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玖琳
近年來,筆者有幸參與了《宋慶齡致陳翰笙書信(1971—1981)》一書的翻譯出版工作,在為楊杏佛哲嗣楊小佛撰寫口述歷史時接觸到大量宋慶齡、陳翰笙致楊小佛的親筆書信。從《宋慶齡致陳翰笙書信(1971—1981)》內(nèi)容看,的確就像陳翰笙本人說的“什么都談”[1],從對當時政治人物的評價到對時事政治的討論,從對孫中山的回憶到對其他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追述,從工作到生活……更多的是關(guān)于宋慶齡個人病痛和身邊人員瑣事等等。與同時期宋慶齡致其他人的書信相比,宋慶齡致陳翰笙書信是最為坦率的,她對老朋友毫不避諱地直抒胸臆,以至于個別涉及她所評價的當事人隱私的內(nèi)容我們在出版時不得不刪除。但是,很明顯,更為敏感的話題他們并不在書信中交流,而是當面溝通。而且,她會挑“那些好管閑事的人不在”的時候,請陳翰笙去她的寓所“暢所欲言”。 [2]
遍尋《宋慶齡致陳翰笙書信(1971—1981)》,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與楊杏佛關(guān)系密切的人物,如蔡元培、魯迅、林語堂、史沫特萊、伊羅生等,但是就是沒有楊杏佛。在回憶蕭伯納訪華的內(nèi)容時,宋慶齡提到所有在場的人,但是唯獨沒有提全程陪同她迎送蕭伯納的楊杏佛。對照同時期宋慶齡致楊小佛函和陳翰笙致楊小佛函,我們就可以明白,宋慶齡和陳翰笙并不是遺忘了他們的已故戰(zhàn)友,而是他們不方便在書信中討論戰(zhàn)友的家事,他們用了當面溝通的方式去討論如何幫助已故戰(zhàn)友楊杏佛用生命保護下來的孩子楊小佛。
一、與楊杏佛的知交
陳翰笙與楊杏佛的友誼開始于1929年陳翰笙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工作的時候。那時,陳翰笙的公開政治身份是國民黨員,但實際上他是共產(chǎn)國際的情報人員;而楊杏佛則是蔡元培的重要助手,中央研究院總干事。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由蔡元培院長兼任,但是所內(nèi)具體工作全部由陳翰笙主持,為支持陳翰笙的工作,楊杏佛幫了他不少忙,撥了很多資金給研究所,讓他們開展社會調(diào)查。陳翰笙遭到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的排擠時,得到了蔡元培和楊杏佛的力挺,使陳翰笙非常感激。
陳翰笙與楊杏佛一度是前后門鄰居。他們的深厚友誼并非僅源于楊杏佛大力支持陳翰笙的研究所工作,還因他們同在進行秘密工作。1931年春,楊杏佛與夫人趙志道離婚,時人均道是因為趙志道太兇悍,不給丈夫面子所致。而陳翰笙卻給出了另一個答案:“有一段時間,我們都住在霞飛路,我的房后門對著楊宅前門,兩人經(jīng)常見面,談話機會多。我對他比較了解。他與夫人最后鬧到離婚,就是因他從事秘密革命工作引起。他夫人趙志道喜歡講話,喜歡呱呱議論,他怕夫人不能保密,后來不但不將自己的行蹤告訴她,而且不許自己朋友與她接觸,也不許她與外人多來往。夫人為了丈夫安全,也常阻止丈夫外出。但楊杏佛為了革命工作需要,不但經(jīng)常外出,而且廣交國內(nèi)外的朋友,有時活動方式不得不有些詭秘,這就不能不引起趙志道的疑慮。從此,他的家庭無法安寧,因此楊杏佛不得已,只得主動提出離婚?!盵3]
其時,楊杏佛和陳翰笙正在進行一項共同的工作,即營救共產(chǎn)國際在華情報人員牛蘭夫婦,不過楊杏佛是以公開身份協(xié)助宋慶齡公開營救對外聲稱是泛太平洋工會秘書的牛蘭及其夫人,這項工作對楊杏佛而言沒有什么秘密可言,倒是陳翰笙在這項營救工作中有一個重要的秘密身份——左爾格小組的2號人物。
