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九百年祭

2017-10-17 20:47高凱
飛天 2017年10期
關鍵詞:伊沙飛天張老師

許多人一直在打聽的那個人已經悄悄地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丁酉年,是西部詩歌高地甘肅的一個災年。先是詩人、原《飛天》編審李老鄉(xiāng)7月在天津駕鶴西去,然后是編輯家、《飛天》原副主編張書紳8月在蘭州不辭而別;李老鄉(xiāng)還和大家打了一個招呼,舉行了一個體面的告別儀式,而張書紳竟然一聲不吭地走了。為了李老鄉(xiāng),我剛剛寫下萬余字的《丁酉蒼?!?;因為張書紳,我又置身于一片鋪天蓋地的蒼茫。

西部,不,是大西北,一連失去兩個詩歌寶貝,詩歌界一時為之疼痛不已。遠在云南的詩人于堅,對張書紳的去世尤為傷懷,及至看了我這篇祭文的初稿之后,在我的郵箱里留下了一句令人悲愴的追問:“這個時代還有編輯嗎?”

編輯當然還是有的,但像張書紳這樣曾經被廣大青年詩人愛戴的“老黃牛”編輯已經很少很少了?!耙淮帯睆垥?,這位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創(chuàng)意并主持《飛天》“大學生詩苑”專欄,從而引領了新時期中國大學生詩潮的潛心耕耘者,無疑是中國詩歌一個不變和不死的良心。

張書紳歿的消息,我們是在其歿后十幾天才知道的。8月28日晚,我和馬步升、葉舟、牛慶國等幾個人在蘭州農民巷一個酒店接待武漢的劉醒龍、廣州的朱燕玲和武威的李學輝。席間,葉舟接到一個電話,說著說著葉舟突然異常憤怒,令一桌人不知究竟甚是疑惑,尤其是他沖著對方的一句“你怎么現在才告訴我”的厲聲質問,讓人有一種不祥之感。接聽完電話后,葉舟先是讓大家猜猜是誰的電話,見大家一片茫然,才說是張書紳的兒子,打電話要給他送一本《張書紳詩文紀念集》。停頓了片刻,葉舟神色黯然地告訴大家:張書紳十幾天前就走了,其兒子說,之所以沒有告訴大家,是因為張書紳立有遺囑:喪事從簡。

翌日酒醒之后,我想起了甩手而去的張書紳。我想,斯人雖然不辭而別,但我們這些活著而又同城的人不應該漠然處之,甚至息聲。而且,他的人生已經不屬于他一個人,擁戴其精神的人都有權知道他的去向。而此刻,我必須先在自己心靈的原野上點燃一堆篝火,讓人們?yōu)橐粋€孤獨的人而聚攏在一起,進而看見他并讓他看見。所以,一種詩人的良心促使我用一個簡短的手機短信把張書紳的死訊發(fā)了出去。果不然,不要說蘭州城外,蘭州城里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消息,一些人甚至不相信。從“大學生詩苑”走出來的詩人、已退休多年的西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彭金山,兩天后還打來電話試探地問我:張老師的死是真的嗎?

怎么會不是真的呢!第一個回信表示哀悼的是從《飛天》飛上詩壇的云南詩人于堅,他先是發(fā)來只有一句話的悼詞:“一個偉大的編輯去世了”,十幾分鐘后他又發(fā)來一首即興創(chuàng)作的悼詩《悼我的編輯張書紳》,并囑咐我轉發(fā)。于堅的悼詩如下:

一個偉大的編輯去世了

那些書還在印

那些蒼白的書

他永遠坐在那些無名手稿之間

戴眼鏡的人 逆來順受

他看不見世界

他只看得見石頭和陶罐

1983年我心懷光明

走出大學

朝著一個春天的郵箱

編輯張書紳住在蘭州

蘭花之州

荒原環(huán)繞

2917年8月28日

多么悲壯的悼詩,一腔真情,一片肅穆,有“蘭花之州,荒原環(huán)繞”之氣概。于堅發(fā)短信要加我微信,因為我一直拒絕網絡鬧市,沒有微信一類的自媒體,只好讓妻子加了他的微信,將其傳播了出去。害怕妻子的微信圈不夠廣泛,我又通過手機短信發(fā)給了一些詩壇中人。一個一輩子默默無聞的人,我們不能讓他死得也默默無聞。

其實,知道大限已到,張書紳早就做好了走的準備。大約在三個月之前,張書紳的妻子張粉蘭在單位找到我,說張書紳出了一本書,讓我替他送給單位的一些人。張粉蘭來時就帶著一捆書,書名是《張書紳詩文紀念集》,由現代出版社出版。張書紳要送的書都沒有簽名,但有一個手寫的贈書單,都是曾經或正在甘肅省文聯機關工作的人,共51位。書的體式很龐雜,收錄了張書紳的雜憶散記6篇、日記10篇、新詩100首、五言詩300首、詩歌評述18篇和別人寫他的文章8篇,以及他在《飛天》主持“大學生詩苑”專欄時的讀者和作者來信若干。這是張書紳一生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在其生命的最后行世,自然十分珍貴。

很明顯,張書紳想通過這本書安排后事,說一些想說的話,留下一些想留下的東西。在書中《“大學生詩苑”印象——讀者來信摘抄》一節(jié)之前,單獨收錄了張書紳2014年10月17日寫下的一句話:“現在考慮,這篇東西似乎可以與讀者見面了。三十年了,還忌諱什么?”

