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鶴林
每個人都是李白——1990年以后綿陽詩歌印象
□ 白鶴林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還是一名學生,在一所工科學校攻讀與文學相去甚遠的焊接專業(yè)。但因為開始愛上現(xiàn)代詩,又因為畢業(yè)后要回到入學前的戶籍地綿陽工作,我開始留意綿陽詩人。在一些詩選和報刊上,我陸續(xù)知道了王爾碑、雨田、范文海、張曉林、王德寶等綿陽詩人。其中,我還對雨田的作品《秋天的羊》(長詩《四季歌》之一)作了筆記謄抄。這就是我對于個體的綿陽詩人最早建立的一點片面印象。
今日的綿陽詩歌,已然形成一個數(shù)以百計、蔚為壯觀的“綿陽詩群”。對于這樣一個人數(shù)眾多然而面貌模糊的詩群,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其是如此的熟悉而又陌生。因為一方面,在綿陽工作和生活的二十余年間,我也算是這個創(chuàng)作群體中始終在場的一員;而另一方面,因為不時從事編輯、組稿和評論的原因,絕大多數(shù)綿陽詩人的創(chuàng)作情況我都有一些了解。他們的詩歌與人,可謂各具特色、風格不一。
眾所周知,綿陽詩歌可以拿來說話的,或者說可以拿到四川乃至全國“炫耀”的,最重要的有兩點:一,這里是李白的老家;二,這里有很多寫詩的(常年活躍在詩壇的綿陽詩人大概就有三五十人)。但如果僅此而已,并不足以說明綿陽在四川乃至中國詩歌版圖中的重要性。筆者以為,最重要的或者最根本之處在于:這里的詩人“不團結”。
“不團結”當然不是說綿陽詩人你不認我我不認你——文人相輕,而是說,綿陽詩人似乎從來就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地域風格,沒有一個一致的寫作主張,甚至也沒有一兩個權威的詩人標桿。好像每一位綿陽詩人都很有個性、理性和自信,都各自埋頭寫著“自己”的詩歌。直接地說,“綿陽詩群”并不像某些地方的詩群,要么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的符號或風格特征,要么以一兩個詩人的創(chuàng)作高度引領著更多的詩人形成某種大致統(tǒng)一的趨勢。綿陽個別詩人的標桿或影響,也主要表現(xiàn)在聲名和文學組織上,而非創(chuàng)作走向上。
這可能正是“綿陽詩群”的優(yōu)勢。因為從一定意義上來看,漢語詩歌之所以有唐詩為巔峰,正是因為唐詩跟之前歷代的詩歌不太一樣且百家爭鳴;之所以有李白為巔峰,正是因為李白的詩歌跟誰都不太一樣,超越了前人和同時代的人。而新詩的最重要特點或貢獻,就是沒有標準、沒有方向,也沒有權威。所以,對李白詩歌精神的真正傳承,就是要寫得跟李白不一樣,跟先行的詩人不一樣,甚至跟同行的詩人也要不一樣。
著名詩評家徐敬亞先生,曾為其擔任主編的《中國詩典1978—2008》(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一書撰寫了一篇題為 《把李白從漢字里挑出來》的序言,行文十分幽默風趣,令我印象深刻而大受啟發(fā)。他寫道:“白哥,我們一直都在沒日沒夜地挑啊,把幾千個漢字兒都擺弄遍啦……現(xiàn)在李白多啦,我哪次喝酒都碰見一大堆。你站著說話不腰疼,那就請大人幫我們挑挑吧。光這本書里面就一連排了三百多個李白。你說說,誰是真白,誰是假白,誰是半白不白?”