陳翰笙說的楊杏佛的秘密工作另有他指。陳翰笙曾說楊杏佛因為與鄧演達關(guān)系接近,1927年北伐軍攻克上海后,蔣介石親信陳立夫和陳果夫不讓楊杏佛擔任上海市市長。[4] 楊杏佛當時的確與鄧演達有秘密往來。1930年,鄧演達乘中原大戰(zhàn)之亂回國,在上海積極行動,于8月9日借用音樂家黎錦暉的住宅秘密成立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楊杏佛當時寫信告訴了宋慶齡此事。[5]從陳翰笙的口氣來判斷,楊杏佛應該是參與了第三黨的建立,而楊杏佛獨自搬到中央研究院居住與趙志道分居恰在第三黨成立之后的秋天。1931年春,楊趙正式離婚,楊杏佛繼續(xù)進行他的秘密工作。
1931年6月,楊杏佛隨蔣介石前往江西,實地考察蘇區(qū)紅軍現(xiàn)狀。回到南京后,楊杏佛寫成《赤禍與中國之存亡》一文,并譯成英文,題為“The Communist Situation in China”(《中國共產(chǎn)黨現(xiàn)狀》)。中文本于7月17日至21日在《民國日報》上連載;英文本發(fā)表在7月19日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文章比較客觀地報道了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成長和戰(zhàn)斗的歷史,要求以民族存亡為重,“避免內(nèi)戰(zhàn),以促成全國之團結(jié),共赴國難”。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引起極大反響。美國記者斯諾正是看到這篇報告,才激發(fā)了親自去蘇區(qū)采訪的強烈愿望。而當局的反應則是極為震怒,剛剛印好的中文合訂本尚未全部分發(fā)就被收繳銷毀。
赴江西前,楊杏佛曾與鄧演達和蔡元培商定擬借赴贛的機會,策應十九路軍共同建立對應于寧粵雙方的第三勢力。據(jù)時任國民黨“剿赤”右翼集團軍總司令的陳銘樞日后回憶,8月份,楊杏佛代表蔡元培再到江西,赴吉安與陳銘樞密商。他們希望借助蔡元培的政治威望、鄧演達的群眾基礎和陳銘樞的軍事力量,三方合作建立第三勢力以控制整個局勢。他們甚至約定好了通訊“暗語”,但此事后因鄧演達被捕和九一八事變發(fā)生而作罷。[6] 陳翰笙與鄧演達也有往來,陳翰笙1927年在莫斯科結(jié)識宋慶齡,正是鄧演達介紹的。作為情報人員,陳翰笙應該清楚鄧演達在上海成立“第三黨”的一系列活動,但是他是否參與其中就不得而知了。至少,陳翰笙知道楊杏佛是參與其中的。
同時,楊杏佛又與宋慶齡、蔡元培等成立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公開營救共產(chǎn)黨人和愛國進步人士。
楊杏佛等人的一系列舉動惹惱了當局,為了殺楊儆宋,1933年6月18日,藍衣社特務將楊杏佛暗殺于中央研究院門口。楊杏佛遇害后,趙志道帶著長子楊小佛打開了楊杏佛存在銀行里的兩個保險箱,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里面沒有錢,全是信和文件,還有訂購軍火的合同。他們于是將這些東西全部托人交給了宋慶齡。
楊杏佛遇刺后,陳翰笙因傅斯年的排擠,在中央研究院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在楊遇刺兩個月后辭職。endprint
二、對楊小佛的關(guān)懷
楊杏佛遇刺時,楊子小佛與父親同車,是父親撲在他身上,小佛才幸免于難。新中國成立后,在航務局船舶科工作的楊小佛參加了解放嵊泗列島的支前工作,回來后光榮地參加了慶功大會,并領受了解放嵊泗列島紀念證和銅質(zhì)紀念章。卻不料,這之后半年還不到,楊小佛突然惹上官司,被判刑勞改。
1951年,楊小佛因代寫船行登記文件收受報酬一事,被以貪污罪判刑三年,在服刑時又遭人舉報曾在汪偽政府任職,被以漢奸罪加刑兩年。對貪污罪楊小佛從不承認,這是他的勞動所得,也是他養(yǎng)家糊口的救命錢,他和同事們一貫如此操作,就連解放軍的船來了,讓他代寫登記文書,也是主動將報酬請他的科長轉(zhuǎn)交給他的。對于漢奸罪楊小佛也很是冤枉,他只是財務處秘書,純粹是混口飯吃養(yǎng)家糊口而已,況且時間也不長,完成法租界交接工作后他就又失業(yè)了。
