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擁軍
學生間的矛盾、沖突是其成長經(jīng)歷的一部分,可是教師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教育卻是一門學問,“一笑泯恩仇”的做法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不但能淡化學生間的矛盾、沖突,也有利恢復課堂秩序,使教育、教學兩不誤。
3月11日上午,我在3年1班上科學課,研究液體的性質(zhì)。
分配完探究活動后,我到各小組巡視,并參與小組活動。突然,我耳中聽到爭吵聲,有學生喊:“老師,有人打起來了!”我立刻轉(zhuǎn)過身,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經(jīng)典動作片中的武打場景,第9小組的兩位全班最強壯的男生擺出劍拔弩張之神態(tài),一位男生雙手握拳、不?;蝿樱涣硪晃粌墒肿o頭、顯得很被動……其他正在活動的同學聽到喊聲也全停下觀望,看罷學生們頓時哈哈大笑,其實我心中也覺好笑,只是為了教育學生沒有表露出來。從兩位打架男生對面同學的笑臉中,我基本判斷矛盾不會太深,根據(jù)這兩位男生特點,活潑好動、比較調(diào)皮,恐怕又是為了一點小事爭執(zhí)而引起了“武斗”。
如何處理呢?課堂中出現(xiàn)這樣的事,教師應有責任及時解決。但我想也不能簡單進行,要考慮學生心理特點,既不能因教育激化、加深學生之間矛盾,也不能耽誤時間,否則對教育效果、課堂教學都不利。
當時,我沒有刻意嚴肅下來,只是揮手讓其他同學靜下,既然學生注意力被轉(zhuǎn)移,與其讓他們低效率探究,還不如讓他們順便同時接受教育,學會如何處理同學間關(guān)系,一舉多得。我迅速問明情況,原來在探究活動中,后一位男生用手拽前面男生頭發(fā),這位男生快速作出反應……使沖突升級,出現(xiàn)了前面所看到的那一幕有趣場面。問明情況,一切都明了。其實是此年齡段學生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好動,難免之間會磕磕碰碰,為此發(fā)生爭吵、打架。從成長的角度看,本身是其經(jīng)歷過程的一部分,從這些經(jīng)歷中,他們慢慢學會如何正確與人相處??墒墙處熑绾卧谡n堂中進行教育卻是一門學問,不但要及時制止、修復學生之間關(guān)系、轉(zhuǎn)移學生注意力、調(diào)整教學,還要兼顧群體教育中的正面引導、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心無芥蒂,天真……教師、家長、社會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引導其性格形成和行為走向,尤其現(xiàn)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有的特點、問題,更應注意這方面的引導。
其實,對待小孩之間發(fā)生的過節(jié),中國老百姓早就總結(jié)出一句話,“小孩的事大人不要摻和”。這句話不是說所有的事不要管,而是指一些小矛盾盡量讓小孩自己解決,從中學會與人相處。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與現(xiàn)在所提倡的親歷過程教育相吻合,也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之間沒有什么深仇大恨,沒有太多報復心理,當發(fā)生矛盾后會在很短時間內(nèi)忘卻,又重歸于好,這是他們的天性,老百姓認識這一點,我們教師更應認識這一點。但做為教師單認識這一點還遠遠不夠,我們更多應從學生個性心理特點出發(fā),在平常中挖掘教育的內(nèi)涵,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使他們快速溶合于人類社會大家庭。
在群體中教育個別學生,我們不但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同時有必要的話還要考慮給所有學生一個樣板,引導他們學會正確處理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品格、行為習慣。
綜上考慮,在聽完學生的解釋后,我只是一笑,說:“有什么大不了的,二位勇士握握手,大家繼續(xù)實驗探究。”剛開始,兩人低著頭不好意思,不肯握手,其實我已看出,他們會合好的,但沒達到我的目的,于是故意板著臉,說:“握手!”兩人才慢慢地把手握在一起。在握手的一剎那兩人不知不覺笑了,其他的同學看在眼里也都笑了,兩人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一起坐下,可謂“一笑泯恩仇”。這時我對全班同學講了一句:“同學之間要團結(jié)友愛,不要打架,上課要遵守紀律,大家能不能做到?”學生的情緒由緊張到放松,在短時間內(nèi)好似明白了很多,齊聲回答:“能!”那兩位男生喊得尤為響亮,我于是帶領(lǐng)同學們繼續(xù)實驗探究,教育時間僅用2分鐘。
也許有人說,應嚴肅批評,否則會助長這種風氣;你是用了2分鐘教育嗎?是真的。其實教育教學的方法很多,我們應考慮哪種更適應學生、更有利于學生成長。
當學生握手,一笑泯恩仇,對于他們來說,瞬間的轉(zhuǎn)化是一種天性、一種釋然,在這短暫之中,他們感受到寬容的可貴,加深理解了同學之間的友情,明白課堂的要求,對他們?nèi)烁竦男纬?、心理的健康成長是一種難得的教育。同時也遵循了兒童年齡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能在短時間解決問題,既教育了學生,又快速轉(zhuǎn)移了學生注意力,恢復課堂秩序,使教育、教學兩不誤,我覺得這才是上佳的選擇。
課后,我給當時的做法起了個好聽的名字:“一笑泯恩仇”,雖有些夸張,做法有些武斷,但我覺得對解決低年齡段的學生在課堂上偶發(fā)的類似爭執(zhí)性問題是較實用的,可瞬間化解他們的矛盾,使其對教學過程不會產(chǎn)生太大影響。當然,我們也要區(qū)分他們之間是哪一種情況,如有復雜原因,就不能采取這種簡單的做法,課上制止、短時教育后,在課后應詳細了解情況,采取必要的方法、措施解決問題。
不管怎樣,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教師應有一定針對性,靈活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