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健
堅定信念 砥礪前行
——記全國黨史部門黨史研究領軍人物陳弘君
★劉子健
陳弘君出身于海南島一個普通的干部職工家庭。從小學到高中,陳弘君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1977年2月,陳弘君進入中山大學歷史系學習。在校期間,他在爭分奪秒地學習的同時,還在老師指導下搜集資料撰寫了多篇論文。其中,他撰寫的關于瓊崖地方黨史的畢業(yè)論文,被黨史權威雜志《黨史研究》刊發(fā)。這使他受到莫大的鼓舞,萌生了從事黨史研究的念頭。1981年11月,陳弘君進入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攻讀中共黨史專業(yè)研究生。在校期間,他積極開展研究,撰寫了《政治工作的先例——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周恩來與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大革命時期中共廣東區(qū)委對武裝斗爭的認識和實踐》等論文。1984年12月,陳弘君研究生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即后來的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從此,他勤奮耕耘在黨史園地,不斷成長,于2015年被評為全國黨史部門黨史研究領軍人物。
陳弘君十分注重依靠史料再現(xiàn)歷史,他總是千方百計找到歷史的源頭,堅決不寫沒有依據(jù)的文字。他到黨史部門不久,就趕上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和中央檔案館安排廣東承擔編纂中國共產(chǎn)黨廣東省組織史資料的任務,其中包括黨、政、軍、群眾團體等各個系統(tǒng)半個多世紀的資料,省、地(市)、縣都要編纂上報本和自編本。為了完成任務,陳弘君除了自己全力以赴查找資料,潛心編寫外,還開始承擔起參與組織省、市、縣有關部門及工作人員共同攻關的工作。陳弘君所在的第一研究處既要負責征集資料和編纂民主革命時期的組織史資料,還要具體負責全省的組織協(xié)調、指導、審稿等工作,僅編纂組織史資料上報本和自編本這一項任務,就讓陳弘君和同事們忙了幾年時間。同時,他還與同事合作撰寫了《黨的三大法寶在廣東革命斗爭中的運用》《論阮嘯仙從愛國主義向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轉變》等論文。在從事中共黨史研究的同時,陳弘君還擠出時間到圖書館查閱幾乎無人問津的20世紀30年代的殘舊報紙,查閱蔡廷鍇等人的回憶史料,編寫出版一本講述十九路軍一位將領從“剿共”、抗戰(zhàn)到聯(lián)共抗戰(zhàn)的《一位國民黨將軍所走過的道路》。
陳弘君到黨史部門沒幾年,就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對此,他回顧說:“我自己沒有什么天賦,主要靠‘勤’來補‘拙’。如果說也有‘天賦’,那就是向來做事比較專一,心無旁騖,不‘朝秦暮楚’?!彼终湎Ч怅?,潛心查閱史料,認真鉆研和寫作,經(jīng)常連晚上和節(jié)假日都不放棄。他的許多成果都是在認真完成單位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的前提下取得的。
陳弘君平時很守規(guī)矩、守紀律,既尊重領導,又對同事很謙和,因此他很快就獲得大家的好感。他所在的第一研究處的處長劉樹新,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大學生,在陳弘君剛到單位工作一年就將這位年輕人調到他的辦公室,并將兩人的辦公桌拼在一起,兩人面對面辦公。劉樹新不僅耐心細致地與這位年輕人談工作談任務,而且談自己的經(jīng)歷,談單位內外的人和事等,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而且?guī)缀趺刻於颊f個不停。陳弘君心里惦記著的是完成單位的任務需要抓緊時間,自己要取得研究成果更需要看資料、進行寫作,但又不能夠表現(xiàn)出對眼前這位處長的話不感興趣。
陳弘君到單位不到兩年,就被提拔為副處長,不久又被評為助理研究員(中級職稱)。后來,他回想起來,老處長對自己談那么多話,或許是有意指引培養(yǎng)自己,體現(xiàn)了老同志對年輕同志寄托的殷切希望。老處長有意識地給他壓擔子,單位還派陳弘君到東北的大連市,參加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舉辦的干部培訓班。因此,陳弘君感到這是領導和組織對自己莫大的關懷,自己不努力工作就對不起黨組織。當副處長5年后,他接任第一研究處處長。
