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106-02
群眾運動(Mass movement),通常是指由廣大人民參加的政治運動或社會運動。特別是在一些特定的革命時期,群眾運動通常是顛覆舊政權,支持新政權的有力工具。群眾運動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zhàn)時期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貫徹群眾路線的一種重要形式,曾經發(fā)揮出極為關鍵的作用。正如董必武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說:“大規(guī)模的革命運動是群眾運動,沒有這些群眾運動是不行的,比如土地改革,僅僅依靠中央人民政府發(fā)布一個法律而不動員人民群眾是不行的,必須發(fā)動群眾,讓群眾來參加,問題才能解決的比較徹底?!钡衷陔S后的黨的八大所作發(fā)言中進一步指出,“群眾運動可能帶來的副產物,就是助長人們輕視一切法治的心理,增加黨和國家克服這種心理的困難。尤其是在國家的中心任務由解放生產力變?yōu)榘l(fā)展和保護生產力,需要進一步健全人民民主法制的情況下,就不能再把群眾運動當作常用之策或執(zhí)政方式?!?/p>
如今,群眾運動已不再是用以實行和貫徹群眾路線的主要手段,但是其在我國特定的歷史階段和國情中取得過的巨大成功依然能對當下存在的諸多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和指導,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其啟示意義依然值得辨析。
一、抗戰(zhàn)時期群眾運動的成功經驗
結合實際,回顧歷史,抗戰(zhàn)時期群眾運動所具備的成功經驗有以下幾點:
把群眾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堅持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為了人民甘于犧牲一切;千方百計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例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陜甘寧邊區(qū)雖遭遇到空前的經濟困難,但是,由于黨中央審時度勢,順應民眾期盼,領導邊區(qū)政府及時調整公糧征收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從而 疏解了矛盾、化解了困局。注重宣傳群眾,放手發(fā)動群眾。通過各種綱領性文件的制定和宣布,表達我黨依靠群眾團結群眾的根本工作方法和思路;采取標語、演講、戲劇等多種方式開展宣傳,并通過三三制等政策的推行在全社會構筑群眾基礎的思想輿論氛圍,為動員群眾奠定了思想前提。另外,民眾組織的廣泛建立,使根據地的民眾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抗日力量,成為根據地政權得以發(fā)展壯大的重要基礎。愛護群眾,嚴格遵守軍隊紀律。中國共產黨部隊制定了嚴明的群眾紀律,堅持不拉夫、不派款、不擾民的“三不”政策。嚴明的紀律及其落實讓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加強黨的建設,密切聯系群眾。工作作風上,中國共產黨與群眾同甘共苦,以延安整風為例,切實轉變了干部作風;工作方法上,講究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群眾工作。強調“生命線”作用,圍繞十大政
策[1]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從思想上和政治上保證了人民群眾對擁政愛民、擁軍優(yōu)抗的認同和踐行。同時,通過發(fā)起和推動國統區(qū)愛國民主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和影響下,國統區(qū)民主力量空前團結,愛國民主運動也由此步入高潮。
二、對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
思想掌握群眾是貫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始終的根本屬性[2]。無論哪一個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某些合適的方法的來教育、影響、掌握和引導群眾的活動。認識和把握群眾運動的本質至今仍能取其深意并加以運用的前提。正因為如此,雖然但看法仍不盡一致,國內學界對群眾運動本質的辨析和反思日依然漸趨深入。那么,什么是群眾運動的本質呢?群眾運動的本質是群眾團體為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訴求在政治及其相關領域進行的積極爭取或抗爭。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則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做的是用一定階級或集團的思想來教育、武裝、提高、動員群眾以影響和推動社會實踐,實現一定階級或集團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的工作。因此,可以將群眾運動視為一種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式。當然,這種包含關系在邏輯上是雙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亦能被視作群眾運動推行手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合抗戰(zhàn)時期群眾運動開展并最終獲得成功的寶貴經驗,對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選取和運用有如下啟發(fā):
一是發(fā)展和深化“群眾”概念,改善社會群眾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的認知。目前,全社會關心、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與氛圍尚未形成。許多人認為思政教育是黨團組織的事,是黨團部門的任務,是政治老師的使命,與其他部門、其他學科無關。在一些單位,思政教育只是會議或口頭上的宣傳,計劃中的羅列,實際工作中則難尋蹤影[3]。要在進行理論教育和引導的基礎上關注人多方面多層次的物質、心理、情感需求。雖然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fā)展階段,但目前的小康還是中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fā)展不平衡的。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y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所以,要著力改善民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盡可能地減少社會成員的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fā)人們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這是最大的人文關懷,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二是始終緊密聯系群眾,注重實踐教育。在加強有效的宣傳教育同時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chuàng)造讓人人都能發(fā)揮聰
明才智的環(huán)境,提供平等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促進人的才智和潛能的充分
發(fā)揮。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引導人們加強自身修養(yǎng),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
三、小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是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重要手段,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fā)展史,就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臨新環(huán)境、新問題的時候,從實際出發(fā),因人、因時地創(chuàng)造性地取用部分過去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帶來的啟發(fā),往往能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正如鄧小平1943年2月在《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中所說,“發(fā)動群眾與鞏固統一戰(zhàn)線。這是一個如何把群眾斗爭約束于統一戰(zhàn)線范圍之內的問題,是照顧到既能發(fā)動群眾又能鞏固各階層團結的問題[4]。”抗戰(zhàn)期間群眾運動的方法方式或許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時代背景,但其成功的經驗和精神內核,依然將不斷啟發(fā)當下的我們始終緊密聯系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參考文獻
[1]自1941年以后,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困難階段,中國共產黨為堅持抗戰(zhàn)、度過難關制定了“對敵斗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fā)展生產、整頓三風、審查干部、時事教育、三三制、減租減息”十大政策.
[2]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思想掌握群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9):53-56.
[3]李艷春,曹衛(wèi)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未來走向[J].湖北社會科學,2009,(5):175-178.
[4]這是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議上所作結論第三部分的第一節(jié),刊載于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版的《戰(zhàn)斗》增刊第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