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忠強
辯證看華歆
●鄧忠強
華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魚,山東高唐縣人。對這個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我最初的印象并不見佳。劉義慶《世說新語》里有一篇《管寧割席》,講的就是華歆與管寧二人的故事,兩相比較,總覺得華歆艷羨權勢富貴,比管寧少了一些清高淡泊,品格志趣,雅俗不同。
這篇故事說,管寧和華歆年輕時是好朋友,他們一同讀書,一同勞動。有一次兩人在菜園子刨地種菜,刨著刨著,不料刨出了一塊金子。面對這誘人的璀璨“片金”,管寧“揮鋤與瓦石不異”,照樣繼續(xù)鋤地,當金子與瓦石一樣,看也不看;華歆卻“捉而擲去之”,把金塊檢起來,看了看,之后才把它扔掉。
還有一個情節(jié)是,兩人有一次同坐一張草席讀書,這時門外有大官乘軒(相當于現(xiàn)在的高級轎車)經過,馬鳴鳴,車轔轔,隨從鳴鑼開道,威風八面,好不喧鬧。管寧聽到了毫不在意,依舊讀書不輟。華歆卻放下書卷,跑出去觀看(“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保4貋砗?,管寧拿把刀子將坐席分割成兩半,對他說:“你不配做我的朋友!”“割席”意味著決裂,二人從此分道揚鑣。可見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品德的高潔脫俗上,管寧似乎遠在華歆之上。
及至后來讀了陳壽《三國志》中的《華歆傳》,方知自己孤陋寡聞,看人不免偏頗,失之簡單和武斷。原來,華歆這個人并不壞。他雖然愛做官,卻并不貪財。早年,他奉漢帝征召進京,將要離吳(孫權)歸漢時,賓客故舊千余人給他送了數(shù)百金“程儀”,他都照收不誤,只是暗中在贈金上一一做了標記。到啟程那天,他搬出標志分明的禮金對眾人說:“諸位送我程儀,我本沒有拒絕的意思,無奈單車遠行,帶著這么多金銀財寶,懷璧為罪,也許會給我招來禍災,所以還是請諸位給我想想辦法,幫幫忙吧。”眾人只好收回各自饋贈的禮金財物,心里暗自佩服他有高尚的君子之德。
后來,華歆的官越做越大,曹魏時官至司徒、太尉,拜相封侯,但他一直清廉自奉,生活儉約。《三國志·華歆傳》說:“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蹦菚r,朝廷常把抄沒入官的罪人妻女,賞賜給公卿做奴婢,唯有華歆特立獨行,每得到這種賞賜,便將她們送出去嫁人。
作為曹魏重臣,華歆的治國主張主要是重農非戰(zhàn),重視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曹叡派曹真率兵,從子午谷伐蜀。此時已經“老病日篤”的華歆,急上書諫阻道:“……聞今年征役,頗失農桑之業(yè)。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如果)中國(中原)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背井離鄉(xiāng))之心,則天下幸甚!”明帝接受了華歆的規(guī)勸,表示“不忘所戒”,隨即詔令曹真引軍回朝,休兵罷戰(zhàn)。
再說管寧,他一直隱居山林,成了“含德高蹈”的名士。盡管他早年割席,不認華歆為友,但華歆卻沒有忘記他。魏文帝曹丕在黃初年間曾命公卿推舉在草野的“獨行君子”,華歆就推舉了管寧。后來,魏明帝曹叡改拜華歆為太尉,華歆稱病告退,請求將自己的職位讓給管寧,可惜魏明帝沒有同意。
這樣看來,華歆不僅為官清廉,頗有作為,而且對朋友也講道義情誼??梢哉f,華歆出將入仕,在治國平天下中體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管寧雖然歸隱山林,躬耕田園,但他正心修身,克己愛人,也是他樂在其中的一種人生志趣。人各有志,管、華二人有各自的選擇,未可厚非。至于說到華與管的德行操守誰個更優(yōu),文史家們盡可見仁見智,不必強求一律。
但是,有一點卻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切不可單憑一時一事、一言一行來給一個人的是非高下作定論。對古人是這樣,對今人也是這樣。在對待人的問題上,尤其是識別和考察干部,務必慎之又慎,多一點辯證法,少一點形而上學。要多看幾眼,察其言而觀其行,辨其表而考其實,不要一眼定優(yōu)劣,輕率下結論,犯了片面化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