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強,鄭 閣,陳 慶
?
鄂爾多斯盆地L區(qū)塊頁巖氣地質特征及勘探前景
宋海強1,鄭 閣2,陳 慶3
(1.陜西延長石油國際勘探開發(fā)工程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75;2.中國石油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臨汾分公司;3.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廠)
以鄂爾多斯盆地東緣L區(qū)塊二疊系山西組和太原組泥頁巖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調查和實驗測試,分析兩個層位泥頁巖的厚度、分布、地球化學特征,指出頁巖氣發(fā)育的有利層位。研究認為,該區(qū)塊泥頁巖具有厚度較大、分布穩(wěn)定,泥頁巖有機碳含量較高,68%的樣品有機碳含量大于2.0%,熱演化程度適中,鏡質體反射率一般為1.25%~1.84%,有機質處于成熟生氣階段。與美國主要的頁巖氣盆地進行對比分析,L區(qū)塊二疊系太原組及山西組發(fā)育的泥頁巖層為該區(qū)塊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的有利層位,具有良好的頁巖氣勘探前景。
鄂爾多斯盆地;二疊系;頁巖氣;地質特征;勘探前景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大型的多旋回克拉通疊合盆地,構造上位于中國沉積盆地分布的中部,油氣勘探歷史悠久,資源類型豐富。L區(qū)塊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東部,構造長期處于相對隆起區(qū)域,主體為一向西和北西緩傾的大型單斜構造,有利于頁巖氣的形成、保存及勘探開發(fā)[1],目前盆地東緣是有利于煤層氣開發(fā)的區(qū)域[2],煤系泥頁巖層數多,累計厚度大,是頁巖氣形成的良好場所[3]。就整個盆地來說,有關頁巖氣地質特征及成藏條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盆地中南部[4-8]。
研究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東緣晉西饒褶帶的南端,整體呈一向北西傾斜的單斜構造,構造相對簡單,局部發(fā)育一些NE、近NS 向的寬緩褶皺和撓曲[9]。該區(qū)塊長期處于相對隆起狀態(tài),僅在中晚寒武世、早奧陶世、中晚石炭世、二疊紀有較薄的沉積。主要研究層位為上古生界二疊系下統山西組、太原組,以及石炭系中統本溪組。其中,山西組為陸相沉積,厚度為80~160 m,由砂巖、泥巖及煤層組成;太原組則為濱淺海相沉積,厚度40~60 m,由泥巖、灰?guī)r、砂巖及煤層組成。
野外觀察及剖面實測顯示,研究區(qū)內臺頭剖面本溪組以黑色泥巖、灰色粉砂巖和深灰色灰?guī)r為主,夾薄煤層,泥巖厚度為9.4 m;太原組以深灰色碎屑灰?guī)r、黑色泥巖和煤層為主,泥巖厚度25.0 m左右;山西組以淺灰色石英砂巖、黑色泥巖為主,夾煤層,泥巖厚度達26.1 m[10]。興縣關家崖地質剖面太原組發(fā)育頁巖約45 m,禮泉東莊志留系發(fā)育頁巖約250 m。
據美國及加拿大頁巖氣田的資料[11],世界第一大頁巖氣田——富特沃斯盆地巴內特頁巖氣田頁巖的厚度為61~152 m,其中產層的厚度為30 m,而Fayetteville和Marcellus氣田頁巖厚度也均在15 m以上,說明厚度是評價頁巖氣藏的有效指標之一。邵珠福等( 2012) 認為,頁巖氣所要求的頁巖累計有效厚度在15 m以上,具有工業(yè)開采價值的頁巖累計有效厚度在30 m 以上[12]。對研究區(qū)煤層氣井鉆探結果統計,L區(qū)塊二疊系山西組和太原組泥頁巖厚度較大,分別為30~70 m和15~35 m,縱向上發(fā)育在山西組5#煤上部(山1段)及太原組8#煤上部(太1段)之間,厚度較大,普遍大于30 m,最厚可達85 m。山1段最大單層厚度均在20 m以上,太一段最大單層厚度均在15 m以上,均達到頁巖氣成藏的有利厚度。
評價有機質豐度常用的指標有總烴含量( HC) 、氯仿瀝青“A”、總有機碳含量( TOC),前2個指標受控于TOC,所以本文用TOC來評價頁巖的有機質豐度。前人對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組—本溪組的暗色泥巖研究顯示,山西組泥巖的TOC含量為0.24%~21.89%,平均值為2.25%,太原組泥巖有機碳為 0.31%~14.54%,平均值為3.63%[13 ]。張金川等認為,泥頁巖TOC含量大于0.5%可以作為產氣頁巖的下限,而較為有利的產氣頁巖TOC含量應大于2.0%,從有機質豐度指標來看,山西組和太原組泥頁巖屬于較有利的含氣頁巖。