這最后一句“三十年了,還忌諱什么”,應該是其最初整理這些讀者來信時的心緒,作者將其收在書里,無疑也是張書紳編這本書的用意。

作為一個從合水走出來的文人,張書紳把送書的任務交給我這個合水人,可見還沒有忘記我這個小老鄉(xiāng)。被其信任,我感到了一種莫大的幸福。所以,我不敢怠慢,立即叮嚀辦公室的小席,盡快按照那個贈書單把書送到每個人手里。同時,我把屬于自己的那本也順手拿回了家,放在床頭抽空認真地翻了起來。一般來說,凡是被我放在床頭上的書,可能就是我的最愛。

《張書紳詩文紀念集》是張書紳提前發(fā)出的一個訃告。作為一個活著的大編輯,張書紳焉能不知道“紀念集”三個字的含義?所以,他不是老糊涂了,而是有意為之。接到送書的差事不久,《飛天》原主編李云鵬從海南回蘭,作為一個從《飛天》飛出來的詩作者和一個后來又在《飛天》工作過一段時間的編輯,我想借機請張書紳、何來等幾位《飛天》的老師和現任《飛天》主編馬青山坐坐。但是,邀請張書紳時,我打的是張書紳的電話,接電話的卻是他的老伴張粉蘭。一聽我請張老師吃飯,夫人當即連連推辭,說吃飯就算了吃飯就算了。我有些不甘心,又鄭重申明了兩個理由:一是很久不見張老師了,想見見;二是給張老師說說送書的情況。但是,夫人最后還是婉拒了我的邀請,使我很沒有面子。我想,這既是老伴的意思,也是張書紳的態(tài)度。事后我才知道,張書紳的手機一直是老伴拿著,以阻擋外界的打擾。其實,事前馬青山就說,張書紳肯定請不動,他退休以后誰也不見,很少出來應酬。有一次,《飛天》原來的一個副主編走到他家樓下打電話請他都沒有把他請下來。一聽這情況,我就釋然了,對于一個住在沒有電梯的七層樓上的老人,讓其上下樓對其是一種無情的折磨。我看過收在《張書紳詩文紀念集》中汶川地震時作者的幾篇日記,感到當時的張書紳猶在絕壁上死里逃生那樣驚險和狼狽。如此,那天我們聚會時張書紳沒有來。飯前,我給李云鵬帶了張書紳送他的《張書紳詩文紀念集》。李云鵬翻了翻書幽幽地說,這個書名好像不對勁呀!似乎是馬青山接過了話頭:這恐怕是張老師有意起的一個書名。的確,隨后我也在《張書紳詩文紀念集》中找到了依據:“四年前,我患了嚴重的心臟病,住院兩次,微創(chuàng)手術一次。眼下,尚存十一種病,早停止一切社會活動,在家服藥養(yǎng)病……”從書中看,其所說的“四年前”,應該是2010年3月心肌梗死搭支架,那一次差點要了他的命。endprint

張書紳是2017年8月14日晚9時50分在家里去世的。也就是說,他在生命的最后給了這個世界一個形單影只的背影。29日上午發(fā)完短信之后,我給張老師的老伴張粉蘭打了一個電話,盡管她也是老師輩,但我還是責備了她為什么沒有告訴我們張老師的死。說句實話,在這件事上,我和葉舟一樣生氣。對此,張粉蘭的解釋是,那天太急了,沒有來得及告訴大家。這當然是托詞,人歿最少要停三天呢,哪能沒有時間通知一個人?然后,我又說如果方便,我去看看她,聽她似乎不愿意,我只好在電話中詢問了一些情況。她說,那天中午,張老師下床后坐在沙發(fā)上吃了一小碗揪面片,下午突然滿頭大汗,到了晚上人就不行了。死因疑是心臟衰竭。放下電話一會兒,她又打來電話說,張老師雖然兩年沒有下樓了,但每天都要下床活動一個小時左右,除了喝喝水、看看書,就是寫詩;他說他的舊體詩有300首,但新詩只有100首,他要寫夠300首新詩,然后再在原來的出版社出一本《張書紳新詩選》。張粉蘭最后問我這個書名行不行,我說好著哩,既然是張老師的意思,就叫這個書名吧。她說張老師已經寫夠了300首新詩,都在孫子的電腦里存著,整理好了就想辦法印出來。

