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鑫
摘要:三國世界,波瀾壯闊。作為一個典型的英雄輩出的歷史時代,有無數(shù)的文學作品對其進行了撰寫與謳歌。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個性鮮明的傳奇人物紛紛袍笏登場。然而傳奇人物眾多,但其中最為雜糅復雜卻又吸引人眼球的人物非曹操莫屬。作為三國最大集團實力的領袖,曹操具有相當?shù)难袑W價值。但由于《三國演義》其本身帶有“擁劉反曹”“擁漢忠君”的作者主觀立場,對曹操的描述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公平”。作為一部通俗小說,《三國演義》塑造出的曹操的文學形象,比其他三國學術性著作如《三國志》中的曹操形象更為被大家所接受。本篇論文因此希望通過對《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本身情節(jié)的研究,來加深有關曹操這一特定人物的人物形象理解,通過系統(tǒng)化的梳理、分析,得出相應的形象結論。
關鍵詞:三國 曹操 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1207.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1-0123-02
首先,我們需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描寫東漢末年,反映三國時期時勢造英雄的主題的長篇歷史小說。其描繪的歷史背景和主題的重點就落在雄主、謀士、勇將等歷史人物的身上,也是這部小說的主要落筆點。作為主要人物的曹操,他的生平是《三國演義》的故事脈絡和重要行文線索之一。
一、曹操的性情論
曹操在“三國”,給人的是一種復雜、自私、善變的印象?!度龂萘x》中在第一回曹操入場介紹便稍長于劉備等人的人物介紹。對其描繪篇幅最長。而后直至第七十八回身死,刻繪出的是一位性格最為復雜、立場因素轉變最為頻繁的君主形象。小說開篇點出曹操的狡詐不順,這種反面性格便暗示曹操本身的多層次復雜性格。為其之后的轉變奠定基礎。比如對呂伯奢的濫殺和“夢中殺人”事件。這固然是一方面,但也很片面。曹操殺伐果斷,有中正堂皇之風,善斷更善行。從刺董獻刀,到洛陽勤王,又曾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道之基已定。曹操滅袁紹、除袁術、征烏丸、定宛城、斬呂布、收荊州、平漢中,直至受封魏王,無不體現(xiàn)曹操的善斷善行。同劉備和孫權相比,曹操性格更為強勢,透露著強大的自信。但自信過頭的人往往容易好大喜功,容易冒進。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戰(zhàn)。曹操收荊州后,未等隊伍修正和后續(xù)部隊的支援補充,就急功近利地兵鋒直指東吳。間接促使孫劉結盟,導致赤壁大敗。但曹操也并不剛愎自用,知人善任也是他一大性格表現(xiàn)。雖說被《三國演義》有意忽視,但曹操集團手下的人才是最多的,文有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等為其謀;武有張遼、夏侯惇、徐晃、夏侯淵,樂進等供驅策,人才濟濟,數(shù)不勝數(shù)。用曹操自己的詩來講,就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因此曹操性格雖有瑕疵,但也有可取之處。
二、曹操的忠奸論
曹操是雄才,這點是毋庸置疑。但他為什么被稱“奸雄”,而非“梟雄”或“英雄”?“奸”是對立的“忠”。曹操的“奸”指的是不忠于君主。主要論點就在其“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事上。小說記載:“建安元年……太祖(曹操)將迎天子(獻帝)。”此時獻帝年方十六,試想十六歲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治理好國家?而曹操又正值壯年,謀略野心正至巔峰。所以方有“大權便皆歸曹操:朝廷大務,先稟曹操,然后方奏天子”。曹操此時名為漢臣,但實為漢主,那么作為“漢主”的曹操又需忠于誰?漢朝傾危,滅亡是板上釘釘?shù)氖?,曹操不做,自有他人來做,這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并不能全歸咎于曹操。而且,曹操為漢帝留下了最后一絲顏面。整部小說當中。有無數(shù)人建議曹操稱帝,但曹操卻從未邁過這坎兒,直至最后,也不過討個魏王的名號,并未篡位。也可見,他本人對皇權尚存一絲敬畏之心。雖說他曾在天子尋獵時替獻帝受百官朝拜,但如果沒有曹操,漢王朝恐怕也早就成為過往云煙罷了。