除了上級統(tǒng)一部署的重大項目外,陳弘君還從廣東黨史實際出發(fā),瞄準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研究攻關。他具體組織征集四一二政變后廣東工農(nóng)武裝起義史料、召開學術研討會,參與主編出版《廣東工農(nóng)武裝起義》一書,還撰寫了論文《中共廣東省委領導工農(nóng)武裝起義述評》等。廣東工農(nóng)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動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屠殺政策的重要起義,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陳弘君組織開展這一課題研究,填補了廣東黨史研究上的一大空白。
單位領導也給陳弘君和第一研究處同志壓任務。除了參與編纂完成《中國共產(chǎn)黨廣東省組織史資料》等項目外,陳弘君還主編了《廣東黨史研究文集(第一冊)》,參與了《廣東革命史辭典》《廣東百科全書》的組織撰稿并親自撰稿,撰寫了《1921年—1927年中共廣東組織與國民黨的關系》《譚平山對中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貢獻》等論文。他相繼被評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他還被評為廣東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廣東省優(yōu)秀青年知識分子;建黨70周年之際,他被評為全國黨史部門先進工作者,他主持工作的第一研究處被評為全國黨史部門先進集體。
陳弘君
1991年11月,單位通知陳弘君到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學員都是省直各單位、各地(市)推薦的優(yōu)秀中青年干部——市廳級領導班子的后備人選,包括縣委書記、國有企業(yè)老總和省直單位處長等。在學習期間,班里還組織多次校外集體活動,內容大多是到學員所在地方、單位參觀考察等。身為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處處長、平時主要與檔案文獻以及研究工作者打交道的陳弘君,在眾人面前不太顯眼。在培訓班快要結束時,每個學員都有發(fā)言的機會,演講自己的學習體會。陳弘君在發(fā)言中揭示了黨史工作的意義、作用,以及做好黨史工作的想法,給大家留下了好的印象。
1993年7月,陳弘君被下派到清遠市清城區(qū)掛職鍛煉,擔任區(qū)委副書記。一年半的掛職鍛煉,有些掛職干部趁此不擔任實職的機會偷偷懶,陳弘君卻像基層干部一樣沉下身來,調查研究,開展大量實際工作。掛職所在地恰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陳弘君與當?shù)馗刹恳黄鸨几翱购榫葹牡谝痪€,被評為抗洪救災積極分子。掛職期滿,他又回到黨史研究室擔任處長。
陳弘君(左二)陪同中央黨史研究原室副主任石仲泉(右二)到深圳特區(qū)調研時合影
幾個月后,陳弘君被提拔為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那時他還不到40歲。擔任研究室領導之后,陳弘君帶領大家開展黨史研究、宣傳工作,仍然像以往一樣,俯下身子查閱資料、文件,動手寫作,仔細審稿把關,組織活動……他參與組織開展的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的活動,舉辦了學術研討會,編寫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與中華民族的振興》小冊子,與廣州地區(qū)老戰(zhàn)士聯(lián)誼會一起在中山紀念堂舉辦了有數(shù)千人出席的文藝演出等;他參與組織撰寫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廣東地方史(第一卷)》,上報列入省社科“九五”規(guī)劃。他撰寫了第一章初稿約4萬字,并審閱其他各章,提出修改意見。此著作獲得省社科“九五”規(guī)劃項目唯一的一等獎,并獲得全國黨史系統(tǒng)優(yōu)秀成果特別獎;他主編的《粵?;辍獜V東共產(chǎn)黨人革命征程》《廣東改革開放大事記》《香港與中國革命》等著作及與人合作撰寫的《周恩來與華南抗戰(zhàn)》《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的譚平山》等論文,均獲得了好評。在建黨75周年之際,陳弘君再次被評為全國黨史部門先進工作者。
1998年底,廣東省委決定選拔培養(yǎng)跨世紀領導干部,舉辦廣東省高層次管理人才培訓班。陳弘君被選為第一批學員,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學習一年。學習期間,他撰寫了《美國政府民主決策的正反經(jīng)驗與啟示》《美國政府科學決策的正反經(jīng)驗與啟示》《大辦教育聚英才——美國培養(yǎng)和吸引優(yōu)秀人才方略之一》《為人才脫穎而出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美國培養(yǎng)和吸引優(yōu)秀人才方略之二》《讓人才的價值得到體現(xiàn)——美國培養(yǎng)和吸引人才方略之三》《透視美國選舉制度的弊端》等文章,分別在《南方日報》和《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雜志陸續(xù)發(fā)表。