原來,多年臥病在床的張書紳還做著一個詩人夢——張書紳新詩300首,他想湊夠唐詩300首的篇數呀,多么美好而又可愛的一個夢想!患了嚴重的心臟病后,張書紳因為大量吞食活血藥,歪打正著,居然遏止住了十幾年前的眼疾,使他有了讀書、看報和寫信的能力。于是,他閉門不出,為了最初的愛好——寫詩,謝絕了一切騷擾。不,從此是時刻防備著人世間的一切驚駭。我雖然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張書紳,但不知為什么,我一直覺得命運多舛而老實厚道的張書紳,退休以后就像一只因為害怕兇猛的人類而把自己掩藏起來的可愛的小老鼠!這一悲催的臆猜,有其《張書紳詩文紀念集》里一首題為《境遇》的五言詩為證。詩曰:“明黑識天理,炎涼觀世態(tài)。恥做逢迎客,境宭求安泰?!?/p>

張書紳的確有一個“喪事從簡”的遺囑。靜心讀《張書紳詩文紀念集》時,我發(fā)現其中有幾首與死亡有關的詩。比如,一首題為《立囑》的五言詩,詩前先是一個簡短的題記,“總有一天,我要辭別這個世界。這里,我有必要立下我的囑咐”,然后就是下面兩節(jié)詩:

不要設靈堂,莫開追悼會。

更莫致悼詞,骨灰收入匭。

骨灰與衣服,裝入一棺木。

埋入大灣墳,永遠事父母。

初讀這首詩時,我認為它只是一首關于死亡的詩而已,沒有想到它是詩人的遺囑。再次給張粉蘭打電話后才知道,詩中的“大灣墳”在六盤山下的隆德縣,是張書紳家的老墳所在地。步入暮色之后,張書紳對其已是魂牽夢繞。為了回到那里,張書紳還在詩中“死過”一次呢,如其五言詩《終將行》云:

遁入色空庵,甩脫名利繩。

魂飛三界外,身投爐火中。

享年83歲的張書紳生于1935年7月9日。其祖籍是甘肅省天水地區(qū)甘谷縣,生于甘肅省平涼地區(qū)隆德縣,但因后來隆德縣劃給了寧夏固原地區(qū),他的籍貫就由甘肅平涼變成了寧夏隆德。在我來看,他自己改的這個籍貫是有問題的,因為國家把隆德劃給了寧夏,并沒有把當時已經在甘肅工作的張書紳也劃給寧夏;而且,他張書紳出生在前,國家劃走隆德在后。其中的道理張書紳肯定是知道的,至于他后來為什么把籍貫寫成了寧夏隆德,我分析可能只有一個原因:在那個眾所周知的年代,他在甘肅合水經受了人生最大的磨難,那里是他的斷魂落魄之地,他可能不愿再做甘肅人。不過,作為一個甘肅合水人,我堅持認為張書紳是甘肅人,因為他參加工作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合水一中等單位吃苦受難,而我家就在合水一中圍墻后面不到1000米的地方。況且,我以后還先后在合水一中上學、教書。因此,上世紀80年代初期《飛天》“大學生詩苑”紅遍詩壇之后,我甚是以張書紳老師為榮,如果有人說起他,我就會自豪地說,張書紳是我們合水人。在他歿后的今天,我更不情愿將其拒之于甘肅之外,他的文學之路將像從前一樣永遠在隴東黃土高原上延伸,他所締造的詩歌大業(yè)永遠根植于黃河穿城而過的蘭州。而且,張書紳還是合水一中文學創(chuàng)作的先驅。上世紀60年代前期,張書紳被安排在合水一中的前身合水中學教書之后,就開始在《詩刊》、《人民文學》和《解放軍文藝》等刊物上發(fā)表詩歌。而1965年,他還出席了全國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自張書紳始,因為一種文學精神的引領,加之其身后幾位教師同行尤其是我們那幾屆語文老師如趙鴻藻、狄植棠、姚生奇、王彩麗和郭曉霞等人的接力呵護,從合水一中畢業(yè)后從事業(yè)余或專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早前出了高戈、高仲選等詩人,后來有馬步升、高凱、馬野(馬啟昕)、楊漪等作家、詩人,大家彼此影響、相互激勵,漸成一番氣候,分別在省內或更大的范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僅如此,在我們之后又有一些新生力量呼之欲出,勢頭令人欣喜。而在最近幾年,先后隨著馬野擔任慶陽市作協主席、馬步升擔任省作協主席和我擔任省文學院院長兼省作協副主席之后,更是引起當地社會的關注,一些業(yè)內人還將這一景象稱之為“合水現象”。但外面的人可能知道,我們都是合水一中前前后后的畢業(yè)生,而走在我們前面的領路人就是張書紳。此處,我無意標榜我們自己的優(yōu)秀,而是借此追尋一位詩歌先賢的蹤跡。如果說合水文學還值得一提的話,不矯飾地說張書紳就是當代合水文學之根。