我以為,在該文的字里行間,徐老師其實是想告訴我們:編選詩歌的過程,或者說甄選詩人的過程,就是要從有限的幾千個常用的現(xiàn)代漢字所 “擺弄”的所謂詩句詩篇里,選出一個個李白式的詩歌與詩人。也就是說,詩歌的寫作就是要從語言中“挑”出你自己——找到你自己的語言,發(fā)出你自己的聲調(diào)。從這個意義上講,“綿陽詩群”的百人百面,實則是真正地、最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了李白詩歌精神。
我對于當代綿陽詩歌在1990年以前的情況了解不多,只知道王爾碑、秦傳鼎、賴松廷、郁小萍、秦暉、陳豎琴等詩人,曾在詩壇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當然是王爾碑,她以小詩最佳而聞名;秦傳鼎則以在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詩集《紅土地》,而成為建國后綿陽出版詩集的第一人。因對他們的詩歌閱讀很少,此文不詳談。僅就當代綿陽詩歌在1990年以后來說,我感覺到,出生于各個年代的詩人都形成和堅持了自己的語言特色與文本獨立性,并在各自的創(chuàng)作中進行了長期的實踐或探索,在產(chǎn)生一定數(shù)量佳作的基礎上,自然也涌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詩人。按照詩人出生的年代來看——
50后,有雨田、郭同旭、范文海、趙敏、陳大華、海凡、岳定海、王楠等。其中,雨田的詩歌主要處理時代的沖突和人的遭遇,多用長句而風格沉郁,具有強烈的政治抒情性和苦難意識,是巴蜀現(xiàn)代詩群中的重要詩人,影響已至海外;郭同旭曾以刊發(fā)于《十月》并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配樂朗誦的長詩《雪與火》引起詩壇關注,有著“傷痕文學”的軌跡,其現(xiàn)在的作品則更多表現(xiàn)禪宗和頓悟;趙敏的詩歌委婉又熾熱,其散文詩集《神奇的世界》曾獲第二屆四川文學獎,當是首位獲得該獎的綿陽詩人。
60后,有蔣雪峰、野川、馬培松、張曉林、劍峰、馮小涓、王德寶、毛曉紅、叢文、蒲永見、溫芬、南荒、程永宏、張英、劉強、良草、許星、黃富敏、張景川、何仁君、謝云、張懷理、向燕、曾思云、桑格爾、王開平、陳炳生、蔣曉青、南地、龔志堅、雷明偉、劉三禾、祭鴻、彭成剛、夏寧、王培芳、趙凈等。其中,蔣雪峰的詩歌質地堅實而個性鮮明,兼具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在人文經(jīng)典和民間生存經(jīng)驗的對應上多有佳作;野川的詩歌主要書寫鄉(xiāng)村和自然風物,生活氣息濃郁而又不缺乏思辨性;馬培松的詩歌更多地關注日常化,現(xiàn)實思考與現(xiàn)代性并重,語言極簡而意味深長;張曉林的詩歌以地域和愛情題材見長,敘事和抒情融和恰到好處;劍峰的詩歌深受西方人文思潮及后現(xiàn)代主義之影響,重修辭而寓意深邃,對于城市化進程中社會與人的困境多有深刻表達;王德寶專注散文詩寫作并早有成果,是綿陽詩人中唯一自始至終致力于散文詩寫作的一位堅守者,不少篇章都十分精到。
70后,有范倍、胡應鵬、周薇、楊曉蕓、海融、鄧輝、郁奉、布衣、王京、李資富、郭詩莉、王羿、廖悰、敬丹櫻、黃曉、楊海燕、何波、李靜、董文璽、姜合、丁余科、林再天、楊莉等。其中,范倍的詩歌倡導深度意象和難度寫作,語言精準而詩藝嫻熟,很早就在國內(nèi)70后詩人中產(chǎn)生影響;胡應鵬的詩歌重于諷喻和社會批判,早期作品奔放豪邁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近年作品更加注重修辭而日趨內(nèi)斂;周薇的詩歌筆觸細膩而意境晦澀,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女性意識;楊曉蕓的詩歌寫作起步晚但起點高,具有新古典主義風范,尤其在語言上顯示出敏銳和很高的天分;敬丹櫻的詩歌有宋詞的語感和節(jié)奏,形式活潑自由如長短句的小令,為近年來的后起之秀。
