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來講,“尷尬”指的是,一個事物與另一件有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或周圍的環(huán)境比較后所產(chǎn)生的不適應(yīng)、不協(xié)調(diào),而無法融入其中的感覺。就心理學定義而言,尷尬情緒是,個體因處于公眾注意焦點,遇到失言或棘手情境時,而產(chǎn)生的一種別扭、緊張、懊惱、難為情、不知所措的情緒體驗?;ヂ?lián)網(wǎng)時代,“尬”文化成為了一門“顯學”,成為了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xiàn)象。一方面是社交網(wǎng)絡(luò)的助力,社交媒體透明了人們的生活,人們也更為在意別人眼中的自身形象;另一方面,90后群體是更為追求自我、追求個性、追求本真的一代,“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頻頻出現(xiàn)在他們的表情包中。
那么,深挖“尬”文化,背后有著怎樣的心理?為什么年輕人這么喜歡用“尬”評價自己和他人?為什么“尬X”就成了一個萬能詞匯,所有隱秘的情緒都可以在這個詞匯中表達?尬文化逆襲的背后其實是“放飛自我”,我們對于自我感受越來越重視了。年輕人認為尬文化的精髓就是“我開心就好”?,F(xiàn)在的年輕人,更加解放天性,不再只是崇拜精英人群,而是追求一種自己生活的真實個性。即便選擇“漫無目的的頹廢”,那也是一種自我最舒適的狀態(tà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