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馮太
從小說到電影,不變的是人——雜談小說《艱澀的口香糖》和電影《云之路》
田馮太
作為一名小說編輯,我在工作中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在讀完一篇小說之后,閉上眼睛,能感覺到小說中的主人公就站在我的面前。說實話,這樣的小說不多,因此,我在工作中的樂趣也就打了折扣。尤其是那些寫官員的小說,絕大多數(shù)在讀完之后,我看見的都不是人,而是官銜。人物的身份綁架了人本身,這樣的作品我讀得太多,以至于都有些厭倦,甚至是厭惡了,以至于我在讀完劉建華中篇小說《艱澀的口香糖》的第一部分的時候,心里也多少有些失望??墒?,當(dāng)我讀到第三部分的時候,忍不住會心地笑了出來。很顯然,在這個生活節(jié)奏飛快的時代,這種漸入佳境式的寫作,是一種減熵運動,不容易討好讀者,尤其是我這樣的相對年輕的讀者。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小說的第一部分,就是用人物身份綁架人本身,用公眾話語掩蓋個人話語的典型。而且小說開篇的第二句話,也明明白白地交待了,“這與他的身份確實不太協(xié)調(diào)了點”。接下來的敘述更是向著官場小說的俗套里鉆,“人代會開會在即,縣長選舉在即”,主人公祁云愛嚼口香糖,成了他不能當(dāng)縣長且生活作風(fēng)有問題的口實。整個就一官場小說的套路,按照這種邏輯,接下來就該祁云的政敵出場了??墒?,讀完整篇小說,政敵也沒有出現(xiàn)。到了小說的第三部分,主人公祁云出場了,我們才幡然醒悟,這不是一篇按套路出牌的官場小說,而是將官員放在人的位置上去考量。這是《艱澀的口香糖》跟大多數(shù)官場小說的分水嶺,也是它能成為一篇嚴肅小說的制勝法寶。
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說,小說第一第二部分,都是套路。但是,作者不是為了套路而套路。在主人公都還沒有出場的情況下,就先將套路植入到文本中,我認為,這是作者有意為之的,是經(jīng)過策劃了的,是步步為營的第一步。用人物身份綁架人本身,用公眾話語掩蓋個人話語,在主人公還沒有出場的情況下,就將他置于不利的處境之中,這是要承擔(dān)風(fēng)險的?!秾O子兵法》說:“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種浪漫情懷,不一定能夠變成現(xiàn)實,萬一置之死地了而不能后生呢?所幸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祁云被作者置之死地后,不僅后生了,而且生得有血有肉。他不僅成功地走出了套路,而且高傲地將它甩在了腦后。讀完小說后,一個鮮活的祁云,而不是一頂精致的烏紗帽,躍然紙上。
很多時候,公眾話語是有盲目性的。它們能容忍一個政府官員抽煙,還美其名曰緩解壓力,也容忍一個政府官員喝酒,說那是應(yīng)酬,是工作需要,但在面對一位縣長候選人嚼口香糖的時候,它們卻顯得格外苛刻,認為這不符合身份,好像身份跟口香糖水火不容似的。事實上,縣長候選人嚼口香糖跟他的身份毫無關(guān)系,跟他的工作也沒關(guān)系,純屬個人愛好,就像有人喜歡吃大蒜,有人喜歡吃辣椒一樣。那么,一個縣長候選人,可不可以擁有個人的小愛好呢?作者在文本中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是完全沒問題的。這樣一來,縣長候選人就有了一個更為本質(zhì)的身份——人。我個人認為,整個文本其實都在論證人和官員身份的關(guān)系,盡管作者沒有在文本中直接或間接地說出來,但他通過情節(jié)的設(shè)置,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縣長候選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政府官員。是人,就得有人的愛恨情仇;是政府官員,就得為老百姓做實事。值得高興的是,這兩點,文本中都有。
作為人的祁云,他會在思念亡妻的時候一個人獨自飲酒,他會在盛情難卻的時候去夜總會。最能體現(xiàn)他的人性的情節(jié),我個人認為,是他的兩次三角關(guān)系。第一次三角關(guān)系發(fā)生在祁云、祁云妻子倪靜和他的小姨子倪真之間,第二次則發(fā)生在祁云、倪真和紅姑之間。前者因為不是文本的重點,作者在處理的時候也就相對簡單些,祁云跟倪靜的婚姻,就足以說明他的選擇。而后者的處理,相對而言要妙一些,口香糖這個言論的焦點再次充當(dāng)了有力的媒介。倪真勸祁云嚼口香糖的時候,他置若罔聞,而紅姑給他口香糖的時候,他欣然接受,并將嚼口香糖當(dāng)作一種習(xí)慣保留了下來,甚至在口香糖成為他仕途的絆腳石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
