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 樂
打猴鼓舞
文 /夏 樂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nce the villager hear the boring sound from bronze drums and wood drums which touch you heart, the villagers knew, some people are dancing maonan monkey drums dance.
>>摘要 古老的山寨,一旦響起沉悶的銅鼓聲和撼動人心的木鼓聲,村民們知道,毛南族打猴鼓舞跳起來了。
“咚咚咚,咚咚咚……”
古老的山寨,一旦響起沉悶的銅鼓聲和撼動人心的木鼓聲,村民們知道,毛南族打猴鼓舞跳起來了,一定又是寨上老人歸天了。
打猴鼓舞發(fā)源于卡蒲毛南族鄉(xiāng)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村民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表演的民間舞蹈,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150年多年的歷史了。
那天,在甲壩村甲翁組采訪,正巧遇上一戶人家的老人去世。
跳舞地點設在主人家的院壩。左邊擺放銅鼓,右邊擺放木鼓。儀式開始前,巫師先吹響牛角,再吹大號,接著鼓聲陣陣。后生們身著龍須草,手執(zhí)雙棍,在急促的鼓聲中,依次出場。動作完全模仿猴子,拙樸雄健、活潑詼諧、熱烈奔放。演員手中的木棍,左擺右晃,上下翻飛,時而雙棍互擊,時而轉(zhuǎn)身飛擊,時而膝下?lián)舸?。動作古樸粗獷,敏捷剛勁,猴子狂、野、粗、靈的特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隨著鼓點強弱、輕重、快慢節(jié)奏的變化,舞蹈動作亦在變化,動作或快或慢,動作幅度時而大時而小。不一會,一個后生將木鼓移到院壩中央,用木棍狠敲木鼓,“咚”的一聲,似乎嚇壞了“群猴”,大家匍匐于地,整個場地靜悄悄的,仿佛連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忽然,其中一只“猴” 悄悄站起來,用木棍輕擊木鼓,其余“猴子”亦站起來,加入擊鼓行列,擊鼓節(jié)奏由慢到快,由弱到強。圍著木鼓,邊擊邊轉(zhuǎn)邊發(fā)出“嘿嘿嘿”的吼聲。動與靜,抑與揚,猶如山洪與小溪,在天地間盡情地書寫。
猴,是毛南人崇拜的動物。猴聰明,機靈,英武不屈,有較強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幾百年前,毛南人的祖先遷徙來到卡蒲河兩岸,山高林密,虎狼成群。祖先們依靠猴的這種精神,不畏艱險,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至今,毛南人跳打猴鼓舞,代表毛南人對神靈、祖先的懷念與尊敬,反映的是毛南族的民風民俗和圖騰意識,是研究毛南族民族文化、民族習俗的活化石。為研究貴州移民史和屯軍史提供難得的資料。
毛南人跳打猴鼓舞,代表毛南人對神靈、祖先的懷念與尊敬。
為了傳承打猴鼓舞的演藝,平塘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出資對打猴鼓舞藝術(shù)資料進行收集,組織培訓,將其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2007年5月,打猴鼓舞已成功申報為貴州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6月,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責任編輯/楊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