從詩人身份來說,張書紳永遠是我們合水人。作為一個合水后生,我企望通過此文,用詩歌的溫度來融化曾經覆蓋在張書紳身上那些人世間的蒼涼,并代表那些有良知的故鄉(xiāng)人彌補對他的歷史虧欠。

張書紳應該得到于堅一個情義無限的悼詞,于堅也應該給予張書紳一個情義無限的慰藉。在那個“于堅時代”,《飛天》可以說是那些后來支撐中國詩壇的大學生出身的詩人們的精神家園,堪稱詩歌圣地。其締造者張書紳因此有著一個很大的時代背景。在《張書紳詩文紀念集》里,作者收錄了一篇姜紅偉和張書紳的訪談,文中詳細記錄了《飛天》“大學生詩苑”自1981年2月創(chuàng)立至1991年10年期間經他的手先后編發(fā)過的詩作者名單,我不嫌麻煩地仔細數了一下,竟多達532人,還不知后面被等掉的有多少。其中,我看到了80年代以來中國詩壇或文壇的一些精英,諸如葉延濱、徐敬亞、潘洗塵、程光煒、沈奇、周倫佑、王家新、潞潞、蘇童、程寶林、楊爭光、陸健、張小波、王寅和伊沙等人物的名字。于堅當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在書中甘肅詩人于進的一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大學生詩苑”創(chuàng)辦八年時一個比較詳細的統(tǒng)計:“‘詩苑滿一百期,‘詩苑之友十輯,從四十萬首自然來稿中沙里淘金,發(fā)詩二千三百余首,作者約一千一百人,涉及三十個省、市、自治區(qū)的五百多所高?!边@只是八年期間的一個統(tǒng)計,而張書紳主持了“大學生詩苑”十年哩!當然,這1100人的稿子,不一定都是張書紳一個人從40萬首海量的來稿中篩選出來的,因為“大學生詩苑”是一塊責任田,看稿、退稿、選稿、改稿、編目和聯絡都是張書紳一個人在負責,有一段時間因為稿子看不過來,編輯部曾經借調過一些作者幫助張書紳看稿子。不過,對于張書紳,這也是在培養(yǎng)詩人。endprint

詩人葉延濱曾經深情地說:“我對甘肅有感情,首先是因為《飛天》雜志有個“大學生詩苑”欄目。它對中國詩壇有過重要貢獻,不少青年詩人都是從這里步入詩壇的,我上大學時就有幸在那里發(fā)過作品,并獲過獎?!?/p>

遺憾的是,我在“大學生詩苑”沒有發(fā)過詩。那一年,東北詩人姜紅偉采寫《尋找詩歌史上的失蹤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校園詩歌運動備忘錄》時,因為涉及《飛天》“大學生詩苑”和后來的“詩苑之友”專欄,誤認為我也是一個大學生出身的詩人,曾經打電話要采訪我,但被我拒絕了。我給他解釋說,那時候我還在田野上,不是大學生,沒有資格在“大學生詩苑”發(fā)表詩作;他說后來上了大學也可以,我說那也不行,我很希望自己是一個從“大學生詩苑”走出來的詩人,但我的確不是,那樣的話連它的締造者張書紳都不會答應。不過,我的“朦朧詩”處女作《鳥和樹》(外一首)卻是經張書紳推薦作為一塊補白發(fā)在《飛天》1982年11月號的。而且,因為這個處女作,才有了經李老鄉(xiāng)和楊文林之手隔一期發(fā)在1983年1期《飛天》“塞聲”專欄頭條的那組《在田野上》。后來,這組詩還獲得《飛天》文學獎,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影響。我雖然無緣走進“大學生詩苑”,但因為《飛天》關心青年作者成長,第二年開辦了一個詩歌函授學院,我有幸成了第一期學員,而我的輔導老師就是張書紳,并在“學院詩人”和“田野詩人”混雜的學員刊物《飛天青年詩報》上發(fā)過一大組詩。其間,張老師發(fā)在《飛天青年詩報》上的一些輔導性小文章,諸如《詩的技巧在哪里》、《從作者的角度看詩》、《選材要選優(yōu)勢題材》、《想細一點,寫慢一點》和《你會投稿嗎》等篇什,給我啟發(fā)很大,使我獲益匪淺。

