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中“和”的精神一直被世人所傳承與追求。本文從“和”字的含義入手,探討其原始意義,進而從儒家與道家哲學觀點中分析“和”的哲學意義,從而探討“和文化”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和諧;文化;哲學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以和為貴”。通俗來講,就是“人與人相處,以和氣為上”。中國文化中的“和”蘊含著樸素的、豐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中國的文化傳統,融入了民族哲學思想的血脈之中,在生活中遠比“敬天法祖”更深入人心,像“和氣生財”“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等,這些含有“和”字的詞匯,其字面含義極容易讓使用者心領神會,但實際上“和”文化的真諦卻并非人人皆曉。
一、“和”的含義
“和”字,《說文解字》釋為“相應也”;《康熙字典》引《廣韻》釋為“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引《謚法》釋為“不剛不柔曰和”。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和”字意味著“順”“諧”“中正”,針對對象起碼是兩個事物或兩個以上,意在描述它們之間“融洽、合適、無矛盾”的關系。
本初的“和”字,其意指聲音之和諧以及調和味道,其后延伸至醫(yī)藥、人際關系、思想認識、統治和世間萬象,最后由實質發(fā)展至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可謂無處不在,漸漸成為中華民族認識世界的根本以及思維方式,與“太極”同等價值,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甚至“包容”的精神都遵循著“和”。
二、“和”在傳統文化中的哲學內涵
在我國本土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講到了“和”的意義,且都較有代表性。“和”在二家的認識中各有千秋,卻殊途同歸。
1.儒家。
儒家對“和”與“中”都很看重,其中包括“人和”。比如,《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孟子·公孫丑下》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政治上的“和”主張,可看作源自儒家經典《周禮》:“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比寮页珜г谔岣邆€人修養(yǎng)方面,追求“平和”的素養(yǎng);為人處事,則要“和而不同”。《論語·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边@里講到“和”與“同”的相互關系。對于“和”與“同”,馮友蘭先生說得很有道理:“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荒苋荨?;‘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盵1]他用菜肴的味道調和,樂曲的抑揚頓挫比喻說明,味道的不同是“異”,菜肴的美味是“和”;音調的高低頓挫是“異”,樂曲的悠揚、婉轉是“和”。而要求菜肴只有一種味道,樂曲只有一個音調則是“同”??梢?,在儒家思想中,“和”是包含著異己聲音的,“同”是消除個性的。所以,儒家所謂的“和”,無論從個人出發(fā),還是從政治的“政通人和”出發(fā),最終都歸結到“天人合一”,也就是“通天人,合內外”。而唯有不偏不倚的“中庸”精神,方能使我們做到如此。
落到實際修行中,儒家所謂的仁、義、禮、智、信、忠、孝、信等道德要求,也無不隱含著“和”的精神,它以此為價值標尺加以衡量,約束人與人相處和諧;同時提出的“大同世界”、“誠信”精神等更是“和”的體現,無“和”即無法實現“大同”與“信”。
2.道家。
道家的思想觀念中,老子以“無為而為”的自然而為的觀點為主,反對人為造作,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人自身講究“見素抱樸”,向水、谷學習,追求內心的寧靜,所謂“上善若水”“虛懷若谷”,而政治則講究“無為而治”,所謂“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而這一切都源自于“道”的本質,即“道”本身就蘊含著“和”的意味,唯有“天人合一”的“和”,才能做到“無為”,即天地之生養(yǎng)萬物而不居功,包容天下一切而無言,同時也要體會“道”之“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和”精神。
同時,“和”還有“無為自化”的意味,唯有“無為自化”,方能一切自然,達到和諧、寧靜的境地。比如,老子指出:“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眼中“黃金時代”的統治者應該是對人們不輕易發(fā)號施令的,讓人們順應規(guī)律去做事而不干預。老子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又說“不與以靜,天下將自正”,當政者與民眾間因遵循“道”而愈發(fā)和諧,達到了“理想國”的治國境界。“無為”是不刻意去做,不矯揉造作地人為地去做事,“是最大限度的有為”,這樣,反而能“無為則無不治”。這即是“和”的一種精神,遵循自然之法去調和矛盾,使生活與政治均達到和諧的境界。
另外,老子觀點中既相反又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說法也是“和”之精神的體現,此精神源自《周易》的哲學思想,正如錢幣的正反兩面,唯有正反合而為一,才能構成完成的錢幣。宇宙、人事均如此。
《莊子》中提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蓚鞫豢墒?,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盵2]這其實是認為“道”為宇宙天地之核心與根本,也就是能夠生“二”生“三”的“一”,是可轉化為“有”的“無”,因此既有不同,也有和合,自然、人類、社會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為互補,既是個體,又“和”而為一整體。
三、“和文化”的繼承與時代意義
中國哲學中的“和”精神融入到文化中構成“和文化”,時至今日,我們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就是從古人哲思中汲取營養(yǎng),賦予時代新的音符?!昂臀幕钡拿黠@特征是當文化發(fā)生沖突,當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發(fā)成矛盾,僅乃一時變化,通過調和,求同存異,必會步入和諧狀態(tài),即在矛盾中尋求理智的平衡。這也正是中國古代哲思中的辯證的、和諧的、融合的思想。而且社會的“和諧”不光指人與人、人與家國之間的關系,還指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所謂“與天為一”。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在追求一種“和”的精神,不光是古人的共識,也是今人為之追求的文化核心精神。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2]張京華.莊子注解[M].岳麓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鮑薇娜,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