楊小佛刑滿釋放后,靠編寫攝影小冊子和在市政協(xié)翻譯組翻譯科技短文聊資生活。1960年2月,楊小佛開始給宋慶齡寫信,申述自己冤屈。宋慶齡秘書代為回信說:“宋副主席知道了你能克服困難,從事編寫工作;又能從各項義務勞動中改造自己;并知道你現(xiàn)在的家庭情況。她感到很安慰!”并告訴他:“你的來信我們已轉(zhuǎn)去市人民委員會處理了?!彪m然信轉(zhuǎn)出去后石沉大海,但宋慶齡以后每年元旦都給楊小佛寄來新年賀卡,以示關(guān)愛。
1962年底,眼看父親殉難30周年將至,楊小佛開始撰寫回憶文章,他分別給時在上海的宋慶齡和北京的陳翰笙寫信,詢問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的若干問題。宋慶齡秘書立即回復說宋慶齡看到楊小佛為紀念父親而努力感到很高興,囑送上200元人民幣聊助紙筆之需,并說由于歷時已久,宋慶齡對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的具體事實已記不起。而該盟的文件又在抗日戰(zhàn)爭時被人毀去,無從查悉了。陳翰笙接到楊小佛的信也馬上回復說:“一時記不清楚。擬日內(nèi)走訪在京諸友,核對事實,然后回復?!?963年2月10日,陳翰笙再次復函,這一次他用端端正正的小楷書寫,認認真真地回復了楊小佛的問題。不過從目前已公開的史料來看,陳翰笙的回答幾乎都錯了。不過他在信末特地提到胡蘭畦是由他和楊杏佛一起護送離滬的。而胡蘭畦經(jīng)歷復雜身份多變,她在回憶錄中說自己當年是由左翼文化人成仿吾和周欽岳護送上船的。但是陳翰笙確認這件事,也許陳翰笙判斷胡蘭畦和自己一樣在為共產(chǎn)國際工作,所以不僅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特別強調(diào)這件事是由史沫特萊安排的(不過陳翰笙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沒有提到楊杏佛)[7], 而且多年后還在向宋慶齡打探胡蘭畦的身份,結(jié)果同樣不明真相的宋慶齡告訴他胡蘭畦“從不屬于我們的組織” 。[8]
與戰(zhàn)友共度的那段血雨腥風的經(jīng)歷使得陳翰笙特別關(guān)照楊杏佛用生命護佑下來的兒子。“文革”中,楊小佛再度失業(yè)在家,家中生計困難,陳翰笙曾想介紹他去上海市革委會做翻譯,不過此事未成。
1976年8月,陳翰笙因北京有地震消息到上海來暫避,便到楊小佛家探視,親眼目睹楊家情況后,陳翰笙知道楊小佛的生活實在困難。1977年春節(jié)時還特地給楊小佛寄了一筆錢,以作春節(jié)賀金。那個時候,為了接濟楊小佛的生活,陳翰笙還介紹了復旦大學教授汪熙給他認識,讓他為汪熙抄寫稿子。后來陳翰笙還叫楊小佛同汪熙一起為他編文集,文集出版后,楊小佛有了一筆幾百元錢的經(jīng)濟收入。
楊小佛眼看自己快60歲了,卻一直沒有正式工作,這就意味著他不會有退休金,將要拖累家人一輩子。他要就業(yè),首先得解決他的政治身份問題。于是他再次寫信給宋慶齡和陳翰笙求援。1977年9月15日,陳翰笙回信告訴楊小佛,為了解決楊小佛工作的事情,他已經(jīng)在北京和諸位友人商量,大家認為中央事務繁忙,是顧不上此事的,可以讓中央轉(zhuǎn)上海市辦理。但是陳翰笙同時告訴楊小佛:“孫夫人與彭沖同志并無來往,不愿為此事去通知他?!痹跅钚》鸬囊辉僖笙拢螒c齡后來還是將楊小佛的申訴信轉(zhuǎn)給了上海市,1978年9月21日,宋慶齡秘書回復他:“我們將你的兩封來信轉(zhuǎn)給上海市公安局,請他們征詢上海法院意見處理或者你自己直接向市公安局和市法院申訴。由你自己決定。首長不了解你的情況,不是當權(quán)者,不可能直接處理你信中的要求。”不過,在宋慶齡的直接舉薦下,這一年楊小佛通過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考試,得到了上海譯文出版社《英漢大辭典》編寫組的工作,但這還是一份臨時工。