2001年,陳弘君重新回到單位工作。遵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的批示,陳弘君牽頭全面系統(tǒng)征集、編纂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廣東的活動資料,主編出版了《情系廣東——老一輩革命家南粵紀行》《心系廣東——中央領導同志南粵紀行》;按照中央黨史研究室關于開展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調研的部署,陳弘君擔任廣東省調研領導小組副組長并具體主持廣東省的調研工作。他向省委常委會專項匯報了這項工作,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等領導當場表態(tài)大力支持開展調研工作。
除了上級安排的重點工作,陳弘君還積極開展日常研究工作,出版了《中共廣東歷史擇要探究》一書,與另一位作者合寫并出版《為民務實清廉:黨史鏡鑒》一書,主編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若干歷史問題探討》《中共廣東歷史簡明讀本》《廣東改革開放決策者訪談錄》《歷史記下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國共產(chǎn)黨廣東歷史大事記》(1949年10月—2004年9月)》《文韜武略功勛卓著——紀念葉劍英元帥誕辰110周年文集》《烈火忠魂——羅屏漢張瑾瑜夫婦烈士》等,參與主編了《廣東經(jīng)濟發(fā)展探索錄》《葉劍英在廣東的實踐與理論》《習仲勛主政廣東風采錄》等,撰寫并發(fā)表了《粵東北中央蘇區(qū)的形成及其歸屬考》《葉劍英對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大業(yè)的歷史性貢獻》《習仲勛與廣東省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1961年春毛澤東在廣東的調研及其啟示》《華南敵后抗日戰(zhàn)場的開辟及其歷史意義》《思想解放與廣東改革開放進程》等論文。2005年,陳弘君被評為歷史學研究員。
陳弘君的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全國黨史部門黨史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優(yōu)秀獎,廣東省政府授予的廣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等20多項獎勵。這些成果,有的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等七部門主辦的理論研討會,有的入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主辦的學術研討會并在大會上發(fā)言,發(fā)言內容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有的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史》轉載。在中共廣東省委召開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廣東與海南兩省聯(lián)合召開的紀念華南人民抗日游擊戰(zhàn)爭座談會上,陳弘君都作為廣東唯一的學者代表發(fā)言。
此外,陳弘君具體指導、幫助10個市、縣、區(qū)開展申報中央蘇區(qū)縣工作,認真審閱、修改每個地方的申報材料,并帶領他們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等部門匯報,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終于申報成功,為實現(xiàn)廣東省中央蘇區(qū)歷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促進廣東原中央蘇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陳弘君與同事們多次和宣傳部門、媒體等合作,以拍攝電視文獻片、修復黨史遺址和舉辦文物圖片展、舉辦黨史知識競賽、作黨史報告等形式,再現(xiàn)和宣傳黨的歷史。