作為官員的祁云,他為紅毛石村修建了一所學(xué)校,縣里的招商引資工作也在他的主持下有序開展。盡管作者著墨不多,卻也給了人物身份一個交待。至于解決紅姑的編制問題,這里面既有人的情感,也有身份的因素。但整個文本,總體上是向著人的方向發(fā)展的。這很重要。
作為一名小說編輯,我在審稿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再精彩,如果它的人物立不起來,我會毫不猶豫地給它一槍。就像回家,不管我是自己開車,還是坐火車、乘飛機,都不是目的,如果回不了家,再先進的交通工具都沒有意義。交通工具是為回家服務(wù)的,就像故事情節(jié)是為人物服務(wù)的一樣。遺憾的是,《艱澀的口香糖》問世的時候,我還不是編輯,還沒有考慮過回家的問題。
電影《云之路》是根據(jù)《艱澀的口香糖》改編的電影,是對小說的一次再創(chuàng)作。我寫過小說,卻從來沒有將小說改成劇本,不是我不想,而是我覺得這很難,甚至比寫小說還難。
個人以為,要想成功地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必須要滿足一個先決條件,即:編劇必須讀懂小說原著,要對小說中的人物有著充分的了解。不管劇情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但小說最核心的東西不能變。否則,就不叫改編劇本也不是對小說的再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既然是再創(chuàng)作,那么,電影中也應(yīng)該有一些屬于編劇、屬于導(dǎo)演自己的東西,至少在情節(jié)的設(shè)置、人物的出場順序等方面,不能完全忠于原著。畢竟,小說和電影在敘事的手法上是有區(qū)別的,比如對某個場景的處理,電影可以通過畫面直接表現(xiàn)出來,小說則必須用時間來換取空間。
電影《云之路》一開場,撲面而來的就是它的昭通氣息。一群農(nóng)民,頂著滂沱大雨,在泥濘中推一輛滿載蘋果的拖拉機。顯然,蘋果是昭通最廣為人知的農(nóng)業(yè)特產(chǎn),除此之外,天麻、花椒等昭通特產(chǎn)也不失時機地出現(xiàn)在了影片中,要么通過人物之口說出來,要么就直接給個鏡頭。在電影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還特意安排主人公祁云站在昭通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大山包的畫面。我們甚至可以說,電影中除了那輛掛著云B牌照的哈弗H6之外,無處不在表明它的昭通性。然而,在小說原著中,作者并沒有明確地指出故事發(fā)生的地點。這應(yīng)該看作是體現(xiàn)編劇們的創(chuàng)造性的第一個證據(jù)。
事實上,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云之路》對原著的改動更為大膽。在小說原著中,為紅毛石村修路,這是作為一個背景資料出現(xiàn)在文本中的,從而引出季大奎和紅姑這兩個人物??墒堑搅恕对浦贰愤@里,修路不僅引出了人物,還成了一條主線。修路成了整個劇情的焦點,而不是口香糖。從電影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種改動是無可厚非的。畢竟,電影和小說是兩種不同的藝術(shù)門類。小說是語言的藝術(shù),所有的場景都必須以語言為媒介,才能夠在讀者的頭腦中形成印象,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可以根據(jù)自己對語言的把握,天馬行空地寫。電影則是畫面與聲音的藝術(shù),對觀眾的感官刺激明顯比小說來得快,也更為直接。這種更為強烈的感官刺激,就要求電影在故事層面上要比小說更為緊湊,更為集中,同時,也要求在改編劇本的時候就得將受眾的接受情況考慮在內(nèi)。也就是說,小說家寫小說的時候,可以不預(yù)設(shè)讀者,但編劇在改編劇本的時候,不得不預(yù)設(shè)觀眾。觀眾習(xí)慣了緊湊的劇情,你就不能天馬行空。從這個角度來說,口香糖成為小說的中心是合理的,而修路成為電影的焦點不僅合理,而且必要。
