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成陽 馬偉偉 于恩江
摘 要 在高等教育越來越趨向純職業(yè)化教育的今天,功利主義泛濫、責任心淡薄、社會雜象叢生,一部分人似乎成了技術(shù)技能高超、人格低下的“偽人”,社會呼吁人格教育的聲音越來越高。為此,弄明白“何為人格”,為什么要對大學生開展人格教育以及如何在高等院校開展人格教育等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關(guān)鍵詞 人格教育 高等院校 地位 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35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Path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Teaching Institutions
DIAN Chengyang, MA Weiwei, YU Enjiang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Currently, with highe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professional, Utilitarianism runs rampan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becomes poor, societal chaos cluster, some people seem to have turned pseudo ones with high learning and low personality, and the appeal for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urged. 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figure out what personality is, why and how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on college campus.
Keywords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tatus; path
1 人格及人格教育的涵義
人格,(Persona)最初主要是指演員上臺表演所使用的面具,跟中國京劇中的臉譜較為相似,心理學巧借了這個術(shù)語做進一步闡釋:在人生舞臺上,一個人會根據(jù)社會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來更換面具,而這些面具恰恰就是人格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從哲學意義上講,人格就是一個人在一定社會中所處地位和所起作用的統(tǒng)一,是一個人尊嚴、價值和品格的總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狀態(tài)。人格教育,就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是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于人、示范于人,從而使人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即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2 人格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及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要求、新論斷,其中首次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wù),有力地回答了這一事關(guān)黨的教育事業(yè)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具有里程碑意義。
2.1 人格教育是高?!傲⒌聵淙恕钡年P(guān)鍵、核心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wù),那么人格教育則是立德樹人的的關(guān)鍵與核心。從80年代的德才之辯——“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有德有才是‘精品”,到最近在一些大學展開的積累知識與塑造人格哪個更重要的辯論熱潮,都表明德與才始終是社會對人才評價有機統(tǒng)一的兩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標準。鄒滿麗在《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中指出,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擁有健康的人格是每個大學生成才、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而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是素質(zhì)教育、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wù)。所以,大學有兩大任務(wù),一是教人如何做人與處事(即人格教育),二是教會學生學會一技之長(即職業(yè)教育)。如果要將二者進行比較,人格教育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基礎(chǔ),職業(yè)教育則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wù)之一,這是因為:“學會一技之長,會讓你出彩,學會做人處事,會讓你精彩;學不會一技之長,你不一定無彩,學不會做人處事,你必定掛彩(受傷)!”
2.2 有利于重新確立人格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導地位
古人把做人處事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內(nèi)心向往和追求,把誠信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自我良心的自覺,視之為終身為奮斗的目標,因此,具有很強的自律性和穩(wěn)定性。先哲重視修身立業(yè),并把修身做人放在首位。《易經(jīng)》云:“君子進德修業(yè)”,告誡人們做人要有德有為,而有德是有為的前提?!抖Y記·大學》記載:“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里把“意誠”放在了提綱挈領(lǐng)的位置,是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講誠信是內(nèi)心的自律覺悟,不是什么外在動機的需要。[1]而在現(xiàn)今的大眾化大學教育,職業(yè)化功利化因素嚴重,它們將職業(yè)化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幾乎把“做人處事”的人格教育丟得所剩無幾,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越來越來功利化,使部分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上的自我意識比較明顯,個人主義價值取向日益突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常常以犧牲道德原則甚至觸碰法律底線為代價,其直接結(jié)果便是使唯利是圖、毫無底線行為的發(fā)生變得理所當然。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力推行人格教育,重新確立人格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導地位是必不可少和迫在眉睫的。
大學生也只有把人格培養(yǎng)作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才可能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2]的思想境界,才能經(jīng)得住外物的誘惑,才能真正成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3 高等院校人格教育的路徑及方法
大學時期是人格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時期,然而,“如何進行人格培養(yǎng)”則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和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endprint