小說最初,曹操是想做“治世之能臣”的。他單身刺董之后,名望大增,正逢十七路諸侯欲聯(lián)合討伐董卓。曹操作為大會主要發(fā)起者,當時“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威望一時無二。但在推選盟主之時,他卻主動讓給四世三公的名門袁本初。有人說當時曹操之所以讓位,其實也是他擺正自己的位置,避開大浪潮和與地位不符的責任,以免遭他人猜忌,相對而言袁紹當時更適合一些。我不否認這種觀點,但曹操此時對漢王朝的認可也是無法否認的,此事發(fā)生在曹操自告奮勇地刺殺董卓之后,雖說不成,曹操依托機智才脫離虎口。但漢室忠臣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不管是對于當時的諸侯還是現(xiàn)在的讀者。
而后在《三國演義》的第六回中,董卓放火燒洛陽,孫堅隨后率眾救滅宮中余火,“是夜星月交輝,乃按劍露坐,仰視天文……”將孫堅刻畫成一個多謀且憂國的英雄人物形象。對于人物刻畫這點,暗含著大多數(shù)三國研究大家所認為的《三國演義》意識性主題:英雄人物與上天旨意休戚相關。孫堅無疑是應時勢而生的英雄之一。孫堅嘆日:“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涂炭,京城一空!”忠君愛國的心態(tài)表現(xiàn)的特別生動??沙鋈艘馔獾兀瑢O堅在從井中打撈出一個婦人尸首。并發(fā)現(xiàn)象征大漢權利正統(tǒng)的傳國玉璽,孫堅的態(tài)度就急轉直下,競打算偷偷帶走玉璽。而董卓挾持天子遷都長安后,諸侯當中只有曹操因擔心天子安危攜兵追趕董卓。雖不幸中計、慘敗而歸,但是計策上的失誤。并不代表曹操戰(zhàn)略上的失誤,曹操因忠于漢室而迫不及待營救漢天子的行為的忠貞是毋庸置疑的。前后兩種比對下,曹操此時在忠君上,三國諸侯無出其右。
而玉璽也是《三國演義》故事中的暗線,象征著漢室正統(tǒng)在歷史舞臺的衰亡和時勢英雄的崛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這個細節(jié),傳國玉璽于《三國演義》第三回失蹤。第六回被孫堅把持手中。第七回孫策從已死的孫堅手中繼承此物,并為了借兵而抵押給了袁術。不過此人城府不深,于漢統(tǒng)未亡、眾諸侯神經(jīng)緊繃的特殊時刻貿(mào)然稱帝,反被討伐,在第二十一回時就一命嗚呼了。之后,玉璽落入曹操之手,但之后小說就未表玉璽之后的命運軌跡。直到第八十回,曹丕篡位,玉璽才再度復出。獻帝被逼禪讓,玉璽為魏文帝曹丕稱帝之物。通過這點來看,曹操應該是早早把玉璽還給了獻帝,表明曹操對漢室正統(tǒng)的認可。
縱使迎天子之后。曹操受權力的影響。對漢室的態(tài)度每況愈下,但他還是自稱漢朝丞相,而非什么魏帝。以此來看,曹操雖奸,但亦有其忠,并非全然奸猾到底,徹頭徹底的不忠之人。endprint
三、曹操的人才論
三國當中,我們都知道蜀國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用人不疑”,給諸葛亮提供了廣大的政治舞臺,才使得蜀國終得三分天下:吳國江東三代基業(yè)。與當?shù)赝逍萜菹嚓P,地利與人和兼?zhèn)?,而使得吳國能在漢末逐鹿;但作為最強大的魏呢?“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曹操能夠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之中盡顯風騷,這和他重視人才與禮賢下士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建安十五年。
操作所書的《求賢令》,其大意是自古于危難之際或者開創(chuàng)霸業(yè)的明君和霸主,沒有不是得到賢臣的大力輔佐,與賢臣們一同治理天下的?!也捎萌瞬诺臉藴什徽摮錾碡氋v貴胄,品行是否端正,只要在某一方面擁有過人的才能,我都一律收于麾下采納重用。這在我們現(xiàn)代人的觀點看來,都有點驚世駭俗,更何況當官首重出身的東漢末期?我們需知道,東漢末年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察舉制的特點是“鄉(xiāng)舉里選”,但正式制度的發(fā)展后期,官員為自身利益而有意或無意為自己熟人“說好話”、建立自己的體系圈,從而衍生出許多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大權的豪門望族和官員團體。