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德欣 解焱 周帥
尋找保護與發(fā)展的平衡點
——推動建立全球保護地友好產品支持體系
文 田德欣 解焱 周帥
盡快建立針對全球保護地的友好產品支持體系(GPAFS),是加快實現將生物多樣性價值融入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保護與發(fā)展平衡的關鍵之路。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tài)保護工作,生態(tài)保護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但當前全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很多問題,如氣候變化、環(huán)境污染、自然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等都面臨著很大壓力,其中尤以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形勢最為嚴峻,而且多年來采取的各類行動并未產生足夠的正面影響。我們認為,尋找保護與發(fā)展的平衡點,必須首先解決這一未來發(fā)展的重大危機,而解決危機的根本出路,是必須將生物多樣性價值融入社會主流價值體系。因生物多樣性價值計算和實現非常復雜,可能需要較長的過程,盡快建立針對全球保護地的友好產品支持體系(GPAFS),是加快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保護與發(fā)展平衡的關鍵之路。
與一般環(huán)境問題不同,探索發(fā)展與保護的平衡點,必須明確的前提是生物多樣性能夠得到根本保護,也就是人類必須有基本生存保障這一必要條件,討論其他一切的發(fā)展或平衡才有其意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基礎,這已經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但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正在迅速喪失,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安全的各類危機中最嚴重的危機(圖1)。1970—2012年,全球野生動物種群下降了58%,1970—2020年半個世紀間,我們可能會見證2/3的下降。近年來全球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根據去年12月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3次締約國大會信息,全球已有保護政策和措施收效甚微(圖2),因而也沒有能扭轉目前迅速下降的趨勢,這已成為困擾各國政府和保護界的一個世界性難題。
那么如何破解這一世界難題?經過近年來不斷研究、探索和反思,我們認為根本解決之路在于必須將生物多樣性價值融入社會主流價值體系中,使未來必將越來越短缺、稀缺的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服務功能價值融入到社會價值體系,并成為全社會公認且可實現交換的實際價值體系(可參照碳匯理念和機制)。這樣將因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服務功能本身合理的(更高的)價值,在社會價值體系中超過破壞式經濟項目和行為可獲取的合法或非法價值,就成為內在的最根本的保護動力。從而從整體機制上使保護行為由過去政府和保護界有限的、被動式保護,而徹底轉變?yōu)槿鐣挤e極參與的主動式保護。這個根本問題得到解決,那么保護與發(fā)展也就可以找到切實的支撐點了。
客觀分析近百年歷史,毋庸置疑,人類社會活動是全球性生物多樣性迅速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其加速下降(為物種自然滅絕速度的約1000倍)的過程正好伴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圖3)與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全過程。隨著地球人口預計到2050年再增加約1/3達到100億左右(圖3),現在已經非常嚴重的狀況必將更加危急,地球生態(tài)崩潰等不可預見性風險也將顯著增加。鑒于這一事實,跳出常規(guī)保護的思維模式,必須根本解決威脅生物多樣性的最主要因素——人類的社會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擠壓和侵蝕。而只有在影響人類社會性行為的最關鍵因素——經濟價值規(guī)律的層面得到徹底解決,才是最重要而且可持續(xù)的保護途徑。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將對社會大眾來說遙遠、無感、廉價甚至免費的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服務功能價值融入到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中,用(人類都會遵守的)價值規(guī)律來引導和影響人類的發(fā)展行為方式,才是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迅速喪失這一重大危機的根本出路。
已經有大量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計算包括綠色GDP(GEP)等積極的探索,特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表明,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給人類提供的價值(2011年)是125萬億美元,為當年GDP的1.66倍。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已經把生物多樣性價值納入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目標,TEEB也積極鼓勵從經濟學層面認識生物多樣性價值。但這些都還僅僅限于理論研究或學術層面,遠未能融入社會經濟價值體系中同步運用運行。所以必須推動國際社會將生物多樣性價值最終真正融入到全球性的社會主流價值體系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保護的機制問題,在此基礎上也才能更好地平衡保護與發(fā)展之間的矛盾。
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期形成國際公約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特別是碳匯系統(tǒng)模式,就是保護目標價值融入社會價值體系的很好路徑。但因為目前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有限性和其本身的復雜性,其價值評估計算及直接融入社會總體價值體系中,將是一個非常復雜也難以在短期內形成科學完善系統(tǒng)的世界工程;另一方面,生物多樣性迅速下降的嚴峻危機又不允許我們像對待一般科學問題一樣,再進行幾十年、上百年的深入研究以后才采取應對策略。所以當前推動和加速這一目標實現的過渡性的聯合行動和措施就尤為必要。盡管已有一些生物多樣性友好的產品認證(如SFC)、生態(tài)旅游等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關于將生物多樣性價值融入社會發(fā)展的目標依靠這些還遠遠無法實現。根據我們多年相關研究認為,盡快建立針對全球保護地的友好產品支持體系,是推動并加速實現生物多樣性價值融入社會經濟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也必將產生巨大的全球性保護成效和與之平衡的發(fā)展成效。其作用原理分析如下:
