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語庭
上海的油氽食物里,油墩子、粢飯糕、麻球等當(dāng)屬典范。油墩子分蘿卜絲、純?nèi)怵W和豆沙餡,其中尤以蘿卜絲餡最膾炙人口,是我小時候冬天傍晚學(xué)校門口常見的街頭點心,通常和臭豆腐一起售賣。攤主將調(diào)稀的面糊倒入橢圓形鐵勺中,加入蔥花和白蘿卜絲,再覆以面糊,放進(jìn)青煙直冒的大油鍋里氽。氽好的油墩子又燙又油,若氽得老透些,口感更香脆,還隱約混著一股臭豆腐味道。一頓幾角錢的美味點心,如今不多見了。粢飯糕、麻球與油墩子類似,都是用重油炸制而成,必須趁熱才更好吃。
記憶中有兩道油氽食物不得不提,一道是寧波菜苔條花生米,由于苔條吸油,以前外祖母烹制這道菜的時候,盡管會心疼一下,最終還是倒足油。苔條和花生米依次用小火氽好,苔條油潤噴香,帶著海水的咸味,配著香脆的花生米,和泡飯十分搭;另一道是哈爾濱食品廠的蔥油蛋黃條,屬于比較老式的海派點心,外形有點像滿族點心沙琪瑪,用雞蛋、油脂和面粉拌勻,切成細(xì)條油氽,撈出后用飴糖攪拌沁透,最后用刀切成塊狀。蔥油蛋黃條的口感要比沙琪瑪硬、脆,加上有蔥油的緣故,甜中帶咸,獨具風(fēng)味。
再看鄰國日本,也是將油氽烹飪發(fā)揮到了極致,成為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如各式炸物和天婦羅,它們既活躍于家庭與酒館,又躍然懷石料理的菜單上,為生冷見長的日本料理點綴一束熱氣騰騰。
同為亞洲地域的印尼也熱衷于油氽食物,比如我在荷蘭時的印尼鄰居Ang小姐就是一位油氽愛好者,她的房間里時常彌漫著一股油煙味,總是無奈地自嘲因為太愛油氽食物,導(dǎo)致減重失敗。如今我時常懷念她做的油氽豆腐蔬菜丸(Tahu-susur)和龍蝦片,滿滿的卡路里,卻是漫漫冬夜里振奮心情的良方。歐洲人同樣喜愛油氽食物,炸薯條自不必多說,荷蘭油球(Oliebollen)是圣誕期間和除夕辭舊迎新時的特色小吃,除了原味之外,還有葡萄干夾心口味。面粉球油氽后,撒上糖霜,微甜敦實,無論外觀還是口感,都與上海糖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如此,另外一道奶油夾心油氽肉丸(Bitterballen)也是荷蘭人在雞尾酒會、晚餐前“歡樂時光”(Happy Hour)不可或缺的佐酒小點心。用牙簽戳一枚油氽小丸子,外殼香脆,咬破后熱餡燙口而濃郁,味道有點像比利時的灰蝦可樂餅(Croquettes auxcrevette),不過前提是都必須趁熱品嘗。
油氽一切,不分國界與地域,皆為生活撒上魔法,給人們帶來溫度和高熱量的幸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