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海峽兩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工作委員會在陜西西安召開編委會。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張紹祥、副理事長李云慶、副秘書長房桂珍,海峽兩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金蓮,委員李瑞錫、凌樹才、曾園山、齊建國、劉厚奇,“臺灣解剖學會”理事長馬國興,部分臺灣地區(qū)編委會成員,全國科學技術(shù)名詞審定委員會項目負責人高素婷編審等專家出席了會議。會議由李金蓮主持。
會上,張紹祥首先做重要講話。他指出,海峽兩岸同宗同源,如何用漢語標準地表達解剖學名詞不僅是規(guī)范教學科研和促進兩岸交流所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受到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他強調(diào),海峽兩岸要本著“求同存異”的基本原則,加強溝通,團結(jié)協(xié)作,共同將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做好。高素婷向會議介紹了全國科技名詞委開展海峽兩岸名詞對照工作的歷史和目前的進展情況,并就兩岸名詞審定工作的總則精神、工作組織形式、收詞范圍和準則等做了重要講解。馬國興就臺灣方面解剖學名詞工作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并邀請大陸方面解剖學名詞專家參加“2018年臺灣解剖學會學術(shù)年會”。李金蓮就目前海峽兩岸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編寫工作進展做了匯報。
經(jīng)過專家充分討論和交流,會議制定了工作計劃,并形成如下決議:(1)海峽兩岸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以大陸已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組織學與胚胎學名詞》和臺灣地區(qū)近年出版的《解剖學詞匯》《組織學胚胎學詞匯》為藍本,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遴選修訂。(2)選詞以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yè)名詞及與本專業(yè)密切相關(guān)的科技名詞為主。對交叉學科的名詞,以保證本學科名詞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作為選錄的原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