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人生密密縫》總讓人想起那部河瀨直美的《澄沙之味》,三個世俗眼光中的畸零人,組成了一個精神意義上的家庭,在獵奇、偏見和歧視的目光中尋求愛和尊嚴
其實,《人生密密縫》應該叫《人生密密織》更合適一些。倫子一針一線編織著象征男性性別身份的織品,終于完成了108個,一把火燒掉,向自己的過去告別,向與生俱來、但被錯誤配置的男性性別告別。那海灘上的火光,不雄壯,不悲戚,平靜又淡然,猶如她只是一天一天慢慢度過,終于等來了這一天,對自己做了個具備儀式感的交代。迎接新身份的這一天,她有家人陪伴,丈夫和孩子,雖然前者沒有被法律認可,后者沒有血緣關系,但三個人都知道,這份感情對于彼此意味著什么。彼此攙扶,互相救贖。誰能說,這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
《人生密密縫》總讓人想起那部河瀨直美的《澄沙之味》,三個世俗眼光中的畸零人,組成了一個精神意義上的家庭,在獵奇、偏見和歧視的目光中尋求愛和尊嚴。只不過相較于《澄沙之味》中主角的傳染疾病和牢獄經(jīng)歷,《人生密密縫》所涉的跨性別題材總讓“畸零”更顯鋒利。這個故事,平靜地講述了一個跨性別人士倫子和她的男友,以及偶然進入他們生活中的男友的外甥女一起努力生活的過程。
這個故事的有趣之處在于某種“巧合”——倫子的媽媽半開玩笑地說,是因為男人的父親早逝,母親又已癡呆,所以,才會沒有世俗羈絆,接納了跨越性別的另一半。這口不擇言的話卻說出了殘酷的實情。而另一層巧合的是,男人的姐姐是個不負責的媽媽,自己和女友才有了照顧外甥女的機會。這個意外降臨的機會,讓所有人得以進入一次絕妙的角色扮演——無法生育的女人成為了精神性的母親,無法有自己孩子的男人成為了精神性的父親,而缺失父母之愛的女孩終于有了一個完整的家庭。每個角色都是暫時性的,卻激發(fā)又滿足了每個人恒久的心理需要。
這個故事拷問了很多,比如有關父母責任,有關于家庭形態(tài),有關愛和性別,有關于桎梏、偏見、阻隔和超越??梢栽谏眢w層面成為母親的人,卻放棄了做母親的義務,無法生育的人卻竭盡全力成為稱職的母親。為人父母,到底是一種生物身份,還是一種精神身份?她們二人相比,誰更該被承認為母親?作為孩子來說,長期處于一個毫無關懷的“正?!奔彝ブ?,或者處于一個看起來“異?!钡牡錆M溫暖的家庭中,到底哪一個才是更好的選擇?家庭服務機構(gòu)的人,看見這個跨性別人士的家庭中安靜又平和,充滿家庭氣息,也無話可說,他們本以為這里應該混亂,但卻被溫馨震驚得瞠目結(jié)舌。所以,從官方機構(gòu)到普通人,誰都無法回答這個抉擇。女孩哭著在兩個女人之間游移的時刻,這個困境被凸顯得難以直視。哪一個才是媽媽?哪一個又都不是媽媽。
倫子和男友一直過著小確幸的生活,整潔的房子,滿足甚至感恩于現(xiàn)狀,他們沒覺得自己的生活選擇是一種對于世俗的勇敢挑戰(zhàn),更沒有覺得受盡白眼,只有他們知道,他們只想泯然眾人,成為這個俗常世界最普通的一部分,安靜地尋找自己的幸福,過完這一生。
愛到底能否跨越性別、肉身,這個問題很難探討,電影很巧妙地甩開了這類題材中常見的平權(quán)傾向,也沒有任何為某一個群體吶喊的情結(jié),而是變成了一股私人敘事的涓涓細流。描述一個可愛的便當,一次圍爐的晚飯,幾個人沙發(fā)上的嬉笑打鬧以及一針一線的編織。女人用毛線編織著男性生殖器形狀的織品,但是那些東西五彩斑斕,完全不牽涉情欲,那不過是一種平復心緒的方式,一種與自己對話的中介物,以此和自己的過去對話,和自己與生俱來但終將反叛的性別對話。
《人生密密縫》中還有一條對照的線索,那個不被家庭承認性向的男孩。倫子被接納,她也就過上了常人的生活,而那個小男孩不得不以死相搏,這更像是這個平緩、溫柔的故事底下的暗礁。這個故事沒有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團圓結(jié)局,女孩還是回到了不負責的母親身邊,但她已經(jīng)體驗過愛與陪伴,也明白這世上更多的事通常都是希望混雜著無奈,這是這世界的真相。這短暫的時光對于三人而言都是特殊的經(jīng)歷,讓他們各自成長,理解彼此,同時也更深切地理解了這個身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