劇情發(fā)生了變化,那么,人物的局部調(diào)整就變得不可避免。其中,變化最大的當(dāng)屬季大奎了。小說中,他是通情達理的老支書,電影里,他則成了“保家衛(wèi)國”的“老英雄”,也是相對狹隘的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代表;小說中,他只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電影里,則成了關(guān)鍵人物。
中國有句古話,叫萬變不離其宗。我認為,《云之路》的編劇們在這一點上對小說原著《艱澀的口香糖》把握得十分到位。不管電影在小說的基礎(chǔ)上,做了多么大的改動,做過多少蒙太奇式的拼接,但在核心思想上,卻與小說原著保持了高度的統(tǒng)一。我說改編劇本比寫小說難,難就難在這里。
小說《艱澀的口香糖》最大的亮點在于它將政府官員放在人的位置上進行考量,電影《云之路》也沒有放棄這一核心。為此,編劇們在人物的臺詞上沒少下功夫,比如,電影兩分半鐘的時候,祁云與駕駛員的對話。駕駛員抱怨去往紅毛石村的路太爛,“整個就一坦克訓(xùn)練場”,祁云接話說:“您還真別不樂意,這是給咱們做了一個全身按摩,免費的”。又比如祁云得知倪真在打紅毛石村的土地的主意時,他們的對話。祁云說:“不是我小氣,是不能拿群眾的利益開玩笑?!蹦哒孓q解:“我沒拿群眾的利益開玩笑??!”祁云說:“沒開玩笑那就是認認真真地占群眾便宜……”這樣的臺詞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兩處。這些臺詞,無不在彰顯祁云的機智與幽默。他的語言,沒有被簡單地處理成領(lǐng)導(dǎo)干部式的一板一眼。然而,在他拒絕倪真的求愛時說出的話,卻又特別鏗鏘有力,毫不含糊:“我再說一遍,和誰在一起是我的自由!”“她愛說什么你管不著!”透過這些風(fēng)格多變的臺詞,人物的性格也就顯得突出。即便沒有演員的表演,我們也能感受到祁云的多面性——任何一個立體人物,都是由多個側(cè)面組成的——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縣長候選人,而不是一頂正確得不能再正確的官帽。
當(dāng)然,既然是電影,演員自然是很重要的,透過演員的表演,我們能夠很直觀地獲取人物的信息。在電影中,作為縣長候選人的祁云,穿一套休閑服,挎?zhèn)€單肩包,無論是下鄉(xiāng)還是在縣政府,走起路來風(fēng)風(fēng)火火,說話的時候又妙語連珠,完全不是人們觀念中的副縣長的形象,而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的形象。這正是我喜歡他的地方,愛屋及烏,我也順帶喜歡上了這個演員。正式成為縣長后,盡管鏡頭不多,但祁云的形象一下子就變得嚴肅起來了,不僅表情嚴肅,就連走路的姿勢也變得沉穩(wěn),顯出幾分威嚴。跟朋友們討論的時候,有人說這是一個缺點,人物形象突然發(fā)生了360度大轉(zhuǎn)彎,顯得突兀。而我則認為,這種處理是十分生動的。人物的身份發(fā)生變化了,那么,他的形象會不會被他的身份綁架呢?從剛才提到的幾個鏡頭來看,好像已經(jīng)被綁架了;從他要求拿走辦公室的煙灰缸,依然保持嚼口香糖的習(xí)慣來看,那個我們熟悉的祁云似乎又未曾遠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只留給觀眾們無盡的可能。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但凡是嚴肅的文藝作品,都應(yīng)該有這樣的留白。
從電影的片名來看,編劇和導(dǎo)演的思路也是直接指向人物的。云之路,顧名思義,主人公祁云的路。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祁云為紅毛石村修筑的這條看得見的道路,其二是他的心路歷程,是看不見的路。不管從哪層含義出發(fā),歸根結(jié)底,是人之路。
作為一名小說編輯,我一直都十分看重作品中的人物。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以人為本,以人物為核心,貼著人物創(chuàng)作,都是必要的優(yōu)良品質(zhì)。
還是那句話,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不容易,既要牢牢把握住小說的內(nèi)核,又要體現(xiàn)編劇的創(chuàng)造性,迎合觀眾口味的同時,又不媚俗。這些,《云之路》的編劇和導(dǎo)演們都做到了。對此,我深表佩服!我做不到,所以我老老實實地寫小說,不敢輕易嘗試改編劇本。
(作者系《邊疆文學(xué)》雜志編輯)
責(zé)任編輯: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