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嫻
【摘 要】
長期以來,中學的議論文寫作教學止于形式,缺乏批判性思維,學生議論文流于平面化的思考。本文進行有益嘗試,讓學生寫作的思維向縱深處發(fā)展,努力擺脫淺表化寫作局面。
【關(guān)鍵詞】
作文教學 議論文 思維 淺表化
一、思考教學現(xiàn)狀
縱觀近幾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題,發(fā)現(xiàn)一個大致的趨向:命題傾向于引導學生就社會、文化、人生的某個現(xiàn)象或問題發(fā)表具體的認識和看法。這對學生的思辨性要求較高,并且要求學生在思辨性的過程中敢于質(zhì)疑、批判。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議論文寫作教學都是止于形式:教學生析章法結(jié)構(gòu),明炫示技巧,卻嚴重缺乏寶貴的批判性思維,寫作課堂里沒有追問,囿于“注”“疏”“引”,不能質(zhì)疑、否定。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yīng)該正視當前議論文教學的不足,改變一味注重語言技巧訓練的課堂作文教學模式,努力走一條引導學生表達價值判斷、嚴謹思維的作文教學之路。
二、嘗試問題求解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同學會慣用這樣一個寫作模式:提出中心觀點,然后花大力氣證明觀點的正確性,堆砌素材例子,然后自我感覺這樣的作文應(yīng)該還不錯。但是這樣的作文經(jīng)不起我們更深入的思考。
福建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余岱宗教授認為:“議論文不是論點文,也不是論據(jù)文,而是論證文……論證就是主動尋求漏洞與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為彈跳點,躍入下一個層次。”所以,要在常規(guī)寫作模式的基礎(chǔ)上進行突破,尋求推翻它、駁倒它的例子,并排除這些反例,從而使認識更加精確、科學,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歸納。
1.強化“讀者意識”尋找漏洞
所謂的“讀者意識”簡單說就是要明白文章是寫給誰看的,也就是“為誰寫”。寫作思考時要有讀者意識,才能有說服力。
比如,一次期末材料作文立意為要學會欣賞他人,很多同學提出懂得欣賞他人是心胸豁達的體現(xiàn),學會欣賞他人就是學會在人際交往中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可以成為人們獲得知音的法寶……諸如此類的分論點構(gòu)成一篇作文,但是這樣的作文恰恰沒能解決讀者心中的困惑:欣賞他人,本是受到贊揚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當今社會中,還能有多少人將欣賞他人掛在心上?那么可能的原因會有哪些?經(jīng)過學生共同分析,得出可能的原因有競爭意識強、眼光挑剔、心胸狹窄、自尊心強、不理性……接著可以做出闡釋。
如今,人們的競爭意識空前地強烈,在任何方面都要和別人比一比,贏了便洋洋得意,輸了就心懷怨恨。若有比自己強的人,不但不會欣賞,反而心生嫉恨。更有甚者,使出渾身解數(shù)刁難、排擠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以此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受撼動。
到此,是不是思維就此停滯了呢?也許有的人會不服氣,認為不去欣賞他人也是為了自保,不想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失去競爭力。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持這種想法到底對不對呢?分析之后,加深對“欣賞”一詞的理解。
欣賞不是一種交換,而是一種與功利全然無關(guān)的情感享受,不可為求名而施與。
可以說如此思考體現(xiàn)了邏輯的推演和思維的深化。比起只會大談意義的作文來說,明顯就有了思考的深度。
2.推向極致假設(shè)分析找漏洞
假設(shè)分析就是通過設(shè)想與已有事實相反的情況,推向極致,推導出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從而在反面比較中證明觀點的合理性。當然也要警惕僅僅停留在“如果怎樣,就一定能如何如何”或“假如不能怎樣,也就不能如何如何”的標簽式分析的層面。這樣的思考其實也是惰性思維使然。那么,到底如何運用推向極致假設(shè)法才能分析得更好些呢?試以下面的例子加以演示。
有關(guān)“馬伯庸談焚書取暖”的材料作文,某一學生的中心觀點是“抵制甚至摧毀快餐文化,還我們一個潔凈的文化市場”。這樣的觀點一形成,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漏洞——即摧毀快餐文化會帶來誤殺。因為其中也有有益部分,滿足部分人的文化需求的部分等,那么做出新的闡釋。
我們對快餐文化要有所甄別,不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如此,文化市場才能得以健康發(fā)展。
到此部分是較容易的,可以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拿來主義》里說的“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那樣,對快餐文化加以甄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停滯不前,還可以思考下去:什么是垃圾文化?評判的標準是什么?為什么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對同一作品的認識不一樣呢?有了質(zhì)疑,我們繼續(xù)重新闡釋。
要清除泛濫成災(zāi)的垃圾文化市場,需要在什么是垃圾文化這一點上要達成共識。有了這個標準,才能凈化我們的文化市場,避免文化的墮落。
接下來,還可以質(zhì)疑,就可以用推向極致的假設(shè)分析思考:假定我們?nèi)鐣纬梢粋€文化共識,全社會一致公認某些東西是垃圾文化,某些東西是有價值的,然后我們這個文化市場就沒有問題嗎?舉個例子。二戰(zhàn)時期的希特勒,他愛書如命,但為何又“焚書坑儒”? 因為在他的認識里邊,非德意志精神的文化就是垃圾。他煽動力極強,焚燒非德意志精神的書,在當時達成共識,這其實是一種災(zāi)難。如果我們形成這種所謂的文化共識,那是很可怕的。它有可能是集體的荒謬,有時候是某些人把其他人給洗腦了,這種焚書無非是借用暴政的力量來禁錮一些思想、推崇另一些思想。那么,我們就可以做出更新的闡釋。
所以,僅僅依靠文化共識一燒了之的做法是很危險的,因為這其中,隱藏著某種文化的專制主義思想。焚書可能是從一個美好的愿望出發(fā),最終走向了歧途。
把觀點推向極點,思考可能的結(jié)果,從而加以完善認識,就使作文思考深度更進一步了。
三、反思與探索并行
思維可以無止境,文章終究須作結(jié)。至于作文該思考到哪里,我認為在圍繞中心和論題的情況下,把最有現(xiàn)實價值的部分呈現(xiàn)出來,就能使作文從平庸中脫穎而出。
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創(chuàng)始人施萊克爾博士認為:“好的教育體系一定會非常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眲尤舜荷豁毝?,只需“濃綠萬枝紅一點”。只有當作文教學教會學生學會質(zhì)疑,真正關(guān)注學生思維動態(tài)生成,成為學生表達自我認識的內(nèi)在需要時,才能讓作文教學有效,讓學生受益,實現(xiàn)學生“要我寫”為“我要寫”的過程轉(zhuǎn)變。
【參考文獻】
借助系列思維工具 豐富事例評析方法【J】.語文月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