那時候,讓我嫉妒羨慕的是,我的中學同學、從合水一中考上大學的馬啟昕、楊漪二位詩人在“大學生詩苑”上發(fā)過詩。其中的馬啟昕,在蘭州上大學時,因為在自己營造的詩歌烏托邦“獨屋”里迷失自我,經過張書紳的一番精神“洗禮”之后,還寫過一篇題為《從獨屋走出之后——我的思想轉變》的感恩文章,發(fā)在1987年2月26日《光明日報》的頭版上。當時,我已經到了《隴東報》工作,除了編報就是看報,在《光明日報》上看到那篇文章時,很是為同學馬啟昕高興。從這件事上,我知道馬啟昕竟然沖進了《飛天》“大學生詩苑”。楊漪雖然后來很少寫詩,但卻一直沒有忘記“大學生詩苑”最初給予他的詩人禮遇,聽說張老師的《張書紳詩文紀念集》是自費出版,就自掏腰包買了200本,送給了合水一中、慶陽市圖書館和隴東學院。讓他感到十分遺憾的是,本想讓張老師高興一下,沒想到張老師突然走了。楊漪為人實誠、做事低調,張老師歿后才說了這件事,否則我還不知道呢。

《飛天》是新時期中國大學生詩歌的搖籃。而“大學生詩苑”為《飛天》贏得了很大的聲譽,以至于到了今天人們仍然念念不忘津津樂道。偏居于西北一隅的《飛天》,因為“大學生詩苑”,在當時大學生詩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一直高于一些國字頭的詩歌刊物。評論家謝冕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給予高度的評價:“《飛天》開辟的‘大學生詩苑的出現是詩歌困厄期中一片令人愉悅的綠洲……”這一比喻不但準確而且形象。

“大學生詩苑”的成功,當然不是張書紳一個人的功勞,沒有詩人、時任總編楊文林表態(tài)拍板決策和當時編輯部集體的勇氣和智慧,只憑一個普通編輯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說,張書紳不是一個決策者,只是一個執(zhí)行者,或者拓荒者。而且,《飛天》之所以有“大學生詩苑”,與《飛天》詩人當家的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在楊文林之前,李季當過《飛天》主編,聞捷當過副主編;因為薪火相傳,在楊文林之后,又有詩人主編李云鵬、副主編何來、張書紳,以及現在的主編馬青山。因為這個傳統(tǒng),今天的《飛天》還在堅守著“大學生詩苑”陣地,初稿由郭曉琦遴選,馬青山最后把關。但是,由于時代的巨變,校園詩歌精神缺失,“大學生詩苑”已經是風光不再。行文之中我和馬青山電話聊了一會。他說,因為校園來稿日漸稀少,作品質量也不及社會上作者的作品,今天的“大學生詩苑”只是兩月出一次。絕對理解,無米之炊,巧婦難為呀!此外,“大學生詩苑”當初在甘肅出現,與甘肅當時寬松的“詩歌思潮”也不無關系。良好的詩歌土壤和雨露形成了開放的詩歌氛圍。就在“大學生詩苑”創(chuàng)辦二周年之際,在張書紳發(fā)表談為何辦“大學生詩苑”《編詩:被遺漏的拾起》一文的1983年第一期《當代文藝思潮》上,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橫空出世,從而引發(fā)了至今都在歷史山谷里回響的新時期中國詩壇著名的“三個崛起論”。《飛天》和《當代文藝思潮》雖然是兩班人馬在經營,但不排除這兩個同屬于甘肅省文聯的親兄弟刊物,彼此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同心協力的辦刊精神,而這必然取決于那些敢于開拓、甘于奉獻的有識之士?!懂敶乃囁汲薄芬摹搬绕鹗录焙汀讹w天》的“大學生詩苑”,是甘肅詩壇對百年中國新詩的重要貢獻。因為這一因素,甘肅詩壇的一些事物和人物,比如后來??摹懂敶乃囁汲薄?,比如永遠的“大學生詩苑”和張書紳,必然會進入中國新詩的歷史視野。當然,張書紳只是一個符號,代表著《飛天》里的那一群“飛天”們。這一觀點,在今年陜西舉行的兩次百年中國新詩學術會議上我已經先后談及。言而總之,就是這樣的一些人與事,抬高了甘肅乃至西部詩壇的海拔,使其永遠成為甘肅詩歌高地的驕傲。甘肅為什么詩人多,恐怕與甘肅的這一詩歌土壤有關。

