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刻石還剩多少
公元前221年,大秦“掃六合”“ 天下一”之后,秦始皇嬴政意氣風發(fā),豪情萬丈,為了“示強威,服海內”,多次巡游天下,每到一地,就令大臣刻石“以頌秦德”。前后共留下了7塊刻石,它們分別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登鄒嶧山(今山東鄒城境內)立嶧山刻石,上泰山立泰山刻石,至瑯琊(今山東省膠南市西南)立瑯琊刻石;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登之罘山(今山東煙臺福山區(qū)境內)立之罘刻石,到之罘東觀,立東觀刻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出巡,北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北)立碣石刻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南會稽山)立會稽刻石。
秦泰山刻石拓片
秦二世繼位,明為頌始皇功德,實為樹自己威風,帶李斯等大臣,沿秦始皇巡幸的路又走了一遍,所到之處,“盡刻始皇所立刻石”。所以,所謂秦刻石,是始皇、二世兩次所刻。今所存者,唯瑯琊刻石與泰山刻石,前者字多但剝蝕模糊,后者字少但較為易讀,皆為稀世珍寶。
秦泰山刻石初立于泰山極頂玉皇廟南,共222字,其中始皇功德銘文144字,二世詔書78字,均為李斯所書。秦泰山刻石,本為統(tǒng)一天下的宣言,也欲為秦帝國千秋萬代的柱石,無奈秦王朝轉瞬即逝,又加自然風化侵蝕,到宋代可勉強識讀者不足170字,較為清晰者只有二世詔書50字左右而已,到明代僅剩29字,清代剩10字(“臣去疾臣請矣臣”7個完字,“斯昧死”3個殘字),至今依然。
(文/任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