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兵
由張人鳳老師收集、整理,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張元濟全集》,是張元濟先生一生留下的最全面的文字史料。從2007年9月開始出版,至2010年11月出齊,共十卷本。按體裁分類編輯,包括書信、詩、文、日記以及古籍研究五類。其中第一、二、三卷是書信,除了收錄以前出版物中已有的書信外,增加了后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未曾收錄于出版物的書信,總篇幅達到4753件(包括第一至第三卷收錄的4475件及第一至第五卷截稿后,又發(fā)現(xiàn)的收錄于第十卷末補遺的278件)。
盡管張元濟先生的書信散失率是比較高的,但在留下的文字中仍占相當大的比例,反映了先生務(wù)實、勤勉的一生。然而,所留下的近5000件信函中,無一例外全是中文信件。此次首通英文信件的重現(xiàn),在張元濟先生史料研究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fā)現(xiàn)。重現(xiàn)的經(jīng)過雖無離奇,但也曲折、有趣。
一、信件背景
張元濟先生1910年3月17日從上海登輪起程,進行歐美各國考察,至1911年1月回國,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考察了歐美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涉及文化、教育、出版、印刷等諸多領(lǐng)域,以世界的眼光,把握教育、出版事業(yè)的最高水準,對商務(wù)印書館的發(fā)展大有裨益。但這段時間迄今未發(fā)現(xiàn)留有日記,在《東方雜志》上刊登的《環(huán)游談薈》也只記述到抵達倫敦就戛然終止,而當時每到一地寄回家中的明信片也都在“文革”時化為灰燼,因此留下的資料很少。但從僅存的文章和書信等資料中也能夠反映出較連貫的考察時間脈絡(luò)。
1910年10月26日,先生由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介紹,參觀法國國家圖書館,在保羅·伯希和(法國漢學家、探險家)陪同下,觀看了該館所藏伯希和搜集的中國敦煌文獻。張元濟先生回國后在《環(huán)球歸來之一夕談》中提到“英人史泰音(今譯斯坦因)先在我們敦煌縣石洞里得了古書,運到本國,被法國一位博士名叫伯希和的知道了,也親到敦煌游覽,步他的后塵,從一個老道士手中得了許多……”(《張元濟年譜長編》第303頁)1911年3月23日致汪康年書中也提到,先生在晤見伯希和時“知英人某先彼至敦煌,所得亦甚富”。(同上引文)由于“彼時本欲錄存,無如法國國家十分鄭重,不許常人觀覽。弟由公使館介紹,特別許可,且由伯君伴往,跬步不離。重房密室,光線甚乏,而伯君又匆匆欲行,故只能略觀大概”(致汪康年書,《張元濟全集》第二卷)。在得知英人斯坦因得有敦煌古書后,便于10月30日“離巴黎,經(jīng)加來斯渡海返倫敦”。(《張元濟年譜長編》第306頁)次日 ,張元濟先生便請清政府駐英使館翻譯陳貽范先生幫助他與斯坦因取得聯(lián)系,并介紹他去大英博物院調(diào)查斯坦因搜集品。陳貽范為了將張元濟先生介紹給斯坦因,就從清政府駐英使館給斯坦因?qū)懥艘环庑?,向斯坦因介紹了張元濟先生,其中提到“張元濟先生是一位優(yōu)秀的中國學者,當他得知我在前文中提及的那些發(fā)現(xiàn)時,他便對那些發(fā)現(xiàn)物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如果他能夠獲得一次機會,能親身去結(jié)交您這位偉大的中亞考古學探險家,那他將會把這次機會視作莫大的愉悅?!睆堅獫壬玫疥愘O范寫的介紹信后,便前往大英博物院,欲和斯坦因會晤,同時調(diào)查斯坦因敦煌搜集品。在大英博物院,張元濟先生參觀了一些館藏漢文古籍的敦煌文物展覽品。由于斯坦因?qū)λ鸭酚斜O(jiān)護權(quán),調(diào)查敦煌文獻要征得斯坦因的同意,但其間并沒有見到斯坦因。經(jīng)管理員介紹,斯坦因經(jīng)常往來于倫敦和牛津之間,還把斯坦因在牛津的通信地址告訴了張元濟先生,建議張元濟先生寫信預約見面的時間。(王冀青《斯坦因與陳貽范交游考》)
因此,張元濟先生于 1910年 11月 4日在他下榻的倫敦西區(qū)中央旅社 ,用印有“倫敦南安普頓路,西區(qū)中央旅社”信頭的信箋,給斯坦因在牛津大學默頓學院的地址寫了這封英文信件 ,信中還附寄了陳貽范的介紹信。
11月5日,張元濟先生在倫敦參觀維多利亞和阿爾貝脫博物館?!跋壬趥惗仄陂g,晤斯坦因。斯氏以《新疆路線圖》相贈。先生記述云:‘英國斯泰因博士自刊其游歷新疆路線圖。宣統(tǒng)二年夏,余至倫敦,晤博士于不列顛博物院。博士以此圖見貽”。(《新疆路線圖》識語,抄稿,《張元濟年譜長編》第307頁)并參觀了大英博物院圖書館,見館藏敦煌文獻?!暗接⒃L得,亦入國家圖書館矣。其珍密一如法人……其四部書亦已商妥,將來亦可影照也?!保ㄖ峦艨的陼?,《張元濟全集》第二卷)從致汪康年的信中可以推測,張元濟先生應(yīng)該是第一位在法國和英國看到流失敦煌文物的中國學者。
二、信件內(nèi)容
原件英文錄入如下:
West Central Hotel
Southampton Row
London, Nov. 4, 1910
Dr. Stein
Merton College
Oxford
Dear Sir,
I am anxious to see the collection of old Chinese books you discovered in Tun Whang, China, which are now in British Museum in your charge; and more anxious to make your acquaintance.
