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杰
在北美漁民心中,北極海鸚這種生活在北半球的海鳥是枚“開心果”,它們天生丑萌,看上去總是一副思考人生的樣子,走起路來卻像鴨子般一搖一擺,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總讓人忍俊不禁。
雖然就全世界而言,北極海鸚算不上是瀕危動物,但鳥類學家史蒂文仍為此憂慮不已:美國境內(nèi)原本有許多海鸚,現(xiàn)在卻沒有了,整個北美只有加拿大兩座名叫馬琴考斯和瑪查塞爾的島嶼上生活著15萬只左右的海鸚,棲息地如此狹小的海鸚很容易遭受滅頂之災,難道要眼睜睜地看著這種可愛的天使最終徹底消失在北美嗎?
強烈的責任感驅(qū)使史蒂文產(chǎn)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海鸚們重新請回自己所在的東埃格島??墒?,北極海鸚長年生活在海上,不論休息或捕魚都離不開水面,想讓雙腳很少沾地的鳥兒來島上安家,難度太大了!
史蒂文偏偏不信這個邪,他對北極海鸚的生活習性進行了反復研究,終于找到了突破口:成年的海鸚每年會有近三個月的時間離開海面交配與孵蛋。雛鳥出世后不久,就要跟隨爸媽在海上闖蕩,學習獨立生存。五歲后,它們會憑借記憶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開始下一輪的繁育循環(huán)。
史蒂文馬上對海鸚的出生地打起了主意,他到加拿大馬琴考斯島上,悄悄地從海鸚爸媽的窩里一次性取走了200個蛋,并帶回到美國的東埃格島上孵化出了小鳥。此后的五年的時間里,史蒂文目送著一千多只海鸚離開。
第五年的春天,史蒂文滿懷期望地等著,卻看不到一只海鸚歸來,實驗失敗了!
五年的心血就這樣白費嗎?史蒂文很不甘心。海鸚們不回家,是因為老家太寂寞了!既然鳥兒嫌老家不夠熱鬧,那為什么不人為地營造出一個熱鬧的氛圍?史蒂文委托工廠制作了大量的海鸚塑像,甚至在小島上裝了好幾個擴音器,用大喇叭對著天空大聲播放錄制好的海鸚聲音,讓天空的鳥兒聽見,誤以為下面很熱鬧。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在2000年,東埃格島第一次出現(xiàn)了自然降生的海鸚新生命。此后,陸陸續(xù)續(xù)有海鸚來到東埃格島上繁衍,為此史蒂文率團隊整整付出了45年,幾乎耗盡了一生的心血,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美國鳥叔”。
從此史蒂文更加忙碌起來,他經(jīng)常邀請人們到東埃格島上賞鳥,他想讓人們知道: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鳥兒和人們的感情裂痕已經(jīng)被彌補好了,人類一定要學會珍惜這種友誼,千萬不要再對鳥兒造成新的傷害。
水觀音摘自《知音·海外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