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描述年齡時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優(yōu)美稱謂來代替,如我們所熟知的豆蔻、而立、襁褓等,個個都美得令人窒息。今天就讓秋水帶領(lǐng)同學(xué)們到年齡稱謂的世界里一探究竟吧!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
舊俗中,小兒出生三日,家長要設(shè)筵招待親友。語出劉禹錫的《送張盥赴舉詩》:“爾生始懸弧,我作座上賓。引箸舉湯餅,祝詞天麒麟。”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明代文學(xué)家程允升的《幼學(xué)故事瓊林》。后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襁褓指背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后來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語出《后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p>
◆牙牙:一歲
象聲詞,嬰兒學(xué)語的聲音。語出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敝軙崳笅雰褐軞q。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唐代顏師古注解:“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p>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也以“垂髫”代指童年。語出潘岳的《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
◆豆蔻:指女子13歲
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因而用來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語出杜牧的《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p>
◆束發(fā):指青少年
古人以15歲為成童之年,并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這時應(yīng)該學(xué)會各種技藝。語出《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笄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可以出嫁。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p>
◆志學(xué)之年:15歲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彼院蟠Q15歲為“志學(xué)之年”。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
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彼院蟠Q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弱冠:指男子20歲
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p>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桃李年華的具體出處無從得知,但有陸游的詩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fēng)雪一杈”可參考。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語出范成大的《元夕后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涼州百面雷?!?/p>
◆摽梅之年:出嫁年齡
摽梅指梅子成熟后落下來。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齡。語出《詩經(jīng)·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shí)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所以后代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半老徐娘:女子30歲
指已到中年尚有風(fēng)韻的婦女。語出《南史·后妃傳》:“徐娘雖老,猶尚多情?!?/p>
◆不惑: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彼院蟠Q40歲為“不惑之年”。
◆知命:是50歲
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耳順/花甲:指60歲
除《論語·為政》中所說的“六十而耳順”外,人們也用花甲之年表示60歲。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jì)年,從甲起,60年成一周期,因此稱60歲為花甲。
◆古稀/從心之年:70歲
除《論語·為政》中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外,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80~90歲
80~90歲稱耄和耋,也用作對老年人的泛稱。尤以90歲稱謂多。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p>
◆百歲后的長壽老人
期頤:古時稱百歲為 “期頤之年”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彼浴鞍贇q”稱作“期頤”。
鮐背:百歲后,老人身上會生如鮐魚背似的斑。語出《爾雅·釋詁》:“鮐背,壽也?!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