就像如果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沒有得到根本保護去談發(fā)展將是空中樓閣一樣,全球所有陸地和海洋都進行嚴格保護(而不能保證如此數量巨大的人口基本生活所需)顯然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自然保護地是保護戰(zhàn)略的關鍵,那么將自然保護地作為必須保障的人類生態(tài)安全底線,對這些關鍵區(qū)域的保護價值和意義統(tǒng)一認識與行動就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將有限的政策、科研、資金、人力、技術,包括時間等,集中投入和支持到最重要的熱點和關鍵區(qū)域——目前占全球15%陸地和5%海洋面積自然保護地及其周邊,形成堅強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真正發(fā)揮其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建立全球性的保護地友好產品支持系統(tǒng)的首要工作目標。
有效解決主要矛盾
任何保護地及其周邊面臨的主要壓力來自于當地發(fā)展與保護的這一根本性矛盾。當地社區(qū)和地方經濟能夠得到來自保護的經濟收入支持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如果將保護地及周邊對保護目標無負面影響的友好型產品(包括自然教育體驗等參與式服務),通過全球支持系統(tǒng)不斷得到資金、技術、市場等支持,不斷提升其生產能力并導入全球差異化的中高端市場和消費人群,就可以最大化地增加當地社區(qū)經濟收入,抑制各種對生物多樣性有威脅的生產、生活方式。因經濟收益的正相關性又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積極支持、參與到保護行動中。就可以最大程度將威脅保護的主要因素轉化為不斷強化的本地化主動保護力量。這個過程同時也解決了保護和發(fā)展的平衡問題。
有效引導公眾和社會支持參與
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如果沒有全民廣泛的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的。與一般環(huán)境問題相比,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實狀況和主要困境,是與普通公眾日常生活距離遙遠,直接感知度、經濟相關性(生態(tài)服務幾乎是廉價、無償獲得)和可參與度都非常低。所以雖然常規(guī)針對公眾的宣傳教育活動可產生一定短期效果,也難以轉化為他們直接、持續(xù)、有效的參與行動。
以保護地友好產品為載體,可以有效聯結大眾,由他們以付費的方式購買、使用和感受,就能有效地宣傳、觸發(fā)、引導公眾感知、理解、支持、主動參與保護(而不僅僅是科研或單純保護機構的保護),為保護事業(yè)提供強大的社會力量。同時,全球性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產業(yè)鏈涉及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為相關各類資金、企業(yè)、機構等社會力量提供更多參與保護的方式和機會。這樣一方面可為保護工作注入強大的資金、技術、人員、市場等資源和支持力量,解決單個或局部區(qū)域難以解決的各類問題,這同時也是一個有效的社會宣傳行動,將對公眾和各種傳統(tǒng)社會力量產生持續(xù)強大的宣傳引導力量,為全社會更加了解和重視生物多樣性價值,為進一步將生物多樣性價值融入社會價值體系、為保護與發(fā)展平衡提供廣泛、深入、強大的全社會層面的共識基礎。
圖3:世界人口的增長曲線
有效配合扶貧、農業(yè)種質資源、文化多樣性保護和提質增效
鼓勵和保護本地物種、控制和杜絕各類有毒有害物質,支持保護地周邊的友好型生產,讓自然保護地成為自然生態(tài)保護重地的同時,自然保護地周邊的減貧扶貧、農業(yè)種質資源多樣性保護和提質增效也可以得到同步配合推動。在目前貧困人口大多處于偏遠山區(qū)、農業(yè)品種多樣性同樣在以更快速度下降的情況下,通過支持自然保護地周邊的友好型生產,其重要的保護農業(yè)遺傳多樣性、與之密切關聯的多樣化民俗和文化,也可以在得到最大化保護前提下轉化為更高的經濟價值。
有效凝聚和提升現有科研力量
為了確保產品生產過程有利于保護的目標,通過經濟反哺保護模式,必然將引導和促進各保護地原有單獨開展的各類保護相關科研、監(jiān)測、評估、監(jiān)督等項目和力量的匯聚,更專注于提升保護地的管理和科研水平;也會推動社會保護力量和其他科研領域更多地向自然保護地聚集。建立全球性支持系統(tǒng),不斷形成和強化全球性聯合科技支持體系,還有利于進一步開展全球視角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護地各類問題的全面研究分析,促進國際化、跨學科科研力量的聚合與交流共享,從而整合并形成生物多樣保護工作的長期性、大覆蓋面、國際化的各類科技支持與共享體系,也將整體不斷提升全球自然保護地周邊區(qū)域的可持續(xù)保護和發(fā)展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為了推動我國和國際政策支持全球保護地友好體系發(fā)展,使現有各類政策性資金、國際貿易、合作項目、援助項目等龐大資金發(fā)揮更大力量,可以按照全球保護地友好產品支持體系模式加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支持力度。如將其中一定比例資金,轉為導向性支持、采購性支持等模式用于友好型產品生產,那么這樣的支持模式必將對全球層面和地區(qū)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的平衡形成巨大的引導、杠桿作用。按照一般政策性資金1∶3~1∶4的放大效應估算,將產生現有投入資金4~5倍的保護效果,從而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極其巨大的正面力量。建議國家或有關部門可在短期內應用并發(fā)揮巨大效應的方式有:
一是推動各種生態(tài)保護和扶貧相關援助資助項目,如生態(tài)補償資金、扶貧資金、國際援助等,在不增加資金額度的情況下,如把同樣或部分資金用于支持保護地友好型產品生產,將引發(fā)巨大的連鎖效應,形成可持續(xù)的良好綜合社會效應。
二是推動協調地區(qū)和全球貿易政策,鼓勵在現有或新建相關貿易平臺上增加保護地友好產品貿易額,推動形成一個全球性銷售平臺。
三是推動一帶一路、WTO、生物多樣性公約和Ramsar濕地公約等國際重要行動和公約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重視并支持保護地友好型發(fā)展,也可將一定比例資金用于支持、采購保護地友好產品項目,將對經濟或各類項目所在的國家和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與推動作用,也為項目本身的健康發(fā)展及相關國際協作產生更多積極正面的國際影響。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保護地友好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