那么,《飛天》“大學生詩苑”何以能成為新時期中國新詩的前沿陣地?詩人沈奇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作了精準透徹的分析:“那時《詩刊》早已復刊,各省的文學期刊也大多已經正常運作,但總體上還非常保守,而且大多篇幅都給了剛剛恢復創(chuàng)作的中老年詩人,再就是詩歌編輯們之間的交換稿。乍暖還寒,民間自辦詩報詩刊尚處于個別的‘地火運行階段,大量的青年詩人及其寫作,雖蓬勃欲出而不知何處安頓。此時,張書紳和他的‘大學生詩苑,無異于‘指路的明燈,一下子收攝了那個時代詩歌新生力量的聚焦點,成為一代詩歌青年的‘精神家園和‘藝術高地。”(摘自《張書紳詩文紀念集》)

不可否認,張書紳成就了新時期的“大學生詩苑”,而新時期的“大學生詩苑”也成就了詩歌淘金者張書紳。這是百年中國新詩給予二者的歷史機遇。張書紳的偉大之處在于:不僅僅是在最初對于中國新詩持有遠見卓識,以及為之所做的開拓性、建設性的編輯工作,而且包括在一個純文學的偉大時代,他做了一個勤勞而又純凈的文學編輯應該做的一切,他歷經磨難而心志不移,他默默無聞而名揚天下,詩歌精神和文學理想皆可稱道也。而且,在后來這個近物質而遠精神的時代,這一點更加顯現出它曾經的稀罕和偉大。如果說,今天的一些文學編輯面對張書紳時還能有一種羞恥感的話,那就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還有希望;如果說沒有,那就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已經腐朽沒落——文學將死!在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張書紳可能是一面已經失落的文學的青銅寶鏡,彌足珍貴。endprint

從《張書紳詩文紀念集》中可以看到,詩人伊沙早在20多年前就給張書紳寫過點贊文章。伊沙在1996年5月號《陽關》雜志《大家的張老師》一文中這樣寫道:“80年代的大學生都是在對‘朦朧詩的模仿中寫詩的,張老師和他的‘大學生詩苑為他們展示了另一種可能性,為‘第三代——后朦朧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張老師之于中國現代詩發(fā)展的重大貢獻,能以一名普通編輯的身份,僅通過一份刊物六個頁碼的一個欄目,便做出如此重大貢獻者,偌大詩壇,誰為第二?”張書紳究竟是怎么成就這一番詩歌淘金大業(yè)的呢?除了如前所述,這期《陽關》在刊發(fā)伊沙的文章時還配發(fā)了責任編輯林染的一段編者附言:“編者前些年親睹的一幕至今縈繞腦海:一位謝頂的、微胖的長者,星期天伏在《飛天》辦公桌上,一封封給作者們回信。那的確是一個星期天!他是張書紳。編者還知道,張書紳每天還把大量的詩稿裝在挎包內帶回家審處,一封封回信到深夜……”伊沙在這篇文章中還提到了于堅在“大學生詩苑”的成長經歷。因為站在大西北放眼瞭望全國大學生詩歌,《飛天》詩歌編輯張書紳幾乎看瞎了眼睛。于堅在2000年《飛天》創(chuàng)刊50周年特刊上《歷史不能忘記》一文中說:“我從未見過《飛天》默默無聞的詩歌編輯張書紳先生,但我一直記得他?!讹w天》在偉大的敦煌附近,那是一個神靈飛舞的地方。在我寫作道路上,在那樣的時代,遇到這樣一位編輯,我以為有如神助。我聽說他的眼睛不大好使了,這有什么關系呢,這是一個可以看見詩歌的人。”

于堅當然是一個被慧眼看見的詩人。心高氣傲的于堅一直惦記著張書紳。2015年9月我在云南晉寧與他一起參加《大家》雜志舉辦的一個詩歌活動時,一見面他就很是急切地問張書紳的近況,給我講述那些讓他難以忘懷的純美的詩歌往事。

早期,除了伊沙、于堅、沈奇和馬啟昕,專門給張書紳及其“大學生詩苑”寫過文章的詩人還有陸健、王若冰、曹劍、丹若和于進等人,其情其義,已經在詩壇上匯集成一條詩話的溪流。而在張書紳的祭日里,或許在以后不流失的歲月里,關于他的文字可能會從許多詩人的心底噴涌而出。正如伊沙20年前所描述的那樣:“一位普通的詩歌編輯,被如此眾多的人長久地談論著,這在今天應該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辈粌H如此,時至今日,許多成名的詩人都在打聽當初“大學生詩苑”的編輯張書紳。

伊沙深情依舊。在這篇文章收尾之際,伊沙給我發(fā)來了寫給張書紳的悼詩。我沒有想到伊沙會給已逝的張老師再寫一首詩。這位我親眼看見頭像被一個粉絲穿在體恤衫上的詩壇牛人,今年5月我宅在西安蝠齋時曾經給他發(fā)過一個希望一聚的短信,但其至今都沒有給我一個字的回復,而卻因為張書紳去世的一個群發(fā)短信回復了我一首尺幅巨大分量不輕的悼詩,看來還是他的張老師面子大。伊沙題為《詩人,請將我擦去——悼念張書紳先生》的悼詩,分八節(jié),長達85行。作者在詩前還引了《漢書·司馬遷傳》中那句名言作題記:“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币辽车倪@首悼詩,對于本文不可或缺,雖然長了一點,但我還是想以分行的詩歌書寫的方式引用于此,給悲傷的伊沙和于堅同樣莊嚴的詩歌儀態(tài):