1979年,楊小佛得到了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jīng)濟研究所的特約研究員的工作,雖然不是正式職工,但是相對穩(wěn)定多了。陳翰笙由衷地為楊小佛高興,特地寫信來向他道賀。不久,在上海社科院世經(jīng)所領導的關(guān)心下,楊小佛的冤案也得到了平反。同時,陳翰笙一直在關(guān)心楊小佛在社科院的編制轉(zhuǎn)正問題,為此上海社科院世經(jīng)所副書記王惠珍特地寫信向她的老師陳翰笙匯報,關(guān)于楊小佛轉(zhuǎn)正事他們正在催辦。
1983年是楊杏佛遇害50周年,上海市政協(xié)曾隆重舉行了楊杏佛殉難五十周年座談會。楊杏佛墓已在“文革”中被毀,這一年,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決定在萬國公墓,也就是宋慶齡陵園,為楊杏佛重新建墓。楊小佛寫信征詢陳翰笙意見,希望他能為楊杏佛題寫墓碑,但陳翰笙建議楊小佛還是請中央領導胡耀邦同志題寫,結(jié)果胡耀邦同志親自回信給楊小佛,說自己政治資歷不夠,“一生將不寫任何永久性的題詞”,婉言謝絕了楊小佛的要求。
陳翰笙是經(jīng)濟學大師,他對楊小佛在世經(jīng)所的工作十分感興趣。楊小佛經(jīng)常將一些世經(jīng)所發(fā)行的刊物以及他本人搜集的資料和撰寫的文章郵寄給他看,他很高興。
在陳翰笙持續(xù)不斷的直接關(guān)照和楊小佛的自身努力下,楊小佛也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成為港澳經(jīng)濟的研究專家。1987年12月,楊小佛被聘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終身參事,可以終身不退休。楊小佛立足本研究領域,積極發(fā)揮了上海市政府“智囊”的作用。
楊小佛稱翰笙老伯為“仁者”,陳翰笙的仁者風范不僅體現(xiàn)在對故友楊杏佛之子的關(guān)愛上,而且惠及眾多同仁晚輩,一輩子做好事的陳翰老是大家公認的大家。
注釋:
[1]田森著:《三個世紀的陳翰笙》,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54頁。
[2]見1971年10月11日函,中國福利會編:《宋慶齡致陳翰笙書信(1971—1981)》,東方出版中心2013年1月版,第3-4頁。
[3]陳翰笙:《回憶革命勇士楊杏佛》,江西省政協(xié)樟樹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西文史資料第38輯《楊杏佛》,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119-120頁。
[4]陳翰笙:《追憶吾友楊杏佛》,《文匯報》1983年9月1日第3版。
[5]見宋慶齡1930年8月30日致楊杏佛函,宋慶齡陵園管理處編:《啼痕——楊杏佛遺跡錄》,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頁。
[6]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73-74頁。
[7]見陳翰笙著:《四個時代的我》,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7月版,第53頁。
[8]見宋慶齡1978年8月26日函,中國福利會編:《宋慶齡致陳翰笙書信(1971—1981)》,第165頁。陳翰笙知道宋慶齡的身份,他晚年明確告訴照顧他起居的外甥女童瑜瓊女士,宋慶齡是第三國際的黨員。
責任編輯 周崢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