評價有機質成熟度的方法有很多,鏡質體反射率法(o)是其中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前人研究資料表明,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組泥頁巖有機質o為1.25%~1.84%,平均1.52%,絕大部分樣品的o大于1.0%[13];o大于1.00%,標志著有機質步入成熟階段,開始生烴;如果o大于2.25%,則有機質已經過成熟[14]。本次實測結果顯示山西組泥巖o最高,大部分超過1.3%,有機質演化程度高;太原組泥巖o則主要為1.0%~1.5%。根據泥巖烴類的演化模式可知,該階段是中成熟到高成熟階段,非常有利于泥頁巖大量生氣(圖1)。
圖1 總有機碳含量分布直方圖
對J11井的鉆井巖心進行觀察,其二疊系下統山西組(988.00~1 074.34 m)上部以灰色、深灰色泥巖和灰黑色泥巖為主,夾中-厚層淺灰色細砂巖;下部為灰黑色、深灰色泥巖,碳質泥巖與淺灰、深灰色細砂巖,黑色煤及煤條帶呈不等厚互層。二疊系下統太原組(1 074.34~1 127.80 m)上部以灰黑色泥巖為主。
X-射線衍射沉積巖全巖及黏土礦物定量分析結果表明,J11井山西組和太原組泥頁巖的礦物成份以黏土礦物為主,含量60.7%~73.8%,其中高嶺石含量最高,伊利石和伊蒙混層次之;石英含量較低,為21.5%~33.2%,平均29.3%(圖2)。礦物的脆性指數較低,在壓裂過程中不易形成復雜的縫網體系,并且已經形成縫網體系易被黏土礦物充填,從而導致頁巖氣產能較低。盆地東緣隰縣地區(qū)頁1井全巖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礦物有石英、黏土礦物、方解石、菱鐵礦等,其中以石英和黏土含量最高,石英含量最大值達到51.2%,平均含量達到 34.7%;黏土礦物含量較高,最大比例可達81.1%,平均值 45.2%。黏土礦物中,高嶺石含量 37%,伊蒙混層 45%,綠泥石含量8%,伊利石12%,不含蒙脫石[15]。對比頁1井黑色頁巖全巖及黏土礦物含量的研究結果,14井的黏土礦物明顯高于頁1井,石英含量也較低。由于研究區(qū)僅有一口鉆井的X-射線衍射資料,數據的可靠性有限,可進一步獲取翔實的數據進行研究。
臺頭剖面泥頁巖樣品中普遍發(fā)育有機質內孔隙、黏土礦物微孔隙,有機質孔徑普遍為10~100 nm,個別的孔徑可達幾百納米;黏土礦物微孔隙稍大,一般為1~10 μm,個別孔徑十幾微米,但都不超過20 μm。微裂縫不發(fā)育,多發(fā)育解理縫[10]。研究區(qū)內泥頁巖層理發(fā)育,容易形成橫向裂縫,垂向裂縫相對少些;另外,前人研究結果表明,在太原組見到包括泥頁巖在內的多種巖性裂縫發(fā)育,部分裂縫含氣,其中泥頁巖中巖性裂縫有10條,碳質泥巖中7條,泥質砂巖中7條,硅質巖與煤層中62條。
L區(qū)塊頁巖埋深為1 500~2 300 m,與美國Ft. worth盆地頁巖氣生產深度比較接近,因此是頁巖氣埋藏比較理想的深度。此外,該區(qū)塊二疊系頁巖氣具有多套厚層泥巖覆蓋良好的封蓋條件。山西組上部為下石盒子組和上石盒子組,其中上石盒子組泥巖厚度為200~350 m,是一套良好的區(qū)域性蓋層;而下石盒子組泥巖厚度多在75 m以上,是一套局部性蓋層。由此可見,研究區(qū)的頁巖氣具有良好的多套厚層泥巖封閉條件。
圖2 J11井的X-射線衍射沉積巖全巖及黏土礦物定量分析結果
美國頁巖氣的勘探開發(fā)表明,頁巖氣產出最好的地區(qū)必須是有機碳含量、厚度、孔隙度和滲透率以及適當的熱成熟度、裂縫、礦物成分及含量、埋深等良好匹配的區(qū)域,所以上述各種地質參數是進行頁巖氣藏的有利勘探區(qū)預測的重要基礎。經上述分析表明,鄂爾多斯盆地東緣上古生界泥頁巖分布范圍廣,累計厚度大于30 m,整體上TOC含量大于2. 0%,o為1.0%~2.25%,埋深適中,有利于頁巖氣成藏。
將L區(qū)塊頁巖氣形成的各項地質參數與美國頁巖氣主要盆地進行對比分析(表1)表明,它們均具有有機質豐度高、烴源巖分布廣、厚度大的共性特征。對頁巖成熟度和埋深進行對比,一類是埋藏較深、成熟度較高的頁巖氣藏類型,如鄂爾多斯盆地L區(qū)塊和美國的San Juan 等盆地,頁巖氣藏埋深,一般為1 000~2 700 m,o為1.2%~2.0%,處于高成熟、成熟生氣階段。另一類如美國的Michigan等盆地,頁巖氣藏埋深一般在170~1 600 m,o為0.4%~1.2%,處于低成熟、成熟生油和熱解氣、生物氣階段。通常埋藏較深、成熟度較高的頁巖氣藏比埋藏較淺、成熟度低的頁巖氣藏具有更高的產量和資源量。綜合研究結果顯示,山西組及太原組泥巖發(fā)育厚度大,分布穩(wěn)定,有機碳含量較高,成熟度高。另外,煤層氣井鉆井過程中氣測顯示活躍,認為L區(qū)塊山西組、太原組具有頁巖氣形成的地質條件。
表1 鄂爾多斯盆地與美國五大盆地頁巖氣形成條件對比
(1)研究區(qū)內二疊系下統山西組及太原組暗色泥頁巖分布穩(wěn)定,厚度較大,分別為30~70 m和15~35 m,TOC含量高,泥頁巖o高,處于成熟–高成熟生氣階段,有利于頁巖氣的生成,具備頁巖氣形成的地質基礎。
