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高娃
摘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與其他幾門課程相比,《原理》課兼具理論性、抽象性和系統(tǒng)性。怎樣把抽象的理論通過教學過程為學生所理解、接受、認同,并內化為學生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原理》課最終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實踐;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2-0143-02
一、課堂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直以來,教學模式單一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的一個突出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把“教”和“學”割裂開來,只重“教”而不重“學”。也就是說只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造成了教師疲憊地一個人唱“獨角戲”,而學生面對抽象枯燥的理論灌輸沒有學習興趣,甚至產生了抵觸情緒。這不僅僅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性,也達不到《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事實上,《原理》課原本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為實踐性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說實踐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堅持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式也就是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馬克思主義不同于其他一切世界觀關鍵就在于他的實踐性,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這個包含新世界觀萌芽的文獻中馬克思強調:“以往其他的哲學都在解釋世界,而新的哲學則是要改變世界。”
再者,就其《原理》課的目的來說,一方面?zhèn)魇谥R,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我們說“認識知識”主要是通過理論教學,那么“認同”和“內化”則需要要依靠實踐教學了?!暗掠慕邮芎蛢然倪^程,需要三個方面的支撐:一是經驗事實的比照性支撐;二是情感信息的導向性支撐;三是理論思想的邏輯支撐。但是這些方面的實際效應,都需要體驗機制在其中發(fā)揮一種穿針引線、融通化合的作用?!边@也就是說“認同”和“內化”需要通過“體驗機制”來實現(xiàn),而體驗則只能來源于實踐和現(xiàn)實生活。這就要求《原理》課在教學中要做到體現(xiàn)實踐性的基本特征同時要堅持實踐性原則,引入并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就應該把實踐環(huán)節(jié)引入到課堂中來,這樣的教學方式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廣泛地接觸大量的現(xiàn)實材料然后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在實際的現(xiàn)象中體會、理解、消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通過這樣方式不僅使學生拓寬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最重要的是能夠更加精準、深刻地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也就是增強了《原理》課程教學的實效性。這樣才能達到“原理”課的初衷,也就是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這個教學目標包含了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層面:一是基本要求,即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知識;二是能力要求,即讓學生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世界觀要求,即讓學生在學好知識、增長能力的同時,自覺地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學目標的這三個層面是相互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的,第一個層面是以教師為主體,通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和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就能夠較好地完成,而這個層面主要是通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來實現(xiàn)的。那么第二和第三層面的教學目標則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主要依靠的是課堂實踐教學來實現(xiàn)。
二、課堂實踐教學方式與方法
在世界的教學活動中,作者總結了幾種效果良好、實效性強的實踐教學方法。
第一,學生自學自講互評。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同時把課堂的主體地位讓渡給了學生,凸顯了學生的自主性。首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選定學生自學的相關章節(jié)提前1—2周布置下去并指定課堂講述時間。每個班選出代表對指定內容進行講述。比如教材第一章第一節(jié)第二個問題: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中思考哪些屬于“物質”現(xiàn)象,哪些屬于“精神”現(xiàn)象,為什么“物質”決定“精神”?如何理解人的“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制作課件、演講等方式進行講述,其他同學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進行參與。
第二,經典案例解析法。這種方法把真實的事例引入課堂,以案論理。首先教師根據(jù)教材的基本內容選取合適的案例,以教學視頻、文字、圖片等方式把案例展現(xiàn)給學生。比如說,教材第五章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趨勢第一節(jié)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fā)展中的一個問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作用”,選取與這個問題相關聯(lián)的典型案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在案例展現(xiàn)給學生之后,教師針對案例并聯(lián)系教材的基本知識點提出問題,比如: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新政的主要內容?新政的歷史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針對以上問題每組給出答案,最終由教師做出總結。通過分析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討論爭辯、質疑探索,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促進學生的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這種實踐教學法要求選擇的案例必須具有經典型、時代性、針對性,要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緊扣教材知識點。案例設計要以問題為核心,問題與問題之間要層層遞進,把握好難易度。如講第三章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第三節(jié)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時,可以選擇“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夢的實現(xiàn)”等案例來說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主人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在講第六章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第三節(jié)在實踐中探索現(xiàn)實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時可以選擇“東歐劇變”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事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導入—教師提問—學生回應的過程,加強了師生互動。促使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知識和經驗參與其中,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并逐漸被學生理解接受。endprint
第三,專題演講和辯論賽。這種方法要求教師首先選擇有啟發(fā)性,并且有思考和討論發(fā)揮的余地的命題。比如:教材第二章認識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中的第二節(jié)真理與價值,可以讓學生討論“什么是科學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如何實現(xiàn)這兩者的統(tǒng)一?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綜合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哪些遵循了科學原則?哪些遵循了人文價值原則?”;再有在學習第一章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時,可以讓學生討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怎樣體現(xiàn)了矛盾的特殊性,又怎樣體現(xiàn)了矛盾的普遍性?”在第五章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趨勢中講述經濟全球化及其后果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提前布置給學生,學生根據(jù)問題查閱資料,撰寫發(fā)言稿。經過學生主動查閱資料、自主思考,到課堂進行討論交流。
第四,讀書討論交流法?!对怼氛n作為馬克思的思想體系,它的內容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人文等很多方面,理論性強、課程難度大制約了學習興趣。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僅僅依靠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學生真正地體會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就必須讓學生廣泛地涉獵相關的文獻,從理論產生、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中把握其內在的精髓。
總之,《原理》課課堂實踐教學模式眾多,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還會涌現(xiàn)很多新穎的模式。本文根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列舉幾種效果良好的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并對這些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希望通過這種探索,能夠提高《原理》課課堂實踐教學水平,從而增強《原理》課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召力。那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一定會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yōu)秀課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郭水蘭.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外延[J].廣西社會科學,2004,(10).
[4]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5]牛素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對話式教學[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6,(1).
[6]吳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法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