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馬蓮+張然燕+馮春
信仰是人的精神活動最為集中的反映,是指人從內心信奉和尊崇某種思想、理論,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評判事物的標準。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充裕的物質生活和匱乏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特別是進入到社會轉型期的今天,人的信仰出現(xiàn)了模糊、多元、迥異的特點。而作為未來中國社會的脊梁---當代大學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和所處的外部壞境使然,需要我們更加關注這一群體的信仰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狀況調查
(一)問卷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調查問卷與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隨機選取了張家口學院300名學生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湖南城市學院、河北北方學院、長春理工學院13名學生為訪談對象,涉及大一至大四、來自文、理、工、醫(yī)、師范不同學科專業(yè)的學生。調查問卷題目設計了20個,涉及信仰有無、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崇拜偶像等方面問題。
此次共發(fā)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0份,有效率達到93.3%。其中女生占190,男生占90人(我校特殊性,女生多);文科生占176,理科生占104人;來自城鎮(zhèn)戶籍占113人,來自農村戶籍占167人。問卷采用隨機發(fā)放形式,且具有高回收率。此次個別訪談13人(以下統(tǒng)計包含此數據),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調查結果
在關于“有無信仰”一題中,回答“無”和“無明確信仰”的學生人數達到65.5%,而有信仰的人只占34.5%;關于“你的信仰傾向于”一題,回答“英雄人物”的占10%,回答“精神追求”占11.4%,回答“宗教”的占2%,回答“馬克思主義”的占30%,回答“發(fā)達的物質生活”占46.6%。在回答“你認為信仰對人有無作用”時,回答“沒有”的占36.45%,回答“可有可無”的占23.55%,“有,并且很大”的占40%。關于“你認為大學生的愛國精神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選“積極關心國家大事”的占33%,“熱愛黨“占37%,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占15%,好好學習占15%。在開放性題目“列舉幾個你所崇拜的人物”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類是商業(yè)精英、企業(yè)家如馬云、俞敏洪之類的占46%;二類是明星如鄧超、宋仲基、劉國梁等;三類是科學家、思想家、工匠。如屠呦呦、孔子、胡雙錢。在開放性題目“列舉幾個你所喜歡的踏實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付出的公眾熟知的小人物”一題中,80%以上的同學未列舉出來,或列舉了自己的家人。在“你認為人生成功的標志是什么”一項中,選擇“活出自我、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占32%,選擇“坐擁財富,享受人生”占46%,選擇“簡單自然、健康長壽”的占22%。關于“你平時獲取信息的來源主要有”一題中,回答“網絡”的占55%,回答“課堂教學”占27%,回答“課外書籍閱讀”的占18%。
(三)調查結果分析
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達到65.5%,過半數的大學生無信仰或無明確的信仰。說明當下大學生的信仰缺失在較大范圍內存在。對于信仰對象方面,將近五成的學生向往發(fā)達的物質生活,而只有30%的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這說明學生的信仰傾向于“金錢至上”的較多,而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人群較少。對于信仰的作用也是認識不足,認為沒有作用的占比達到60%,說明作為大學生缺乏應有的信仰或科學正確的信仰尚未樹立。對于當代大學生所列舉的崇拜人物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一些占有社會財富較多的商界精英和明星身上,說明當下社會中追逐財富、追逐名利的思想對大學生影響較重。而對于兢兢業(yè)業(yè)、踏踏實實工作的一些小人物、身居陋室、潛心研究的科學家、工匠等關注較少或基本上不去關注。人生的追求也僅僅圍繞在那些“財富、權力、顏值”等。以上數據表明: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信仰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據此次調查的結果,發(fā)現(xiàn)高校內信仰缺失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著,我們認為高校大學生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一)智能科技普及程度高,網絡信息來源廣泛
隨著智能科技的普及和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較之以往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已然成為標配,類似于手提電腦這樣的高配也比比皆是。先進的電子設備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們的學習、生活,可以選課,收消息、查詢成績、聊天、查資料、看電影、購物等等??梢宰龅?4小時全天候神游網絡,知曉古今中外。然而發(fā)達的網絡、先進的智能手機、電腦等設備似乎占據了他們的時間,甚至于侵占了他們的大腦空間,占領了他們的心靈空間,使之不能沉淀下來安靜的思考。很多信息都以直觀的圖像的形式呈現(xiàn),未經篩選思考直接獲得了想要的結果,因而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能力。他們過多關注于網站購物打折、明星生娃離婚、星座運勢、兼職打工、明星真人秀、電影電視劇,甚者課堂上都在追劇。作為年輕人關注這些本無過錯,但是當過多泛娛樂化的信息進入頭腦中以后,阻擋了應有的思辨能力,阻礙了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更不能形成良好的信仰。
(二)媒體的導向作用,泛娛樂化信息充斥學生周圍