平凡而偉大的編輯

每稿必復

在稿末

用鉛筆

寫下意見

以方便作者

用橡皮擦去

另投他處

平凡而偉大的編輯

像一位免費授課的

家庭教師

幫我度過

最艱難的習作期

唯一一首的發(fā)表

有他改過的標題

平凡而偉大的編輯

宣告我詩的出道

1988年10月號《飛天》

《大學生詩苑》欄目

一半篇幅給了

《伊沙詩抄(10首)》

那是史上最隆重的

一次發(fā)表

將“詩抄”——這在當年

只有烈士才有的待遇

給了一位在校大學生的

口語詩

平凡而偉大的編輯

像真正得道的活佛

給詩歌的信眾摸頂

摸過后來的朦朧后

摸過后來的第三代

摸過后來的后現代

摸過中國詩歌鐵軍

超過一大半的將帥兵馬

他才是中國詩歌黃埔軍校的校長啊

偏居蘭州

廟小神大

平凡而偉大的編輯

我曾懷著朝圣之心

想要拜見他

2002年我們一家人

到達蘭州

就是想見他一面

同樣蒙恩于他的

老友唐欣告知

先生幾近失明

已經謝絕訪客

我也只好放下

平凡而偉大的編輯

我想讓他為我驕傲

曾有其他

扶我上戰(zhàn)馬的人

對我的后來

頗有微詞

大有意見

甚至引為恥辱

而他始終未吐一字

不論夸還是罵

但我總覺得

他坐在黑暗中

用失明的雙目

一直在看著我

平凡而偉大的編輯

在后來又做了我

做編輯的老師

教會我奉獻而不索取

但是與之相比

我還是得到太多

只有想到他時

才會感到羞愧

好在前路漫漫endprint

我還可以繼續(xù)奉獻

熱烈燃燒

平凡而偉大的編輯

命如其喜用的鉛筆

留在我們的詩稿上

默默地對我們說:

“詩人,請將我擦去!”

一代大學生詩歌的淘金者——“平凡而偉大的編輯”張書紳當然重于泰山。初讀伊沙的這首詩時,我不解其標題“請將我擦去”所包含的語義,復讀了其那篇《大家的張老師》一文后才明白:在其接受張老師精神沐浴的那個時期,為了不讓詩作者再次謄抄詩稿,避免浪費時間和稿紙,張老師都是用鉛筆寫退稿信,以便詩作者能夠自己擦去重新投給其它刊物。因為懷念張老師這個偉大的編輯,其“又想起張老師用鉛筆在我們詩稿上的字跡來了,有多少真知灼見被我們記錄,然后——用橡皮擦掉……”

面對張老師,伊沙表達的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謙虛,但肯定沒有人能夠把已經被標注在百年中國詩歌版圖上的伊沙們用手擦去,因為他們是被鐫刻上去的,而不是被用鉛筆寫上去的。

在這篇祭文短暫的寫作過程中,給逝者張書紳吟安魂曲的只有于堅和伊沙二位詩君子了。不過,有其二位大咖就足夠了,他們的悼詩不但能概括逝者的平凡和偉大,而且能給逝者在紙上撐起一個靈堂。也許,這是張書紳在天顯靈,將兩個情義之人拉扯到了一起。張書紳給了他們二人一個《飛天》的云梯,他們二人最后當然會給心儀的人賦詩一首。也正因為此,我的這篇文章才血肉豐滿。所以,我們有理由一起吟誦著于堅和伊沙的悼詩,給已經遠去的張書紳送行。

80年代后期,因在《飛天》“大學生詩苑”發(fā)表一首詩而娶了一位愛詩又愛詩人的四川女子的天水詩人王若冰,自然忘不了自己的“紅娘”張書紳。此前,聞訊后電話追問了我張書紳的情況后說,下一屆的天水李杜詩歌獎貢獻獎早已準備頒發(fā)給張書紳,他怎么走了?我說,由李白出生地設立的這個榮譽,應該頒發(fā)給一個一輩子為詩歌辛勤勞動并為之做出了杰出貢獻的人,而張書紳受之無愧。此外,我還給他建議,資助出版張書紳的家人已經編好的《張書紳新詩選》一書,以了卻其生前的最后心愿。王若冰當即欣然應諾積極促成此事。