至于更年輕的80后和90后,前有羌人六、靈鷲、甫躍成、羊亭、雨然、徐堯、吳闕、衡麗等冉冉升起,后有藍小魚、張益聰、馬青虹、柆柆、毛毛、楊艷、鄭策等奮起直追,真正讓“綿陽詩群”形成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態(tài)勢。他們多數(shù)人的作品盡管可能還略顯青澀,風格也處于試探中,但他們已競相綻放、逐步上路。其中,羌人六、靈鷲、甫躍成、藍小魚和馬青虹的文本已具沖擊力,在同年代詩人中有了一定的影響??傮w來說,因為80后和90后成長環(huán)境的更加寬松,閱讀視野的更加廣泛,思想情感的更加多元,他們每一位的寫作前景都無可限量、不容小覷。
此外,還有不少生于綿陽而今客居外地的詩人,如牛放、王國平、李宏偉、宋光明、劉清泉、蒲雪野、李長空、史鷙、郭亞樞等,他們均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有堅持有收獲。其中,個別詩人甚至以文學工作為基本生活狀態(tài),比如以詩歌發(fā)端、后來側重散文寫作,目前已是《四川文學》主編的牛放;比如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目前身為作家出版社編輯的李宏偉。
綿陽詩歌能夠有今日的氛圍,與本地有一本公開出版并已堅守整整四十年的純文學刊物《劍南文學》有關,也與八十年代至今已先后舉辦了十六屆的“迎春詩會”有關,更與近年來相繼舉辦的中華校園詩歌節(jié)(共三屆)、第四屆中國詩歌節(jié)、李白詩歌獎(共兩屆)等大型詩歌文化活動有關。加之在綿陽境內(nèi)時常舉辦的大大小小而不計其數(shù)的詩歌采風、改稿、培訓、研討和論壇等活動,天時、地利與人和,讓綿陽詩人始終在一種很生態(tài)很持續(xù)很濃郁的詩歌環(huán)境中不斷激勵、追趕和前行。
今日的“綿陽詩群”之所以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除了不少詩人常年在國內(nèi)外各級報刊發(fā)表大量作品,除了每年都有個人詩集出版問世,可能還表現(xiàn)在綿陽詩人的作品年年都多有被詩歌選本收錄、獲得各種詩歌獎項和被多位詩歌研究者關注等方面。
首先,歷年來綿陽詩人的作品在各類詩歌選本中多有入選。僅就我所知道的1990年代以后編輯出版的全國性詩歌年選而言,包括《中國最佳詩歌》《中國新詩年鑒》《中國詩歌精選》《中國年度詩歌精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散文詩精選》等等多個重要版本,時常都有綿陽詩人的作品在列,個別選本甚至一次收錄七八人之多,入選詩人及作品的數(shù)量往往位列地級城市前列,甚至較之于一些省份還多。
其次,歷年來綿陽詩人在各類詩歌獎項的評選中也屢有斬獲。包括劉麗安詩歌獎、創(chuàng)世紀詩歌獎、一行詩歌獎、人民文學“青春中國”詩歌獎、魯藜詩歌獎、紅高粱詩歌獎、中華寶石文學獎、在南方詩歌獎、井秋峰短詩獎、四川文學獎、四川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獎、四川十大青年詩人等等。尤其是四川文學獎,綿陽詩人至今至少已有5人次榮獲。至于各類報刊舉辦的詩歌征文評獎,綿陽詩人更是年年都收獲頗豐。
最后,近年來“綿陽詩群”還引起了學界的不斷關注。例如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著名文化學者孫琴安先生編撰,采用獨特的“區(qū)域詩群”論述模式進行詩歌史研究的專著 《中國詩歌三十年——當今詩人群落》(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一書,就對“綿陽詩群”的整體情況及左代富、馬培松、雨田、蔣雪峰、白鶴林等幾位詩人,進行了獨立章節(jié)的研究。例如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著名詩評家張清華先生主編的《中國當代民間詩歌地理(上下卷)》(東方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一書,也以大篇幅和獨立章節(jié),介紹了綿陽詩人創(chuàng)辦的詩歌民刊《終點》,并收錄了多位綿陽詩人的佳作。當然,還有更多的當代詩歌選集與研究著作,也對綿陽詩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推介和展示,限于筆者手中的資料有限,不一一列舉。
總之,在四川乃至中國詩歌版圖中,當代綿陽詩歌的重要性和整體價值,正日益得到其應有的重視和評價。
【本欄編輯/王德寶 特邀編輯/白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