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潘家十三院— 澤商文化的縮影
潘家莊園坐落在距陽城縣城五公里南安陽村中,該村在2006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潘家莊園是一處具有濃郁商家文化特色的清代古民宅建筑群,現(xiàn)存的潘家古院有上院、下院、棋盤院、書房院、宮底院、馬房院、潘家宗祠、十三院等,大小共有各種院落53座,其中潘家十三院保存最完好,是晉城地區(qū)乃至北方澤商鼎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商宅會館建筑。
潘家十三院分別是獅口院、賬房院、西廳院、廚房院、鋪院、老院、中院、茅院、碾道院、后院、東花園、中花園、西花園。
潘家十三院位于南安陽村東街北,有東、西、南、三個大門,正門是南大門,門上方木匾書有“所其無逸”,大門兩側(cè)放有上馬石、將軍石,門寬2.5米高4米,槐木材制作,布裹漆油漆,大門后有鐵銷、木栓、木川作三保險之用。
打開南大門腳踏青石階梯,便進入第一院獅口院,正北即二大門,門上匾書“四世大夫”,兩側(cè)雄踞兩個栩栩如生的大石獅,門樓系皇家工匠精修的挑角式獸頭木屋瓦結(jié)構(gòu)。此院系過道小院。
小院東側(cè)即第二院帳房院,院門上匾書“容身居”,此院共有平樓房30間,供財務人員辦工居住。
第三院為西廳院,此院由二大門進入,迎面是一幅磚雕鳳凰棲息圖,邁步五個石階下至此院,向后轉(zhuǎn)仰頭望二大門門樓背面,木刻有三行楷書,一行寫:誥授朝議大夫候選同知加一級潘為鎰;二行書:誥授奉政大夫分發(fā)河南候補同知加一級潘蔚宗;三行書:誥授中議大夫江西南安府同知前兵部主事加三級潘功宗。東有三間廳房與賬房院相通即賬房院的西廳故名西廳院,南墻照壁中央磚雕一個大福字與正北老院南大門相對,西有一大門通廚房院即第四院,共有樓平房30間,西后門與鋪院相通;鋪院即第五院,共有樓平房60間,專供全村日雜百貨的銷售營業(yè)和居住。
老院南大門即進入最豪華最中央主院的第三道大門,即第六院老院,此門上匾木刻“居廉讓間”四個大字,周圍是精致的木雕,此院是主人居住的地方,標準的九間頭四合院,四大八小共有房屋64間,占地約700余平米,是北方最大的四合院。除十三院共有的特點外,此院建筑用材,全是方梁、方算、方小椽,東、南、西房均是四扇門,透花門窗精雕細刻各有特色,室內(nèi)將三間屋用木制屏風隔為一間臥室兩間客廳,唯有北房門面用12扇格門組合。三間大廳供婚喪慶典專用,此院室內(nèi)家具大都用楠木精作,建筑用梁算椽樓桿及門窗全用布裹漆油漆。此院還有東、北兩個小門,東門通向茅院、中院、碾道院、后院。老院北小門通向中東西三個花園,茅院、東、西花園均有大門各一個。大門上匾石刻分別為心遠地偏、耕讀傳家、詩書繼世,分別為東、西、北通向各大街。
第七院茅煤院是堆放燃煤和方便所用處所,在老院有東南小門相通,共有房樓10間。
茅院正北是第八院中院,供主人晚輩居住,共有房屋36間。
茅院東北門相通是第九院加工院,共有房屋26間,是主人加工糧食的場所,室內(nèi)設(shè)石碾、石磨、石兌等。
加工院北門通向第十院后院,主人晚輩居住,共有房屋26間。
此院東北小門通向第十一院東花園,東有兩層樓房20間,北有兩層樓房18間,南是中院后院的后墻,院內(nèi)有假山花草,東南有大門通向街道。
潘家莊園西花園風景
潘家莊園東花園觀景臺
正西一墻之隔經(jīng)月亮門直通第十二院中花園,中花園正北二層建筑18間,東南角建有兩層樓8間,與主人老院有北小門相通,供小姐賞花、觀魚、察景用,故名探花樓。正南是中央老院北房后墻,院中有八畝魚池一個,與獲澤河河水相通,魚池比河水低,水位隨河水水位高低浮動,假山建在魚池中,五顏六色的魚兒穿梭其中,甚是美觀,南角有大門一個直通廚房院和鋪院。
正西一墻之隔經(jīng)月亮門便進入第十三院西花園,西花園正西二層建筑20間房屋,正北二層建筑18間房屋,西南角有一大門直通鋪院與廚房院。
十三院以老院為中央可通向各院。形成了院串院樓串樓各院相通的格局。十三院建筑共有的特點:1、根基4米深、地面4米高,外墻全用青石、鐵渣與石灰漿砌。2、門面全是框架式木石結(jié)構(gòu),下層大梁全用沙石柱頂,上層全用木柱頂。門窗全是精雕細刻的透花木雕。3、屋脊全是龍鳳獸磚雕。4、門坎全是青石雕刻的。5、屋面全用鐵渣、石灰調(diào)和后代替泥土瓦青瓦。6、臺階全是青石大條塊經(jīng)石匠精細加工而成。7、大梁、棱條、算、小椽、全用楊木且選筆直優(yōu)質(zhì),并加工成正方形后方可使用。8、根基地平面以上全用1尺厚的青石條經(jīng)石匠加工后做成(可起地梁作用)。9、窗臺全用青石條精雕細刻。10、設(shè)計是皇家工程師的杰作,具有防水、防盜、防洪、防震的功能。
村街道及出村大路均用青石條鋪就,護村、護地墻用青石、鐵渣、石灰漿砌,歷時300余年,經(jīng)受住了洪水的考驗,至今完好無損。
潘系宗于公元1806年清嘉慶十年在南安陽街心奉旨為其母吳氏修建一座砂石貞節(jié)牌坊。
潘蔚宗于公元1830年道光十年在村西北路口為其母吉氏奉旨專請皇家工匠修建一座貞節(jié)牌坊。
