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婧涵
《鏡花緣》異物母題的神話淵源考
——以《鏡花緣》中才情小說觀點為例
○由婧涵
李汝珍的《鏡花緣》是清代四大“才學小說”中將“才學”在小說中的呈現(xiàn)進行得最為徹底的作品。其在文本的實踐層面,貫穿了明晰的“才學本位”意識,而在敘事過程中亦致力于展示“才學”的道德性及尋求適宜的敘事法則,從而為“才學”作為敘事對象提供了價值前提和美學可能。①
李汝珍的《鏡花緣》前四十回盡情地描寫了眾多具有神異色彩的花草樹木,這些奇花異草,并非出自作者本人的虛構(gòu),多是取材于神話類古書的記載,尤以《山海經(jīng)》居多。這些奇花異草可分為兩部分:以顯示作者深厚學養(yǎng)為旨歸的草木意象和展現(xiàn)作者思想和文學功底為宗旨的草木意象;它們都是以展示創(chuàng)作者的才學為宗旨的。
《山海經(jīng)》等古書中的神話之有意義,就在于其神秘性,“因為對原始人的思維來說,對自然界中的人和物的乃是徹頭徹尾神秘的直覺”②,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或是荒謬的。所以,《山海經(jīng)》等古書中所記載的草木多是先民對自然界的一種虔誠而客觀的記載,“這一‘人天交感’的通俗信仰投射到文學,便體現(xiàn)在小說中對神話頻繁的運用上”③,這些植物神話在后世《鏡花緣》中也有所體現(xiàn)。但李汝珍只是將古書中的植物神話作為材料,加以自己嫻熟的寫作技巧,在“暗寓勸善”之外,實現(xiàn)創(chuàng)作者顯示才學的宗旨。
《鏡花緣》中的部分草木以愉悅讀者為旨歸,這些草木多是三位主人公對游歷過程中奇花異草的簡單再現(xiàn),其中并不含有過多的寫作技巧和思想見解?!剁R花緣》則是一部真正具有才學本位意識的小說。李汝珍對才學的態(tài)度,可從他虛構(gòu)的這個神話、現(xiàn)實和敘事的三重世界中去尋繹。④如《鏡花緣》第九回“服肉質(zhì)延年益壽,食朱草入圣超凡”,寫林之洋吃了幾枝“宛如韭菜,內(nèi)有嫩莖,開著幾朵青花”的青草后頓覺腹中飽足,期間唐敖說到:“小弟聞得海外鵲山有青草,花如韭,名祝余,可以療饑?!边@段話就是引自《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雹荨渡胶=?jīng)》更多地表現(xiàn)為植物的原始狀態(tài)和先民的原生態(tài)認識?!霸汲趺駝?chuàng)造神話沒有明確的審美目的,神話本身,從它產(chǎn)生之始,也不是純粹的審美藝術,而是一種綜合的意識形態(tài)。”⑥
除直接引用單一古書中的記載外,作者還將諸多古書中對同一植物的不同記載進行重構(gòu)組合,最終形成更具神異色彩的植物物象。《鏡花緣》中的部分草木是以《山海經(jīng)》所載為基礎,糅合其他古籍中關于此類草木的記載編撰而成的?!剁R花緣》第九回中提到一種叫做木禾的谷物,“木禾狀如大樹,長有五丈,大有五圍,上無枝節(jié),惟有無數(shù)稻須,如禾穗一般,每穗一個,約長丈許”?!渡胶=?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載:“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雹摺赌绿熳觽鳌肪硭妮d:“黑水之阿,爰有野麥,爰有答堇,西膜之所謂木禾。”可見,《鏡花緣》中的木禾是對《山海經(jīng)》及《穆天子傳》中所載木禾融合后的演繹,作者依據(jù)《山海經(jīng)》中木禾高大的特點,糅合《穆天子傳》中木禾的答堇(唯一之堇),最后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從而形成了《鏡花緣》中的木禾——擁有無數(shù)碩大稻須的參天神木,使其在不失神異色彩的基礎上,更具視覺的真實性和現(xiàn)實的功能性。
這一類型的草木“大都能從古書的記載中找到根據(jù),充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學養(yǎng)?!雹嗖缓凶髡哌^多的思想見解和寫作技巧,只是對古籍所載植物神話的直接引用或發(fā)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當時以考據(jù)為學問的風氣引起的。李汝珍生活于乾嘉時代,“那個時代是一個博學的時代,故那時代的小說,也不知不覺地掛上了博學的牌子,這是時代的影響,誰也逃不過”⑨,李汝珍本人也在《鏡花緣》中借用他人之口諷刺了那個時代的讀書人:“自從得了功名,就把書籍撇在九霄云外。幼年讀的《左傳》右傳、《公羊》母羊,還有平日做的打油詩、放屁詩、零零碎碎,一總都就了飯吃了?!?第二十二回)“學問從實地上用功,議論自然確有根據(jù);若浮光掠影,中無成見,自然隨波逐流,無所適從”⑩(第十八回),足見作者對空疏不實學風的諷刺和抨擊,表現(xiàn)了其求博求實的治學精神。
《鏡花緣》中的清腸稻“寬五寸,長一尺,煮出飯來,雖無兩丈,吃過之后滿口清香,精神徒長,一年總不思食?!鼻迥c稻出自晉人王嘉的《拾遺記》卷六:“宣帝地節(jié)元年,樂浪之東,有背明之國,來貢其方物……其國昏昏常暗,宜種百谷……清腸稻,食一粒歷年不饑?!边@種吃一粒便可飽足一年的清腸稻“寄托著作者希望百姓安居樂業(yè),不受饑餒之苦的愿望,是儒家文化賦予知識分子的一種時代使命感。”?小說中,唐敖與多九公還將清腸稻與上文提到的木禾做一比較,并借用這兩種米的大小來戲謔射鵠者口中“相差一米”的米,諷刺他們的箭明明離鵠相差甚遠,卻只自道“相差一米”,這“米”一定是清腸稻之米,足見相差之遠,在諷刺之中彰顯出作者的才學和思想。