他們利用家族名望和其所帶來的廣泛人脈牢牢把持著所轄地方的士人德才評價。并為其搜羅大量忠于自己的人才《三國》中代表人物有袁紹和袁術(“四世三公”望族)。而這種搜羅是有一定局限和區(qū)別的,豪門望族講究“門當戶對”、而官員團體講究“政治立場”,這兩種都對人才的門第有一定的要求。最具代表的是《三國演義》第五回中“關云長溫酒斬華雄”的情節(jié),當關羽自愿去對陣華雄,紹問其現(xiàn)居何職。瓚(公孫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邪?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在諸侯們被華雄殺破膽時。只因敢于解決此問題的關羽的身份是一名馬弓手,帳上諸侯就隨意對其蔑視呵斥??梢妼τ跊]社會地位的寒門士子和將領在當時出人頭地是何其艱難。
曹操針對東漢以來察舉選官過于重視門第不符合時宜的傳統(tǒng)。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顛覆與革新。他指出“舉賢勿拘品行”即使是所謂的“不仁”“不孝”“貪財”之人,只要胸懷“治國之策”和“定軍之計”,他曹操都一概任用,不含輕視,只重才能。這種跨時代的超凡意識與開明做法,為曹操迅速積累大量人望??梢哉f曹操一紙《求賢令》,使得許多因出身而投效無門的有識之士看見了能得以一展抱負的機會,他們又怎會錯過?于是,朝野震動,能臣謀士。勇者悍將紛紛投入曹門之下,使得原本靠親族起家“創(chuàng)業(yè)”的曹操得以構建早期的謀士團體和武將班底。
除了對制度的創(chuàng)新,曹操對人才也是相當重視。最成功的案例便是官渡之戰(zhàn)。之前曹操被圍困白馬,袁紹和曹操雙方實力懸殊。如果沒有火燒烏巢的轉折,曹操肯定會失敗。這場戰(zhàn)役亦是雙方賭上全部家當?shù)谋狈桨灾鳡帄Z戰(zhàn),曹操戰(zhàn)敗后,再想翻身就會困難重重,三國局面會往后延長甚至不會發(fā)生。而向曹操獻上火燒糧倉之計的,是謀士許攸。許攸這個人呢,尖酸刻薄,貪名狂妄,有時主公的面子也不管,這令好面子的袁紹甚為不喜。是曹操赤腳迎之,對他表現(xiàn)出特別的器重,才使得火燒鳥巢之計順利成功,為曹操集團奠定下北方霸業(yè)。
還有,在討董大會上,曹操就用其非凡眼光看出劉備三人的不凡,力挺關羽迎戰(zhàn)華雄。并在戰(zhàn)后一心想收服關羽為己用,充分體現(xiàn)出自己對人才的賞識和渴望。若非關羽一心向著劉備,恐怕心亦會為曹操所折服。當劉備戰(zhàn)敗,關羽為曹操所俘,不得不投降曹操所代表的“漢朝”時。曹操也未曾對關羽有所懈怠。讓其上馬金下馬銀,給予了其國士般的待遇。官渡一戰(zhàn),關羽最后棄曹操而去,曹操也未橫加阻攔,甚至在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之后,他還特意派使者勸阻許諸帶領的追兵,給關羽提供撤離條件??梢哉f,曹操對人才的非凡的態(tài)度,對其之后的霸業(yè)起到了內(nèi)在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應該用文學的觀點去討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結合時代舞臺與歷史背景,探討人物的形象的多變與真實?!度龂萘x》中的曹操,是經(jīng)過文學潤色與加工的藝術化的“奸雄”。但“曹操”的《三國演義》形象又不僅僅是單純的褒與貶,他是作者的主觀感情與歷史的真實客觀的雜糅融合??傊溆∠笫钦冀y(tǒng)治地位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正統(tǒng)論和后人的愛與恨的主觀正統(tǒng)性的雙重觀感。也是小說《三國演義》典型的“擁劉反曹”的根本原因。但讓我們細細品鑒,曹操又以他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行事風格。給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留下了極具研究、分析、學習價值的濃墨一筆。我們通過透視《三國演義》背后羅貫中的價值觀感和個人情感,結合文本與史實。辯駁曹操的真實。于筆墨間把曹操更細致的形象研習出來,這也正是這篇論文的本意。或許分析的尚有稚嫩之處,也希望大家前來指正,以期能在最后還原出曹操這一《三國演義》“奸雄”的真正得失與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