書寫巨大的傷痛也是一種巨大的傷痛,而且其心靈的煎熬不亞于傷痛本身。自8月29日開始動筆,到今天9月5日定稿,其間的八天時間,我害怕沒有寫到位沒有寫透,總想定稿但總是定不了稿,發(fā)給了朋友又重新改重新發(fā),令我自己都痛苦不堪。8日晨,本想最后定稿,然后給各個朋友發(fā)出去,但打開郵箱之后,又發(fā)現于堅詩兄的郵件。其內容所述觀點又比先前的觀點更深一步,讓我不得不再一次坐下來修改。于堅說:“新詩能出現張書紳這樣的編輯,并非偶然。詩不到一定程度,不會出現它的編輯,所以他們這樣的大編輯是有一批的。新詩在80年代,真正有些重量了。詩是重器。子曰:郁郁乎文哉!文在陶、甲骨文、玉、青銅器之后取代了它們,它們成為玩,而文在更高的層面持續(xù)著重器(祭器)的最高抽象。文人成為最高祭司,類似印度之婆羅門。這一天降大任在滿清徹底沒落,文也成為玩。新詩其實是要重建文人的這一象征性重器之職守?!备兄x于堅,這段對其前面的那句追問注釋性的文字,使我開掘的一條心靈隧道有了亮光。伊沙詩兄又有了消息,打開手機后,發(fā)現他的一條短信:“夜半讀重文,像經歷一場儀式,一場張老師的追思會!”緊隨其后,他又發(fā)來一首即興的“口語詩”《大獎》:

夜深人靜

讀甘肅詩人高凱悼文

才知道張老師去世前

出版了平生唯一一部著作

《張書紳詩文紀念集》

在他自己的著作中

張老師又做了我的編輯

將刊發(fā)在《陽關》1996年5月號上的

我的散文《大家的張老師》收了進去

我這才知道他讀過這篇文章

心中大慰

哦,永遠的張老師

賜我詩歌一個出道

賜我散文一個大獎

既然伊沙開了金口,相信張老師會賜給他一個金質的大獎。

現在來看,我的這篇重文其實是于堅、伊沙和我三個人完成的。至此,該定稿了,再不定稿,我們三人的傷痛將會無法結束。

大家當然知道“平凡而偉大的編輯”張書紳是向死而生。如前于堅詩歌末尾所注,于堅在28日發(fā)給我的那首詩后面,還注明了寫作年月日,但因為作者拇指之誤,將其寫成了“2917年8月28日”,致使其寫作時間在年代上出現了900年的巨大誤差。我覺得,其雖是無意手誤,但卻情義無限,猶如天意,令人快慰。所以,不是矯情,也不因率性,轉發(fā)時我沒有替于堅更正,而是照此發(fā)了出去,我希望借題發(fā)揮將錯就錯善意地表達一種內心的祈愿——希望于堅所誤的寫詩時間才是真的,希望張書紳的詩歌精神延續(xù)900年甚至更久!

死者為大。對于為別人做了一輩子嫁衣、必將被歷史接納的張書紳,任何悲傷動情的譽詞都不為過。也許,于堅的無意和我的祭文真的能夠成為900年后的深切懷念。

張書紳雖然不辭而別,但卻把歲月里自己的容顏留給了這個世界。在《張書紳詩文紀念集》的扉頁,印有其青年、中年和老年三個不同時代的三幅照片,讓人如見其人。久久端詳,我感慨良多,隨興起為三幅照片作以詩意的命名:青年時代,他叫青澀;中年時代,他叫厚重;老年時代,他叫滄桑。而且,三幅照片都是黑白的,很有歷史感。在我來看,張書紳留給我們的黑與白,其寓意正是他人生的境遇和其對人生的態(tài)度:黑白分明。

大家的張老師,一路走好,但不要走遠,900年后第一天的黎明,我們會在人世間再次相見,當然還包括小您十歲的老同事——出遠門的李老鄉(xiāng)!

在詩歌里,安息不是死亡。endprint

猜你喜歡
伊沙飛天張老師
航天探索之飛天筑夢
白樺生北國
晨曦
戴黃帽子的小袋獾
“飛天屁股”重返藍天
酒壇飛天
敦煌飛天
原來伊沙還沒死
射洪县| 扬州市| 威远县| 思南县| 玉门市| 田阳县| 郓城县| 故城县| 灵山县| 巍山| 桐城市| 兴安盟| 西峡县| 剑河县| 太保市| 锦州市| 如东县| 新乡市| 禹州市| 瑞昌市| 静安区| 信宜市| 荥经县| 永胜县| 马关县| 保康县| 黑山县| 台东市| 平乐县| 岱山县| 丽江市| 瑞安市| 宕昌县| 河源市| 沁水县| 柘荣县| 丹棱县| 民勤县| 宁德市| 平舆县| 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