(xiàn)實,甚至放棄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而面對紛亂的社會迎難而上,不單是曹操個人的選擇,更是無數(shù)有志之士所秉持的共識。更早的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戰(zhàn)火紛飛。然而,君不見,“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政治的黑暗沒有讓他們選擇逃避,相反,更激發(fā)了他們一展身手的決心。
今天的我們有幸生活在國富民強的太平年代,無須為身家性命擔憂。但我認為先哲們面對亂世的態(tài)度和放手一搏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青年人學習。
名師點評
“亂世之中更應激流勇進、披荊斬棘”,此文與前一篇文章《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形成了思想上的交鋒。作者在此基礎上論證“亂世出英雄”之理。曹操一例,作者著筆寫亂世之亂,突出了曹操施展抱負的決心與功績。作者又引入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一段話,深情謳歌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亂世英雄,他們不逃避、不放棄,成為時代的中流砥柱。這些亂世英雄的所作所為更激發(fā)出作者在太平時代一展抱負、放手一搏的勇氣。
(劉志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