To this end, my friend Mr. Ivan Chen has been good enough to give me a letter of introduction to you.
Mr. Giles Jr. of the Museum Library told me that you do not frequent Oxford and as I am leaving this country on the 9th just, and much pressed for time,I should deem it a great favour if you would kindly let me have an opportunity of seeing you and also appoint such time and place as best suit your convenience.endprint
I beg to forward you enclosed herewith Mr. Ivan Chen's letter.
Yours faithfully
Chang Yuan Chi
中文翻譯如下:
致牛津大學默頓學院斯坦因博士
尊敬的斯坦因先生:
我急于希望一睹您在中國敦煌發(fā)現(xiàn)并保存于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籍。我也迫切期待有幸認識閣下。
為此,我的朋友伊萬·陳先生特為我寫了一封介紹信。
從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的小吉爾斯先生處得知您不常去牛津。但事不湊巧,我已定于9日離開貴國,故時間緊迫。如果能蒙您的關(guān)照,安排我在您認為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拜見您,將對我是一個莫大的榮幸。
請允許我隨信奉上伊萬·陳先生的介紹信。
您的誠摯的,張元濟
1910年11月4日
于倫敦南安普頓路西區(qū)中央旅社
三、信件重現(xiàn)
2009年,張人鳳老師去美國探親期間,在網(wǎng)上搜索研究資料的時候偶然看到了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榮新江教授的一篇文章《中國敦煌學研究與國際視野》(載《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文章中提到了這封信:“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藏有張元濟1910年11月4日給斯坦因的信, 顯然與其參觀敦煌寫本及影印秘籍事有關(guān),惜尚未公布。” 張人鳳老師此時編輯《張元濟全集》到了后續(xù)階段,前三卷書信出版后又陸續(xù)收集了較大篇幅的信函,準備出補遺,這封信的發(fā)現(xiàn)讓張人鳳老師很是興奮,因為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封張元濟先生的英文信件。此后,張人鳳老師一有機會便上網(wǎng)瀏覽,但苦于對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陌生,始終未能如愿。遺憾的是至《張元濟全集》十卷本出齊,也未能看到這封信。
一直到2013年,張人鳳老師查到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王冀青教授的《斯坦因與陳貽范交游考》,但網(wǎng)上看不到全文,又不懂如何從一些數(shù)據(jù)庫中獲得,也一直沒找到文章所在的刊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四期。2014年,張人鳳老師在和筆者通信中聊起此事,而我正好在圖書館工作,所以很快就從數(shù)字圖書館中找到了王冀青教授《斯坦因與陳貽范交游考》的全文發(fā)給他。文中的幾個信息使張人鳳老師非常感興趣:一是張元濟先生的這封英文信原件藏于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斯坦因檔案中;二是文中雖然沒有收入英文信原件照片,但有王教授的譯文,了解了信件的內(nèi)容;三是王教授處有英文信的照片,而照片又是榮新江教授贈送給他的。
有了這些信息,接下去的工作筆者就主動承攬了下來。作為張元濟圖書館的館員,收集張元濟先生的史料也是義不容辭的職責。從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獲取顯然是遙不可及的。因此,2014年下半年以來,斷斷續(xù)續(xù)地從網(wǎng)上查找榮教授和王教授的聯(lián)系方式。后來終于從蘭州大學《敦煌學輯刊》編輯部要到了王教授的電子郵箱以及從網(wǎng)上找到了榮教授的電子郵箱。作為小地方的晚輩、末學之人,給大學的教授、博導寫信,還是感到冒昧、忐忑。原本抱一試心情,沒想到榮教授很快就回了信,“宋先生:附件是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藏張元濟先生英文信札,請查收。祝好。榮新江”。實讓晚輩誠惶誠恐,感嘆榮教授熱情、無私、樂于助人的高貴品質(zhì)。
