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素
摘要:十八年前,我校第一個外教是美中友好志愿者,叫Jake Hooker,中文名胡克。合同結束兩年后來萬州拜訪我,在我家住了兩周,鑰匙給他,自由進出。2005年夏天,我家三口去北京旅游,他邀請我們住在他家(租的很簡陋的房子)。他單身,只有一張床,他睡地板,我們睡床,兒子睡沙發(fā)。第二天,我們拒絕睡床,但他堅持打地鋪,直至我們離開北京。
關鍵詞:語言;交流
中圖分類號:C9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17)12-0190-02
Abstract: eighteen years ago, our first foreign teacher was a chinese-american friendly volunteer named Jake Hooker. Two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contract, wanzhou visited me and stayed in my house for two weeks. In the summer of 2005, my family traveled to Beijing and he invited us to live in his home. He was single and had only one bed. He slept on the floor. The next day, we refused to sleep in the bed, but he insisted on a bunk until we left Beijing.
Key word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胡克初到萬州,陌生的海洋困住他,環(huán)境跟美國對比得讓他受不了,第一學期,他幾乎天天跟我鬧,吵著要回國。我耐心勸慰他,不能中斷合約,志愿者兩年可能成為他一生的財富。在跟我不休的吵鬧中,他發(fā)現(xiàn),我是不發(fā)脾氣的,并真心在為他想辦法,我身上有種超越文化隔膜的親人的元素。他是第一個稱我“上帝派來的中國媽媽”的外教。
我為他寫下這句話“Try to accept Chinese,they are so hospitable.”(努力接納中國人,他們那么熱情好客)胡克把這句話寫在一張紙上,并貼在臥室墻上,隨時提醒自己,不能半途而廢。沒有料到,這個學藝術史的小伙子正悄悄用眼睛觀察中國人,用心感受我的關懷,而我說的“兩年可能成為他一生的財富”,悄然播種在靈魂深處。他終于告訴我,有了研究中國文化的強烈興趣,決定要干點什么。報道中國,成為記者的夢想很快確立。
要研究中國文化報道中國,必須懂中文。我親自教他中文,每周三次,每次三小時。嗓子啞了,吃“金嗓子”,可吃多了又傷胃?,F(xiàn)在沙啞的嗓音就是那時留下的。是他執(zhí)著的追求鼓舞我教下去,是我執(zhí)著的熱情鼓舞他學下去。我還幫他找到專業(yè)的中文老師(崔莉),教他漢語語法。大家都沒有料到,他學得如此快如此好,兩年合同期滿前,已能流暢地交流。
語言是通往文化的橋梁。懂中文,他才切實感覺到成為自由人,為他打開中國文化的大門。他半天半天地走街串巷,悄無聲息地聆聽古老文化的呼吸。在和平廣場周圍,他找到茶館,可這茶館已變味,不再是成都的茶館(他在成都住過兩個月),因為只有麻將的俗文化,少了一杯茶一張?zhí)梢蔚男蓍e詩意。不過,他是那樣喜愛泛出歷史光澤的青磚墻老巷子,沉浸于廣遠的思索不知歸途。他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戲謔為“上有天堂,下有和平廣場”(他居然懂得押韻)。他常到和平廣場一帶觀察思索中國人的生活,細聽茶館麻將聲,品味沿襲千年的娛樂文化。他是那么喜歡跟中國人聊天,嘴邊掛著無數(shù)“為什么”。他有種能耐,無論跟什么人第一次談天,對方都沒有陌生感,都樂意回答他的“為什么”。在學校元旦文娛匯演時,胡克朗誦了李白的《長干行》,口齒清晰,已是地道的普通話,而且聲情并茂,贏得掌聲。
為了滿足他的求知欲,鼓舞他當記者,每每有機會就邀請他,跟我到農村老家體驗生活,欣賞農村田園的美麗風光,了解農民的生活和精神。在寧靜鄉(xiāng)村,他體驗到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跟美國的進取文化相比,這種閑適知足洋溢著詩意呢!他跟農民坐在一塊聊天,背靠在門框上,姿態(tài)親切隨和。那悠閑自在的樣子,還如在目前。他吃苦耐勞,什么都樂意干。還記得,他到老家?guī)椭覀?,抱著(我們都用背)盛有豬腿的背簍艱難邁步的樣子,他是真的融入我們一家。
我介紹一幫中國朋友給他,邀請他參加同事的婚喪嫁娶,體驗中國風俗文化。對于生孩子要吃紅蛋,對于喪禮上的鎖吶調,他充滿無限好奇,追問“為什么”時,沉思的表情令人難忘。他說,每個中國人都是鮮活的文化標本,讓他興味無窮。他開始寫些東西,并投寄到《華盛頓郵報》等。
有了中文,他再也沒提及回國的事,正興致勃勃研讀中國這本大書。我瞧著他忙碌,真誠地希望眼前的小伙子將來事業(yè)有成,夢想成真。當中文成為我倆交流的語言,我們都感覺更親近,而母子感情日益成熟。他要求,我倆對話都用漢語,不僅要學中文,更覺得十分親切。他是什么都跟我交流的,坦誠如天真的孩子。失戀后,他向我傾吐痛苦,號啕大哭。等到冷靜后,他說,我是唯一知道他失戀的第三者。
不知怎么,關心胡克成為一種需要。幾小時不見,胡克有事嗎?打個電話問問。天冷了,需要提醒添加衣物了,被子足以保暖嗎?下雨了,提醒帶上雨傘;生病了,該帶去醫(yī)院治療;家里沒桶裝水,該換了;電燈壞了,該請電工了;下課了,課堂反應怎樣,需要幫助嗎? 萬州的美食,今天該品嘗哪一種了?中國之大,該建議旅游哪地兒了?類似的問題每天縈繞腦際,也成了一種習慣。比較自己的兒子,我對他還用心呢!他呢?來者不拒,似乎領受我的關懷心安理得,完全把自己當成兒子。直至最后半年,他才發(fā)現(xiàn),我付出的太多,說“愧對我”呢!我說,培養(yǎng)這么優(yōu)秀的兒子,高興還來不及呢!
胡克回國不到兩個月就帶領美國醫(yī)療隊來青??疾?,當起了中文翻譯。由于他的努力,結束青海的工作后,終于成為《紐約時報》住中國北京記者,有關中國的一篇報道獲得2008年美國新聞界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
后來,我又兩次被邀請去了他在北京的家。他陪我逛他喜歡的四合院,胡同;邀請我喝萬州喝不到的西方女士酒;睡前幫我整理好沙發(fā)床,一杯熱水:無微不至的關懷真讓人感動。我覺得,他總是刻意讓我喜悅,種種細微的關懷既顯得樸實,又用心極深。他總是對我說,欠我太多,都不知怎么償還。
現(xiàn)在,他已回國,過著富有個性的日子,一邊在大學教“創(chuàng)意寫作”,一邊寫作、出書。18年來,我們郵件往來不斷,節(jié)日都互贈溫馨的小禮物。我相信,未來仍一如既往……
參考文獻:
[1]張宏宇.朋友無圈[J].前線.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