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風園
摘要:書院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組織形式之一,它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人對書院的認識并不明確,甚至存在一些誤區(qū),導致很多人對書院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不贊同,本文力圖為此做一些佐證。
【中圖分類號】TU984.14
一、關于書院認識的誤區(qū)
筆者綜合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一般易對書院的認識產生某些誤區(qū),它們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個是認為書院在古代是屬于普及形式的教育,另一個是認為書院在清末被改為學堂是其積弊已久,必須改制,還有一點是將現(xiàn)如今一些大學實行的“書院制”等同于書院,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
(一)書院是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之一
中國古代的教育有兩個層次:小學和大學,朱熹曾明確規(guī)定小學的任務是”學其事,學其文”,大學的任務才是“明其理”,他對于自己創(chuàng)辦的書院則主張使學生“茍知其理之當然”,因此可以看出朱熹認為書院實施的是大學教育。
錢穆認為“中國的大學教育是有其歷史傳統(tǒng)的,中國最好的傳統(tǒng)教育制度莫過于書院制度”;胡適先生在《書院制史略》一文中說:“國內的最高學府和思想淵源惟書院是賴,蓋書院為我國古時最高的教育機關”;北京大學的王岳川教授認為“書院不是一般的普及教育,而是高端教育”;[ ] 中華讀書報的記者舒晉瑜認為書院“是一種高級形態(tài)的教育和學術機構”。[ ]湖南大學的鄧洪波教授認為書院是“中國一千年來逐漸演化出來的一種高等教育制度”。[ ]
加拿大許美德教授在《中國大學1895-1995 --- 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中論述到應從相對的兩極來研究中國的高等教育,一個是中國的科舉制度及其相應的教育機構,另一個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獨特的教學和學術機構--- 書院。[ ] 日本學者難波征難與簡精益認為書院是中國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之一,而且傳播到日本之后對日本的文教事業(y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此外,從中國古代書院所探討的問題來看,它也是屬于高等教育的組織形式之一。比如朱熹在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的講學,探討的都是理學的高深問題,絕不是一般初級水平的人能聽懂的;朱張會講、鵝湖會講探討的也都是天地立命的生存哲學,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及教育,書院實際上擔任了私學中“高等教育的使命”。
從這些文人學者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書院是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之一”這一點是被很多大家認同的,這一點是探討書院與高等教育之間聯(lián)系的立足點。
(二) 書院被改制未必是歷史發(fā)展必然
南京大學的李曙華教授認為“書院同化于官學,成為科舉的附庸”。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shù)。其實在中國古代,書院官學化的傾向比較嚴重的主要集中于兩個時期:一是南宋,另一個是清朝后期。而這兩個時期書院的命運卻大不相同,前者是促進了理學的極大繁榮,后者卻是被改制,這固然有其所處的時代因素,但卻未必是其發(fā)展的必然,讓我們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
據(jù)鄧洪波的《中國書院史》[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自1862-1901年間,書院增長了1062所,約占清代書院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斑@在清代260余年的歷史中屬于奇跡,更是中國書院1200余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輝煌,并無半點衰竭瀕死之際?!盵 ]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書院其實是承擔了“落幕于輝煌”的命運,也就是說它的改制并非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北京師范大學的王炳照教授認為書院改制為學堂“嚴重違背了書院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丟棄了寶貴的書院精神”。[ ]
其實在1884年,鄭觀應最早提出了將書院改制為學堂的想法,但是學界對此有很多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主張將書院直接改為學堂,一是主張變通書院,還有一種是主張創(chuàng)辦新型書院。這三種主張的基本共識是書院要改革,但是也可以看出書院并不是非要改制為學堂不可。
書院有可能積弊已久,如教學內容較為固定,主要是為科舉輸送人才導致其日益僵化等,但是晚清書院確實是在不斷的適應時代變化而改造自身,如湖北西湖書院在洋務運動后,開設了地理、兵法、體操等新課程,廣西經(jīng)古書院增設了算學等,這說明書院是適應時代發(fā)展而改變其教育內容的,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從其發(fā)展的數(shù)量及其引進西學的主動適應來看,書院完全有可能通過改變教學內容與管理,完成轉變,而并不是非改制不可。
如果“書院在一百多年前并不是非改制不可”的論斷成立的話,就好比一個正處于茂盛期的事物被強行掐斷,做了別的用處,那么書院在現(xiàn)代社會的復興則可以視為人們對之前行為的重新審視和對書院價值的重新判斷。
(三)將“書院制”等同于書院
一些高校創(chuàng)建了符合自身發(fā)展的書院制模式,如香港中文大學是由新亞學院、崇基學院、聯(lián)合書院、逸夫書院等組成的書院聯(lián)邦制大學。四川大學是由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尊經(jīng)書院改制而來。西安交通大學從2005年實行書院制,先后成立了彭康書院、文治書院、宗濂書院、南洋書院、仲英書院、崇實書院、啟德書院、勵志書院等8 個本科生住宿書院。2010年5月北師大創(chuàng)立的教育家書院,旨在促進優(yōu)秀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復旦大學自2011年新構 建“復旦書院”,即本科生新生開學第一年在此先接受一年的文理基礎課程教育和綜合教育,然后再進入各自的專業(yè)學習。蘇州大學于2011年創(chuàng)辦的的敬文書院,從41個不同專業(yè)的新生中選出一批住到書院。另外還有馮驥才在天津大學設立的北洋書院等,另外中國海洋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目前也在籌建書院制。
這些大學所創(chuàng)建的住宿書院制最早來源于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的管理模式,并且吸收了中國古代書院的部分內容。但是這些畢竟是在大學內部進行的改革,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獨立的書院。不像是中國古代的書院,是民間的獨立高等教育組織形式。但是有很多學生并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輔導員認為“就是要讓不同專業(yè)的人睡在一起”,但是畢竟“斷層太久”,很多學生還是對書院這種教育模式充滿了困惑。在大學實行書院制的模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至于其效果如何,目前尚難以判斷,或許在較長的時間內才能看的更清楚。
而現(xiàn)如今的中國文化書院、什剎海書院、萬松浦書院、秋浦書院等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民間獨立學術團體的身份存在,并且各自以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開展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如今經(jīng)過三十年的發(fā)展,中國文化書院依然以其獨特的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意識堅守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堅持“讓世界文化走進中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理念并為之不懈努力。什剎海等其他書院在以各種形式積極主動的推動中國的文化建設。因此明確了“書院制”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書院,就明白了本文為什么沒有討論大學內部的書院制,而是將立足點完完全全的放在獨立于高等教育體制之外的民間教育組織形式的書院。
綜合以上三點論述,明確了書院是我國古代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并且持續(xù)到一千多年后的近代,而一百多年前的書院改制并非歷史必然,當代高校實行的“書院制”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書院,基于以上邏輯,在探討書院在當代的發(fā)展對當今教育的影響的時候,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書院的作用與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