四、信件考證
得到此信件圖片后,筆者第一時間發(fā)給了張人鳳老師,張人鳳老師又發(fā)給了姐姐張瓏。作為張元濟先生的孫子孫女,和祖父一起生活了數(shù)十年,親歷了無數(shù)和祖父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對張元濟先生的熟悉程度是旁人無法比擬的。張人鳳老師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就從事張元濟先生的生平與事業(yè)研究,成果豐碩,尤以《張元濟全集》《張元濟年譜長編》等為代表。張瓏老師早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文系,在北大任過教,做過翻譯,后在建設(shè)部中國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主編英文雜志《中國建筑》,有《水流云在——張元濟孫女的自述》《風清月明——張元濟孫女的回憶點滴》等回憶錄出版,此英文信就是由張瓏老師錄入和翻譯。憑著對張元濟先生的熟知和扎實的英文功底,兩位張老師經(jīng)過考證后一致認為,這封英文信件并非張元濟先生親筆撰寫,而是請人代擬的。
張元濟先生早年任職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章京時,就積極提倡改革,啟迪民智,創(chuàng)辦通藝學堂,傳授新學,并身體力行,學習英文。有關(guān)他的英文水平有以下幾處描述:
1896年4月至5月,“弟近讀公羊,兼習公法。才智太短,進不能寸。惟志在必成,斷不中止。英文已習數(shù)月,僅識數(shù)千字,而尚難貫通。前月業(yè)已從師,擬即日遷寓館中矣”。(致汪康年書《張元濟年譜長編》第40頁)
1897年初,“弟習英文尚無所得,第亦不覺其難”。(致汪康年書《張元濟年譜長編》第42頁)
“在20世紀初,國內(nèi)恐怕還沒有把世界各國的名稱全部翻譯成中文,世界地圖恐怕也都是從國外來的。所以講到某些國外地名時,祖父往往都用英文。很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在飯桌上,祖父和父親談話時說Lebanon,我聽不懂。后來才明白原來Lebanon就是黎巴嫩!祥保姐姐在一篇回憶祖父的短文中有如下的一段話:‘家里的書,除了線裝書、中文書以外,也還有外文書。我上了中學后,在一個柜子里發(fā)現(xiàn)各種學科的英文書,政、經(jīng)、法、文、史、哲、天文、地理各科都有,如赫胥黎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有些書中叔祖還加上了蠅頭小字的眉批?!保ā讹L清月明——張元濟孫女的回憶點滴》第42頁)
可以想象,從1896年初學英文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張元濟先生的英文水平已達到精通的程度。1910年出訪歐美時,已習十多年,應(yīng)該也能運用流利。但是,先生從小接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一生用毛筆寫字,甚至練就了用禿筆寫蠅頭小楷的本事。英文書寫不可能用毛筆,而在兩位張老師的記憶里,找不出祖父曾用硬筆書寫英文的片段。因此,張元濟先生的英文書寫水平不可能達到如信件中行云流水般西化的程度。
據(jù)《張元濟年譜長編》1910年3月17日記載:“啟程,赴歐、美考察教育、出版、印刷事業(yè)??聨熖Y尚小!笨聨熖?,愛爾蘭人,1900年來華,任海關(guān)醫(yī)官,與張元濟先生相交甚深。但至愛爾蘭之后,柯師醫(yī)生就與張元濟先生作別回家,之后的行程并沒有柯師醫(yī)生的陪伴,所以這封英文信件也不可能是柯師太福執(zhí)筆。
另據(jù)張瓏老師分析,這封英文信件是按照一般公文格式書寫,行文流暢,但用詞并不十分講究。好像是隨手寫下的一封信或一個便條。這可能是因為張元濟行程時間緊迫,急于要安排和斯坦因見面所致。從整封信的行文看,書寫者的英文是不錯的。但從“just”這個字的用法看,可能是出于匆忙而漏寫,后來才補上的,有點缺憾。從書寫的流暢程度看,書寫者應(yīng)該是一個常用英文書寫的人。但大概是個中國人,而非母語國家的人。因為“just”如確系漏寫,后來補上的,那么以英語為母語者出于對語言的直覺也不會把它補在句末那個地方。從表達方式看,除了那一處瑕疵之外,應(yīng)該是完全符合英語習慣的。而且書法流暢,不常用英文書寫的人是達不到這個水平的。
按照這些現(xiàn)象分析,這封以張元濟先生名字署名的信是請別人代寫的。代寫者很可能就是中國駐外使館里的或是陳貽范手下的工作人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