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文
摘要:古典詩歌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有獨特藝術魅力,不過由于它的特性,它的大意難以理解,導致中學生對它的好感只停留在初步印象上,很難深入體味,本論文獨辟蹊徑找到了突破古詩理解瓶頸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古詩;瓶頸;方法
古代詩歌的考查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廣東卷的語文高考,分值占百分之十左右,但是得分率一直居低不上,究其原因,還是讀不懂詩歌。一線的老師花近一個月時間對古詩進行高考專題復習,可還是收效甚微。其實是沒有真正找到并突破其瓶頸。
一、古詩理解的瓶頸
現在詩歌復習流行的是從作者、標題、注釋、意象、關鍵句等角度來理解詩歌,但這是詩歌外圍語意,真正的理解還得從詩歌內部句子遣詞造句大意來理解。古詩為了達到聲韻美和意韻美的表達效果,對句子進行了變形詩化處理,造成了詩句詩歌理解的瓶頸,具體表現在:
(一)詞性的改變
古詩往往改變詞性,使之具有更加豐富的意思。主要有幾種:
1.形容詞作動詞
如蔣捷《一剪梅》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凹t”和“綠”本是表示色彩的形容詞,但是其放在謂語的位置上,還有動詞的力量,“使……變紅”“使……變綠”,道出了時光的威力和無情。
2.形容詞作名詞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紅藕香殘玉簟秋”。這一句中的“香”本是形容詞,這里變成了名詞,指代“鮮花”。寫秋天鮮花凋謝的凄涼情景。
3.名詞作動詞
《秋暮吟望》中的“二更短燭三升酒”。這一句中的“短燭”“三升酒”本是名詞,這里都變成了動詞,講為“燭燃短了”“喝了很多酒”,這一行為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悲涼與惆悵。
4.動詞使動
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盀R”“驚”都是使動用法,強調了“鳥”和“花”的威力,襯托出作者內心的脆弱和不幸。
二、詞序的倒裝
1.主語后置。
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應該是“浣女”歸,“漁舟”下,主語后置了。
2.賓語前置。
杜甫《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睂嵓础跋沆F濕云鬟,清輝寒玉臂”。
3.主賓換位。
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應為:門戶生光彩。
4.定語變化。
A.定語前置。
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逼鋵崙斫鉃椤斑b望孤城玉門關”。
B.定語后置。
如“停車坐愛楓林晚”應為“停車坐愛晚楓林”。
5.狀語后置。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薄靶Υ猴L”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桃花在春風中笑”的意思。
三、成分的省略
1.省略主語
如“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應該是省略了“問”前省略了主語“我,“言”前面省略了“童子”。
2.省略謂語
《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省略了“春色”“好音”前省略了“展示”。
3.省略介詞
如“大江東去”,“東”前省略了介詞“向”。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松”“石”的前面省略了介詞“在”。
四、突破瓶頸的方法
首先找出名、代詞。名詞代詞是句子的主體,構成主要的內容。抓住它們就抓住詩句內容的主體。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問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首聯名詞有:山、雨、秋,大概提供了一個事件的清涼的背景。
頷聯名詞“月、松、泉、石、上”展示一種清幽的背景。
頸聯名詞“竹、浣女、蓮、漁舟”展示一組清新的畫面。
尾聯名詞“春歇、王孫”展示了事件的主體。
其次是釋余詞。通過名、代詞把握內容的主干,單具體的性質、狀況要看其余的詞語??梢圆捎貌捎梦难晕姆g法。
(1)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換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多)音節(jié)詞。或將古字換今字。
(2)對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詞和一些專有名詞(景、物、人、地名)可保留不譯。
(3)組詞篩選法,給余詞組詞,選取最符合語境的一組。如:
首聯余詞翻譯:空曠的(山)剛剛(雨)之后,(天氣)傍晚到來(秋)
頷聯余詞翻譯:皎潔的(月)(松)中間照耀,清澈的(泉)(石上)流淌
頸聯余詞翻譯:(竹)喧鬧(浣女)歸來,(蓮)搖動劃下(漁舟)
尾聯余詞翻譯:任憑(春芳)消歇,(王孫)自然可以留下
再次調整詞語語序關系。
突破倒裝句意義非常重要,要讀懂大意必須按現在的語言習慣語序后譯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或時間地點事物怎樣。首聯和頸聯比較明顯。
首聯調整為:空曠的山林里,剛剛雨之后,傍晚秋天天氣到來。
頸聯調整為:竹林喧鬧浣女回來,蓮葉搖動漁舟劃下。
最后是補空白,寫出詩歌大意。補白就是把省略的成分填補完成。
首聯:空曠的/空寂的山林里,剛剛(下了一場)雨之后,傍晚秋天(清爽的)天氣已到來。
頷聯:皎潔的月亮(在)松林中間照耀,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緩緩)流淌。
頸聯:竹林喧鬧是浣女(嬉笑)回來(的緣故),蓮葉搖動是漁舟(從上游)劃下(的緣故)。
尾聯:任憑春天的花(都)凋謝了,(在這樣的秋色里)隱居的人自然可以留下。
詩句的大意是理解詩歌的瓶頸,突破這個瓶頸對詩歌的理解才能入骨入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