陳弘君憑著一腔熱情,策劃、組織、牽頭攝制了多部黨史電視文獻片。為了紀念建黨70周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牽頭與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電視臺聯(lián)合攝制了大型電視文獻片《南粵豐碑》,系統(tǒng)地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共廣東地方史。陳弘君等人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反復撰寫、修改電視腳本,住在醫(yī)院的陳遐瓚主任多次請陳弘君等到他的病房,進行討論修改,在電視臺多次播出。除了《南粵豐碑》,陳弘君還獨立撰稿并策劃攝制了重大題材電視文獻片《春風起南粵》,擔任總撰稿、總策劃并組織攝制了《元帥詩人葉劍英》,擔任策劃、總監(jiān)制并組織攝制了《葉劍英主政華南》,擔任策劃攝制了《永遠的春天——鄧小平與廣東改革開放》等。其中,兩部獲得全國黨史部門黨史優(yōu)秀成果影視作品類一等獎,一部獲二等獎;一部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優(yōu)秀國產(chǎn)紀錄片及創(chuàng)作人才扶持項目;一部被評為廣東電視臺優(yōu)秀節(jié)目一等獎。此外,他還參與組織攝制了《海南人民的旗幟——馮白駒》《華夏女杰——李堅真》《世紀松》《播撒幸福的人——鄧發(fā)》《北伐先鋒》等電視片。
陳弘君多次參與組織征集史料,向廣大干部群眾展示黨史文物、文獻、照片,陳述史實。從2009年開始,按照廣東省委的部署,陳弘君具體負責組織征集史料和文物,征集到數(shù)千件歷史文獻、照片、文物,其中大部分為以前未見過的。他挑選征集到的文物、文獻、照片等,撰寫腳本,制作幻影成像等,完成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廣東省委暨粵北省委歷史陳列館”布展任務;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陳弘君與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領導一起主持“黨的光輝照廣東——廣東省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圖片展”,連續(xù)加班工作兩個月,使展覽如期在七一前開幕;他與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共同主持舉辦“南粵抗戰(zhàn)豐碑——廣東省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圖片展”;他參與組織中共三大紀念館布展工作,并具體負責展覽腳本統(tǒng)稿。這些展覽開幕之后,李長春、張德江、汪洋、胡春華等中央領導和許多省領導及各界群眾陸續(xù)前往參觀,不少觀眾自發(fā)地寫下了熱情贊揚展覽內容的感言。此外,他還組織舉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葉劍英史跡展”“毛澤東與葉劍英圖片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展覽”等。
黨史工作者憑著實干也能夠打動領導人,引起領導人的重視和支持。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來的辦公條件很差,大家都希望改善。為此,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曾請求省委分管的副書記到單位去看看,他一直沒有安排時間來。陳弘君組織舉辦的紀念中共三大召開80周年活動之一的圖片展開幕,他來參加了開幕式。上午看了展覽后,他很滿意,當天下午剛一上班,他的秘書就打電話給陳弘君(當時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到英國培訓,委托陳弘君主持單位工作),說書記下午到你們單位看看。他逐間辦公室察看后,十分感慨,當場表示必須為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改善辦公條件,支持他們解決辦公樓的問題。
陳弘君和同事們還向干部群眾作黨史報告,闡述黨的歷史。1990年七一前夕,中共廣東省委安排時任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遐瓚在省委大禮堂向省直機關干部作中共廣東省組織史的專場報告。陳弘君等同志在陳遐瓚主持下,執(zhí)筆撰稿,反復推敲,結果報告受到各方面的好評,產(chǎn)生了極好的反響。陳弘君本人也多次應邀到一些機關、學校、企業(yè)去作黨史報告,宣講黨史。
2015年8月陳弘君退休后,仍然擔任廣東葉劍英研究會會長和《葉劍英研究》主編,繼續(xù)組織大家開展葉劍英及相關的黨史研究工作。
有人曾經(jīng)問過陳弘君為什么堅持在黨史部門工作,不調到一個有“油水”的部門去?陳弘君回答:“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感情日益加深,自己對研究中共黨史這一事業(yè)十分熱愛,總覺得越研究越想深入研究,或者擴展研究領域,哪里還有調到別的部門去的念頭?”他認為,研究黨史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能夠做出成績的工作。他還認為,欲求事業(yè)有成,必須力戒浮躁,切忌朝秦暮楚,要有恒心,沉得下心,這樣必有所獲,而且成果越往后越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