在三人游歷之際,獨唐敖有緣吃了一枝約長二尺,赤若涂朱的紅草,吃后精神百倍,甚至在一陣濁氣下降之后,將舊日所作詩文忘卻了九分,只留下一分好的于腹中。唐敖“端詳多時,猛然想起服食方內(nèi)言‘朱草狀如小桑,莖似珊瑚,汁流如血,以金玉投之,立刻如泥。投金名叫金漿。人若服了,皆能入圣超凡’”,這里的朱草與《山海經(jīng)》所記朱木樣貌十分接近,“朱木,赤枝,青華,玄實”(《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有樹,赤皮,枝干,青葉,名為朱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可見,朱草的形態(tài)是脫胎于《山海經(jīng)》中的朱木。而指明朱草可“入圣超凡”的服食方則是引自晉人葛洪的《抱樸子·金丹》:“又和以朱草,一服之能乘虛而行云。朱草狀似小棗,栽長三四尺,枝葉皆赤,莖如珊瑚。”聯(lián)想唐敖的早年功名心勝,屢屢應試,歲歲青衫,多年后終中“探花”,又因被告發(fā),仍降為秀才的為人及經(jīng)歷,和“終日思思想想,遂有棄絕紅塵之意”,最終遁隱小蓬萊,永世不出的結(jié)果來看,唐敖此行已有游仙之念。另外,小說中出現(xiàn)的“刀味核”“肉芝”“祝余”等都是道家典籍中具有特異功能的仙果仙草,“多九公道:‘此果名叫刀味核,其味全無定準,隨刀而變,所以叫做刀味核。有人吃了,可成地仙。我們今日如得此核,既不能成仙,也可延年益壽?!倍嗑殴谥锌墒谷艘鎵鄢上傻牡段逗顺鲎詽h《神異經(jīng)·南荒經(jīng)》“南方大荒有樹焉,名曰如何。三百歲作花,九百歲作實……味如飴,實有核,形如棘子。長五尺,圍如長,金刀剖之則酸,蘆刀剖之則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不畏白刃(刃刀之屬。言地仙者,不能飛在地,從人去也)?!边@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作者本身就有著遠離紅塵、求仙訪道的愿望。
躡空草又名掌中芥“其葉如松,青翠異常。葉上生著一子,大如芥子……取子放入掌中,一吹長一尺,再吹有長一尺,至三尺長。人若吃了,能立空中”。唐敖吃后未久,“隨即將身一縱,就如飛舞一般,躥將上去,離地約有五六丈。果然兩腳蹬空,猶如腳踹實地,將身立住,動也不動”。躡空草引自《洞冥記》(卷三)“有掌中芥,葉如松子。取其子置掌中,吹之而生。一吹長一尺,至三尺而止,然后可移于地上。若不經(jīng)掌中吹者,則不生也。食之能空中孤立,足不躡地。亦名躡空草?!钡凇剁R花緣》中,躡空草除了作為主人公對游歷過程中奇花異草的簡單再現(xiàn)外,還是小說的一處伏筆。在第二十一回“逢惡獸唐生被難,施神槍魏女解圍”中,唐敖一行三人被狻猊等一群受驚的怪獸追趕,就在狻猊已離唐敖不遠,向其身后撲來之際,唐敖情急之下“將身一縱,就如飛舞一般,躥到空中”才逃過一劫。可見第九回出現(xiàn)的躡空草是為第二十一回中唐敖得救埋下的一處至關重要的伏筆,李汝珍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細致的描寫,使原本簡單的記敘衍生出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和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展現(xiàn)了作者扎實的文字功夫。
“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往往把同一些形象和神話從宗教領域移植于藝術領域。例如,古希臘神話曾經(jīng)是赫倫人宗教的主要因素,后來變成藝術作品,一直傳誦至今?!?這也是《山海經(jīng)》等神話之于文學的關系。因此,如果說《山海經(jīng)》等古籍中記載的植物多是交感互滲現(xiàn)象的客觀展示,到了《鏡花緣》則有物用觀念的總體指導。在辨識萬物的多九公的引導下,對一切奇異之物的功用、特征都有先驗性的介紹與把握,故能使物隨其性,最大限度地使旁觀者了解與選用。特殊的原始思維到了《鏡花緣》,有了更為深刻的理性思維,從而帶來了這一思維形式的全新局面,這實際上服務于創(chuàng)作者顯示才學的宗旨。
①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頁。
②⑤張小芳《才學小說〈鏡花緣〉的小說學意義》[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1期。
③[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45頁。
④方瑜《鏡花緣快讀》[M],???中國三環(huán)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
⑥⑦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頁。
⑧潛明茲《略論中國古代神話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頁。
⑨張蕊青《〈鏡花緣〉與清代中期的學術思潮》[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2年第2期。
⑩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鏡花緣〉的引證》[M],上海:上海書店,1979年版,第67頁。
?[清]李汝珍《鏡花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頁。
?唐慧麗《試論〈鏡花緣〉異國形象的本土意識》[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8期。
?[蘇]烏格里諾維奇《藝術與宗教》[M],王先睿,李鵬增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7頁。
2017年黑龍江省教改項目“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