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峰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打我有記憶起,就知道家里有一塊錘布石。
這塊錘布石的體形很不規(guī)則,大致可以說成是長方體,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高約30厘米。錘布石的上平面非常光滑,平日里母親把這塊石頭看得像寶貝一樣,孩子們絕對不能用它在石頭上砸核桃、杏仁之類的干果。家里要修個箱箱柜柜的,或要給木質(zhì)家具打個釘子,也是絕對不允許用錘布石當墊腳石的,生怕破壞了錘布石平面的光滑。
這塊錘布石渾然天成,沒有經(jīng)過人工開鑿。母親說,從她記事起外婆家院子里就有這塊錘布石,等她長大后嫁給了父親,因父親在家中排行老二,分家時錘布石只傳長房,外婆看母親沒有錘布石,就用架子車把自己的錘布石拉了過來送給了母親。
母親說,錘布石越用越光滑,年代越久越值錢。錘布石平面光滑,錘布才能省時省力出效率,而且錘出的布也光滑沒有褶皺。這塊錘布石,外婆家祖祖輩輩不知傳了多少代,傳到她這里時,石頭的上平面已經(jīng)平整得能夠照出人影來,簡直就是一塊“寶石”了。
在我小時候,家鄉(xiāng)婦女錘布是一項技能。記得每年春暖花開時,陽光正好,家家戶戶都要把蓋了一冬天的被褥拆洗一次。那時的被褥都是用棉線紡成的粗布做的,洗完后布料會變得松松垮垮,所以洗過后得用面糊漿一遍。漿后的棉布又過硬,這就需要把漿過的布掛在陰涼處陰干,再將其折疊成長方形放在錘布石上,用木制棒槌錘打,讓布料變得綿軟,這樣做成的被褥蓋著才舒適。
平日里,女人們也是離不開錘布石的。農(nóng)民種地,個個都是土里來泥里去,衣服臟得特別快,而且泥土滲進了衣服的線縫里,若只用手洗根本洗不過來,必須將臟衣服先泡在水里,然后撈出來放在錘布石上敲打一會兒,再用水漂洗。這樣洗不僅省時省力,而且洗出來的衣服干凈平整。
我至今仍記得母親坐在錘布石前錘布的情景,她雙手舉起棒槌,一上一下,均勻用力,與錘布石撞擊發(fā)出“砰砰砰砰砰砰”的聲音。那聲音遠遠聽來均勻流暢、悠揚悅耳,像是在訴說農(nóng)家婦女的苦與樂。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nóng)家人已不再穿粗布衣服,被褥也都是由買來的面料做成的,錘布石失去了用場。后來,多數(shù)人家將錘布石當成石料做了地基,母親舍不得她那塊錘布石,便放在她的臥室里當?shù)首佑?,冬天在上面放一個棉墊,坐著暖暖的,夏天就坐在石頭上,涼涼的。母親說,這塊石頭是外婆家祖輩傳下來的,雖然現(xiàn)在沒有用了,但不能在她手里糟蹋了,每每看到這塊石頭,她都會想到外婆,想到過去人們勤勞節(jié)儉的品格。endprint
作文周刊(綜合版)2017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