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曠
伴隨著互聯網社交不斷滲入人們生活,社交電商這一概念從2013年開始被廣泛提起。
在經歷了模式混亂和瓶頸期之后,社交電商云集微店近日又因涉嫌網絡傳銷被當地監(jiān)管部門處罰金高達958萬元人民幣。這一事件不僅揭露了云集微店運營模式的困境,也暴露了行業(yè)隱藏的痛點。
實際上,社交電商在幾年前就已經雛形初顯,簡單的社交電商模式有網紅直播賣衣服等。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交易型電商模式是先有需求再發(fā)生購物行為,而社交電商則顛倒了這個順序,先有社交再有購物需求,從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社交屬性,通過社交行為刺激購物需求。
這種新型的購物方式具有以下兩種特征。
其一,以社交作為流量入口,深耕社交催生交易行為。
其二,相較于傳統(tǒng)電商高昂的獲客成本,社交電商的獲客成本就要小得多。其通過人與人的層層分享產生裂變,為平臺新增更多的流量入口。
社交電商發(fā)展至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的有拼團模式,和層層裂變的“拉下線”模式。這兩種模式構成了當前社交電商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拉下線”模式代表如云集,雖然也有特賣商品,但是所謂的的購物優(yōu)惠只有成為店主才可以享受到。這就暴露了一個問題,如果無法享受購物優(yōu)惠,那么該平臺與其他同類平臺的差距就難以體現出來,消費者大可以選擇其他特賣電商平臺購物。
由此又引申出另一問題,既然成為云集店主才能享受到商品優(yōu)惠,那么絕大多數人成為店主的初衷并不是為了追求優(yōu)惠,而是為了能夠從這里賺到錢,所以這些店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者。
因此,這種通過層層裂變積累客戶資源的方式會使會員的泡沫越來越膨脹,到最后的結果必然是分崩離析。
因此,撇開遭到監(jiān)管處罰這一項不談,云集的模式至少說明,只注重會員的發(fā)展卻忽視產品重要性的發(fā)展路線難以行得通。社交電商的主體終歸是“電商”,只是借用了社交渠道而已。
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拼團模式屬于規(guī)?;纳缃浑娚獭F渲饕\營方式為,消費者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網絡社交平臺邀請人參與拼單,達到規(guī)定人數時拼單將會生效。
一般來說,熟人之間的互相推薦加上拼團優(yōu)惠,成交率和成交量相比傳統(tǒng)電商交易都要更高。另一方面,對消費者來說,參與拼團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加實惠的商品。
從傳統(tǒng)的購物習慣來看,絕大多數人群先有產品需求再產生購物沖動。拼多多則從另一方向入手,先有社交再有電商,也就是先有社交再產生購物需求。如此一來,拼多多因社交而生同時又嚴重依賴于社交。并且,拼多多并不適用于售賣價格較為貴重的商品,這樣只會讓成交率和商品業(yè)務范圍大打折扣。
綜合來看,兩種社交電商模式雖然前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社交并不能解決以下問題:質量問題、售假問題;倉儲和物流耗資巨大,囤貨問題嚴重;被人質疑是傳銷偽裝者……
當下的網絡社交已經遍布生活各個方面,由社交衍生的一系列電商形態(tài)正在悄然誕生。社交電商領域目前還缺乏巨頭,其能否發(fā)展成為新的電商寡頭也未可知。
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社交終歸是社交。在看到巨大商機的同時,要警惕社交本身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切莫被社交束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