道光咸豐年間,潘氏宗族的商業(yè)發(fā)展到如日中天的頂峰,當時,商業(yè)中克朱里、中州,東走山東濟南漢陽,南涉福建、云、貴、川,西闖長安,北越蘇俄恰克圖,經(jīng)營有票號、當鋪、珠寶、古玩、絲綢、日雜、百貨、鹽業(yè)、茶葉等,特別是經(jīng)營鉛丹(朱紅)中與皇宮關(guān)系融洽,幾乎總攬皇宮顏料生意,使潘氏家族在嘉慶道光年間成為晉商的驕子。據(jù)陽城縣志記載:嘉道間,潘氏家族為陽城首富,遙遙領(lǐng)先于郭峪里的王家、白巷里李家、洪上里范家、兩孔里吳家和成家、懷土里段家、潤城里栗家、尹莊里石家。同平陽亢氏、太谷渠氏齊名。就在嘉慶19年始歷經(jīng)5年修建了最為豪華、最氣派、北方獨一無二的巨型九間頭四合院,一連13院,院通院、樓通樓、園通園的雄偉建筑。至此潘家房屋達到53院,1600余間,占地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建筑總面積高達三萬多平方米,擁有土地3000余畝,建筑超出了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的規(guī)模。建筑面積是喬家大院的5.1倍,渠家大院的6,2倍。在此期間被封為大夫的有多人:潘為鎰、為哲、為杰,蔚宗、功宗、景宗。
潘為杰曾任陽城縣營建仰山書院、石門口河道擴建督工。曾修建村北千畝良田護地大壩,長1.5公里,保護了農(nóng)耕,曾用青石條鋪了村前四條路(白墻圪洞、對口路、上河路、軒地路)、村后三條坡(祖師溝路、坡頭起路、棗坡路)長達4公里有余,方便了村民生活,美化了村莊環(huán)境。曾在咸同間捐銀十數(shù)萬,光緒二年至四年陽城三年大旱時,開倉設(shè)粥棚救擠數(shù)萬人。
在康熙年間潘家己奠定了好的基礎(chǔ)后,就注重教育,注重培養(yǎng)人才,注重以儒家孝義樹立品德,遠在雍正三年就已建起書院二院(50間房),到乾隆、嘉慶年間家業(yè)大興后,就更不遺余力,興學育人,又建書院2院(60間房),道光年間又新建書院一院(20間房)。并遠招名師,聘名師馬西極、侯玳(系咸豐年間翰林院編修學士)任私塾教師,可見對興學之重視,育才之渴望。
封建時代,中國重文輕商,貶商抑商的觀念根深蒂固,一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無商不奸”,把當時的座次排為仕、農(nóng)、工、商,仕為首,商為末,把商人與小人等同起來,然而經(jīng)商起家后極為重視教育的潘家,并沒有在習慣勢力重壓之下,或棄商從儒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或如徽商那樣一部分人經(jīng)商一部分人做官,既能光宗耀祖又為官商相互援引振興家業(yè)形成亦官亦商的格局,而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難能可貴地施行了一條“學而優(yōu)則賈”的方略。他們注重聘名師辦家學,不遺佘力地培養(yǎng)人才,曾聘翰林院編修馬西極、侯玳等名師授課,爾后又將一個個學有所成的人才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商界,確保經(jīng)商者為優(yōu)秀群體、精銳集團。作為家風,這個舉措代代相承。潘學禮、潘學義兄弟,潘日省、日愛、為典、為楷、為杰、為鎰等在私塾讀書時,用力甚勤,人皆許其能遠,本能科舉做官,但父母獨命學陶朱術(shù),后均成商界名流。如碑文中記載:學省公,公幼嗜學,志于詩書,燈油燃照字,抑亦苦亦,年紀十五應童子試,智學宗工曾碑示,諸童能默寫五經(jīng)者,即許入聘。公如命,遂然博士,后撥入廩生。日華公,幼讀書頗聰穎,父早逝,母日夜續(xù)讀而教其子課讀之,甚至有斷機之戒后克己樹立不稍遐逸。仲齊公(延宗)為典公,公幼效范蠡,習陶朱業(yè),克朱里,走漢陽,游中川,是高等學府的太學生,雖學富五車已取得功名,但潘家子弟均棄官、棄儒、棄政從商。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雖然墓碑不可避免地有其溢美之辭,但是潘氏在200多年的經(jīng)商之路上尊儒重教,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知詩書、識禮義、把儒家的道德思想融于商業(yè)經(jīng)營之中的有遠見卓識的優(yōu)秀商業(yè)管理人才,形成了一個既有商業(yè)意識又有文化素養(yǎng)的優(yōu)秀商業(yè)管理群體,使潘家產(chǎn)業(yè)力壓群芳,長盛不衰,都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潘氏世代堅守“學而優(yōu)則賈”的傳家信條,在中國商業(yè)史上產(chǎn)生了一個非常值得研討和重視的現(xiàn)象:既沖破了“富不過三代”的瓶頸,又實現(xiàn)了儒商兼融。
潘家大院不同于晉城境內(nèi)的其他大家族,既不同于皇城陳家、沁水柳氏的因為一人為官聞名之故而立足,又不同于其他商賈的隨意性和暫時性,而是依靠一代代人自覺的有意識的苦心經(jīng)營積累而完成的一個質(zhì)的飛躍。
潘家莊園西花園正門
潘家莊園花園后墻
一個村長救活一座潘家莊園
責任編輯:陳生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