(2)綜合L區(qū)塊頁巖氣地質特征和美國頁巖氣主要盆地地質條件進行對比認為,研究區(qū)內二疊系山西組及太原組為頁巖氣勘探的有利層段,下一步可有針對性地對頁巖氣井進行取心、錄井、測井工作,對研究區(qū)頁巖氣地質條件和有利目標進行深化研究。
[1] 王琳琳,姜波,屈爭輝.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含氣量的構造控制作用[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3,41(1):14–19,24.
[2] 劉新社,席勝利,周煥順.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煤層氣儲層特征[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7,35(1):37–40.
[3] 郭少斌,鄭紅梅,黃家國.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非常規(guī)天然氣綜合勘探前景[J].地質科技情報,2014,33(6):69–77.
[4] 宮美林,丁文龍,皮冬冬,等.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下寺灣—云巖區(qū)二疊系山西組頁巖氣形成條件[J]. 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3,37(3):1–10,124.
[5] 郭少斌,王義剛.鄂爾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組頁巖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潛力[J].石油學報,2013,34(3):445–452.
[6] 姜呈馥,王香增,張麗霞,等.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長7段陸相頁巖氣地質特征及勘探潛力評價[J].中國地質,2013,40(6):1 880–1 888.
[7] 付金華,郭少斌,劉新社,等.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組頁巖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潛力[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3,43(2):382–389.
[8] 王香增,高勝利,高潮.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陸相頁巖氣地質特征[J/OL].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4,41(3):294–304.
[9] 李凱.L地區(qū)構造裂隙發(fā)育規(guī)律及對煤層氣成藏的影響[D].江蘇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
[10] 郭少斌,趙可英.鄂爾多斯盆地東緣上古生界頁巖特征及含氣量[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8(1):1–9.
[11] 蒲泊伶,包書景.頁巖氣成藏條件分析[J].石油地質與工程,2008,22(3):33–36,39.
[12] 邵珠福,鐘建華,于艷玲,等.從成藏條件和成藏機理對比非常規(guī)頁巖氣和煤層氣[J].特種油氣藏,2012,19(4):21–24.
[13] 翁凱,李鑫,李榮西,等.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上古生界烴源巖評價及有利區(qū)預測[J]. 特種油氣藏,2012,19(5):21–25,151–152.
[14] 張麗霞,姜呈馥,郭超.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頁巖氣勘探潛力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2,27(1):23–26.
[15] 孫振飛.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石炭–二疊紀煤系黑色頁巖沉積及地化特征[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6.
編輯:趙川喜
1673–8217(2017)05–0033–04
TE122.2
A
2017–04–20
宋海強,碩士,工程師,1978年生,2009年畢業(yè)于長江大學,現從事海外油氣勘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