3.1 通過完善人格教育課程體系來進行人格教育
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文化,給人提供了人際和精神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是全面的、深刻的,而影響和作用的對象首先是人。文化與人的關(guān)系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guān)系,人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人又為文化所塑造。文化就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孔子曾借詩以培養(yǎng)熏陶情,以禮來規(guī)范指導情,以樂來陶冶升華情,涵養(yǎng)人們的道德,從而把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即人道彰顯出來。[3]文化的教化功能不僅僅表現(xiàn)在知識、能力和技術(shù)的傳授,還表現(xiàn)在對人們思想教化上。從而,讓人類憑借經(jīng)驗知識,指導了實踐,獲得了新知,擴大了生存空間,改進了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了新的時代。文化的育人功能,讓人們懂得,愛與恨、善與惡、美與丑,從而對人的心靈施以影響,使人們從中得到一定的啟迪和教益,從而造就人們完整的人格和個性。
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币簿褪钦f,“文史課”會讓我們學會認識自我、反省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自然科學課程提供的理性思考有益于培養(yǎng)大學生大膽設(shè)想、小心求證的科學態(tài)度;哲學的懷疑精神又會使我們從不盲目自信、隨波逐流。哲學的反思思維,還會讓我們思考:何謂人生?人生的意義又是何?社交禮儀課程注重培養(yǎng)以語言表達為基礎(chǔ)的多方位交流溝通技能,幫助學生提高融入社會、和諧相處的溝通交際能力;專業(yè)技術(shù)課程會使學生學會一技之長,提高學生生存本領(lǐng)與技能等等,這些課程構(gòu)成高校的人格教育課程體系,使每一個學生訓練成為一名“傳播知識與技能,把握原則與底線,明辨是非與對錯,冷靜思考與處事,易于溝通與生活”的社會人。
3.2 通過開展社團社會實踐活動來進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離不開理論灌輸更離不開切實可行的實踐育人,人格教育只有置身于社會實踐才會有所體會、有所感悟以及消化吸收,扎根于社會現(xiàn)實的人格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yīng)有作用。所以,社會實踐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不可少途徑,更是大學生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如,通過“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艱辛中尋找自我,在磨礪中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在社會的大熔爐中,鍛煉社交能力;在關(guān)注和調(diào)研社會熱點中,提高適應(yīng)社會的能力;在探索和逆境中,增長知識、長才干,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團隊配合和社交中,提升大學生掌控情緒的能力?!盵3]通過學校的校風傳統(tǒng)教育、校園文化建設(shè)、開展各類社團活動等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自立觀念和自立能力,讓學生在這些“隱形課程”中從感性和經(jīng)驗的層面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敬業(yè)愛崗精神。
3.3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不是一個部門和一時的事情,而是要將全人教育理念貫穿于所有學科和部門當中,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始終,形成以教學生“做人與處事”為主線,以教會學生“一技之長”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當然,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人格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則更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逼渲校皩W做真人”,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格,學會做人與處事,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真人是陶行知教育的最終目標,求真只是真人的條件與手段。求真不是為了分數(shù),也不是為了文憑,而是為了追求真善美、獲得知識、掌握一技之長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暗赖率亲鋈说母?。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lǐng),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lǐng)愈大,為非作惡愈大?!边@句話道出了道德培養(yǎng)與人格塑造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先生不應(yīng)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教書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因此要把人格教育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去,教給學生“做人處事之道”。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也著重指出:作為老師,如果只傳授知識、技能、而不傳授做人與處事之道,這個老師充其量只能是“經(jīng)師”、“字句之師”,而非“為人之師”了。古人云:“經(jīng)師易求,人師難得?!币粋€真正的好老師,應(yīng)該是“為人之師”和“經(jīng)師”的統(tǒng)一,既要精于“授業(yè)”,讓學生學會一技之長,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讓學生學會做人與處事。一個好老師心中不僅要有國家和民族,還要明確意識到自己肩上還負有國家使命、社會責任。為此,教師也要不斷加強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這樣才能在“授業(yè)”、“解惑”的一言一行中傳授“做人處事”之道。
綜上所述,育才重要,育人更重要,育人的關(guān)鍵在于人格培養(yǎng),人格的培養(yǎng)離不開完善的人格教育課程體系,離不開社會實踐的打磨與錘煉,更離不開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大學時期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呼吁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課內(nèi)課外”、“校內(nèi)校外”一切育人資源,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通訊作者:于恩江
基金項目:廣東省湛江市科技計劃項目(2015B01016);廣東省教育科研項目(2JY14094);東莞市國際合作項目(2013508152013)
參考文獻
[1] 郭亮,董婭.中國傳統(tǒng)誠信觀念的演變及對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2):55-57.
[2] 王世明.論語之學而.為政[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1.
[3] 鄔紅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人格教育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6):1-4.
[4] 周正剛.文化哲學論[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