大量的事實經過媒體的推波助瀾,讓學生認為顏值、出名、升官發(fā)財才是被社會認可,而對于身居陋室、潛心研究嗤之以鼻。在此種觀念的作用下,如何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崇高的信仰。一個科學家終其一生取得的巨大科學進步,國家層面的獎勵不過幾百萬,抵不過一個明星拍一部電視劇或在網絡上直播吃餅干的酬勞,而這樣的例子在大量上演。每天面對大量這樣的信息,滿眼的高富帥、白富美,還能有什么崇尚科學、潛心研究、甘于貢獻、默默堅守、實現(xiàn)自我價值之類的信仰。而這樣的現(xiàn)象已經相當普遍,并非個別學校的個案。
(三)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對大學生的科學信仰的培育作用弱化
學生接受的學校教育整體缺失信仰教育,至大學階段,學生的信仰教育全部依托高校完成。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但是由于因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諸多原因對學生產生的吸引力不強。對于世界充滿好奇的大學生來說系統(tǒng)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顯得有些枯燥、陳舊、遙不可及。面對社會中涌現(xiàn)過多的對所謂成功人物的標榜、享樂之風、 “干得好不如長得好”等現(xiàn)象,顯得蒼白無力。
三、當代大學生信仰培育的對策
信仰的缺失、價值觀的扭曲在當代大學生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著,不容忽視。價值觀直接影響人的言行,此種現(xiàn)象若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對于國家來說是一種極為危險的信號,可能會帶來精神災難。培育大學生科學的、主流的信仰,是高等院校推之不卸的責任。本文也正是在此范疇內進行研究。
(一)學生學會自我調控,放下手機,閱讀經典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現(xiàn)在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徑比較單一,過多地依賴手機、電腦。大學生閱讀讀物及瀏覽手機信息,應學會克制并篩選。多閱讀紅色經典書籍,少閱讀心靈雞湯類、快餐式書籍;瀏覽信息時常關注國際國內時事政治新聞,了解中共黨史,了解國家的戰(zhàn)略決策、國際交往規(guī)則等。
(二)媒體擔當起社會責任,信息發(fā)布應弘揚主流價值觀
媒體承擔著信息發(fā)布、傳播的重任,是社會大眾廣泛獲得知識、信息等的主要途徑。因此,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的角度,提取的主題、隱含的思想對學生、對大眾將有隱性的引導作用。所以,不應報道大量的諸如奇聞軼事、平民一夜變明星、血型星座運勢決定人生等一些新、奇、丑、怪的新聞。學生的辨別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對媒體所宣揚的價值觀,做錯誤的理解和判斷,進而影響其科學信仰的形成。所以媒體應承擔起社會責任,思考如何宣揚馬克思主義,思考如何宣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大量報道些寫實性的身居陋室、苦中作樂、堅守精神家園的普通人,以此給予學生正面積極地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踏實、堅持的力量,信仰和崇拜科學、信仰馬克思主義。
(三)發(fā)揮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優(yōu)勢,增強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中小學階段信仰教育的缺失,造成高校信仰教育任務艱巨。而高校的信仰教育又主要通過思政課教學完成,因此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直接關乎大學生信仰的培育和形成。
第一,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死扣書本知識。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當今社會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同學生的省情、市情、校情結合起來,有針對性解決學生思想領域困惑;緊貼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從追求個人自我實現(xiàn)向國家、民族、社會發(fā)展方向轉變。
第二,積極開展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尤其是校外的實踐教學。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感受祖國今昔巨大變化,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成就,讓事實說話。激發(fā)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這對于正處于三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來說更有實際意義。
第三,任課教師通過網絡、手機等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和變化規(guī)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基礎上調整教育策略及有效的教學設計,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入手,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信仰。
(四)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教育活動,形成信仰教育的立體網
校園文化活動是開展信仰教育的良好途徑,對學生政治方向的引導和價值導向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西方的思想觀念體系侵蝕著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無孔不入地宣揚,極有可能將部分學生的視線轉移。所以應提前占領高校這一陣地。比如開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誦讀、掛馬克思經典語句條幅,貼海報照片、擺放石刻、雕塑等。
(本文系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資助課題結項論文,課題編號ZX201605.作者為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作者單位:河北張家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