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榕軍
【摘 要】文言文教學要真正適應新課改要求,教師首先要從教學方法上著手。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改進,但是在文言文教學方面,還是和傳統(tǒng)的教學緊密相連,“古”色一片。在本文中,我試圖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給在已經(jīng)沉淀了幾十年的老式語文教學給它添加點活水,實現(xiàn)文言文再次的騰飛,作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文言文;愛的教學;迷上文言文
“學古文難,難于上青天?!边@是學生的感嘆。
“教古文難,一講再講,學生還是一頭霧水?!边@是教師的無奈。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文言文在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學法方面,學生也唯有死記硬背。如此的教學現(xiàn)狀,怎不堪憂?好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我們提供了一把開啟文言文教學之門的鑰匙。我們可以憑借這把鑰匙,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抓住文言文教學的僵繩,讓教師和學生都脫離文言文的“苦?!薄N覈L期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在新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抓住朗讀
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主要手段,是一項主要的語感實踐活動。人們常說:“讀書,讀書,書是靠讀出來的”。我不知道這一句話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是否有理,但至少對于我們語文學科來說是非常有理的。古人不是也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構(gòu)建以讀為軸心,以讀代訓,以讀代練的閱讀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機會,創(chuàng)設情境,以多種方式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大聲地讀,在讀中體味文章的精義妙理,體味作者的神思妙筆,達到古人所說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從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強自己的語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愛美的情趣。其實,學習古文跟學習現(xiàn)代文的基本方法都是相同的,最初的一步,即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背誦古文也是如此,必須首先用激情去感動學生的大腦,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滿腔熱情地去背誦這篇課文。
二、舉一反三,抓住學法
古文教學中,對于字詞的解釋,課文的理解,采用的常見方法是串講加翻譯。老師呆板地講授,學生被動地聽和記,老師講得口干,學生也記得手酸,但實際效果并不好。這種教學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師的角色意識太強,沒有讓教學的主體——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入主動思考、學習的境地。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讓每一個不同起點,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踴躍思考。我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分組進行擂臺問答,給予一定的預習時間,然后組與組之間互相提出字詞、語法等問題,然后對方予以回答,答出則得分,反之則扣,最后教師再拾遺補缺作評價,補充總結(jié)。如此你來我問,問的同學竭盡全力“發(fā)難”,特別是基礎差的同學也不甘人后,積極提問題,而基礎好的同學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如“其”具體指代的含義,“而”的不同作用,“之”的不同用法?;卮鸬呐隆皝G面子”,抓緊時間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這樣,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難問題也在熱烈的氣氛中解決了,而且還促進了每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基礎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獲。同學們課前查字典、看注釋,回顧以前的知識,課中動腦筋提問對答,課后仍回味無窮,更積極地準備下一課。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到了知識,身心俱得到了陶冶。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中考古文翻譯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不僅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達能力,而傳統(tǒng)地要求學生機械背誦課文翻譯、注釋,既讓學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古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講究“信,達,雅”,但對于初中生,只要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地直譯出來,并且語句通順明白即可,并不作優(yōu)美而富文采地意譯的過高要求。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訓練學生的能力;①留。即留保人名、地名、官名或?qū)S忻~等,如:原句: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②補,即在譯句中補充出省略的詞語句子成份等,如:原句:具答之,便要還家,沒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譯句:(漁人)一一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漁人請到家里,擺酒殺雞做飯,熱情招待(漁人)。③刪,即刪除不需譯出的虛詞等,如:“臨溪而漁”(《醉翁亭記》)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夫大國,難測也(同上),加點字無實意,不必譯出。④調(diào),即調(diào)整詞序或語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如: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譯時應調(diào)整為“以何戰(zhàn)?”⑤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xiàn)代漢語替換古代漢語,使譯文流暢明白,如:原句:齊師伐我。譯句: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在日常教學中,將這些方法技巧融于練習,加強訓練,學生自然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譯的技巧,古文功底也會隨之加深。
三、歸納總結(jié),抓住要點
一堂有品位的好課,不只是學生學習的結(jié)束,而是把結(jié)束作為一種新的開始,即把結(jié)課作為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堂內(nèi)外的橋梁,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能力在課外得到延伸、擴張、充實,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如我在完成了課文《狼》的精講之后問道:“同學們,《狼》這一課的基本內(nèi)容講完了。我想提出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回答。你們小時候,大概都聽過《狼外婆的故事》,還學過《東郭先生和狼》吧?今天我們又學了《狼》這篇課文,這三個故事中的‘狼在習性上有什么共同特點?”在學生們總結(jié)出“狡猾,會裝,兇狠,忘恩負義”之后,我繼續(xù)問:“同學們總結(jié)得很準確。狼的確很狡猾,因此對狼這種動物的形容都是一些貶義詞,誰能說出一些成語來?”學生列舉出了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狽逃竄等成語。我接著說:“有一則謎語說:像狗不是狗,野地四處走,愛吃小動物,是個害人獸。指的是什么?對,是指狼。從這則謎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狼的長相與狗相似,但由于性情不同,人們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也全然不同。請同學們在課下寫一篇關于狗的故事?!边@種舉一反三的結(jié)課,增強了知識的連貫性,認知的深刻性。如《陳涉世家》中,關于陳涉起義原因及發(fā)動過程的理解和分析,是初中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此,我教學生使用了“綜合分析”的方法得出:作者通過對起義原因及準備過程的記述,揭示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大澤鄉(xiāng)起義的實質(zhì)是一場反對暴力統(tǒng)治的偉大革命運動,刻畫出陳涉這個農(nóng)民革命運動領導者和組織者的最初形象,表現(xiàn)出他卓越的組織才干。作者選材詳略相間,重點寫陳涉謀劃起義,而其余如大澤鄉(xiāng)遇雨、問卜等都寫得簡略,這樣突出地表現(xiàn)出陳涉的非凡才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