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歷史 HISTORY
科技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關系初探
張昀京
(中國科普研究所,北京 100081)
本文探討了科技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關系,以及傳統(tǒng)社會轉變?yōu)楝F(xiàn)代社會的原因。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被迫接受不平等條約才帶來了科技,最終中國社會選擇以科技作為救亡圖存的理論基礎。科技對社會的改變并不是一蹴而就,但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引起的革命斗爭使社會接受用科技改變社會的思維??萍迹粋鞑?;普及;傳統(tǒng)社會;新文化運動本文提到的“科學技術”,包括科學、技術、工程在內,簡稱科技,指的是明朝晚期以后從西方發(fā)展而來的科技(或稱“近現(xiàn)代科技”)。本文所說的“傳統(tǒng)社會”并非嚴格人類學含義,而是歷史學領域的習慣用法。
科技是構成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元素。文化指社會成員共享的價值、信仰和對世界的認識,科技又是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之一。社會的成員向另一個社會借用文化元素的過程,叫做傳播,中國社會借用科技的過程也就是科技傳入中國并且傳播的歷史進程,并且導致中國文化發(fā)生了變化。
最早帶著科學技術進入中國的是明朝西方的傳教士,他們希望用科學技術作為傳教的敲門磚,其中最著名的是利瑪竇、湯若望等耶穌會士。此外還有一些受雇于明朝軍隊的葡萄牙雇傭兵,帶來了軍事技術。
傳教士確實讓一些明朝官員皈依了基督教,比如徐光啟,但中國人關心的還是科技內容。明朝政府把傳教士帶來的科學技術為己所用,傳教士先后為皇帝翻譯和撰寫,與徐光啟等合寫了《御制對數(shù)闡微》、《對數(shù)表》、《數(shù)表》、《度數(shù)表》《三三等圖》、《西洋新法歷書》、《御制律歷淵源》、《算海說詳》、《算法纂要總綱》、《幾何原本》、《天學會通》、《天經(jīng)或問前集》、《欽定天文正義》、《天文步天歌》、《欽定儀象考成赤道星圖》、《崇禎歷書》等天文、數(shù)學書籍,編入子部,和中國兵家、武家、法家、醫(yī)家之類的書并列,藏書于宮廷供皇帝參考。
清朝建立后,延續(xù)明朝政府對待科學技術的態(tài)度,只利用科技成果而不鼓勵傳教,傳教士能帶來的科學技術并不多,導致利用價值不大,傳教問題與皇權沖突顯現(xiàn)的時候,清政府終于下令禁止傳教,只允許個別傳教士繼續(xù)供職于朝廷。
中國當時與“中原”以外的正式交往就是朝覲(比較獨立的國家來使稱為朝貢)。1840年前,清朝的管理外國人朝覲的部門有理藩院(主管邊疆各族朝覲,及俄羅斯事務),禮部(主管朝覲典禮和其他國家朝貢),內務府(主管對朝覲者回賜),還有戶部、工部、兵部、光祿寺、鴻臚寺等機構,地點在紫禁城、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地。朝覲對邊疆各族、藩屬國,可以明確主權標志,明君臣之義,恩威并用,同心向化,促進國家統(tǒng)一意識等作用,對沒有從屬關系的國家禮儀上仍然用君臣禮,實際上大多是為了通市需要。康雍乾時期朝廷對西洋各國的發(fā)展有所了解,甚至認為將來必將危害中國,外表堅持禮儀之爭,內心警惕畏懼,但又不愿意改變各種封建制度,寧可閉關鎖國,執(zhí)行鴕鳥政策,到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清朝皇帝已經(jīng)連英國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西方的知識(包括科學技術)成規(guī)模傳播到中國是明朝末年西方的航海時代開始之后,稱為西學東漸。
表1 明清傳教士重要西學著作表(少數(shù)為中國人著)
序號 著作名 著者(國籍) 涉及內容簡介 年代1 《童幼教育》 高一志(意大利) 胎教到成人教育,人格培養(yǎng) 約1620 2 《西學凡》 艾儒略(意大利) 文科、理科、醫(yī)科、法科、教科、 約1623道科3 《性學觕述》 艾儒略(意大利) 天主教人性學 約1623 4 《靈言蠡勺》 畢方濟(意大利)口述,徐光啟 天主教靈學,早期心理學 1624筆錄5 《萬物真原》 艾儒略(意大利) 用自然科學和經(jīng)院哲學成果,融 約1628合儒家思想6 《睡答、畫答》 畢方濟(意大利)著,孫元化訂 睡眠生理,美術哲理 1629 7 《靈魂道體說》 龍華民(意大利) 天主教靈學,自然認識論 1630-1638年間8 《修身西學》 高一志(意大利) 倫理學、心理學、生理學 1630 9 《譬學》 高一志(意大利) 修辭法 1633 10 《西方答問》 艾儒略(意大利) 地理學、百科 1637 11 《格致奧略》 羅明堯多瑪氏,國籍未知 天文學、醫(yī)學、動物學、心理學 約1820 12 《泰西水法》 熊三拔(意大利) 水利學 1612 13 《表度說》 熊三拔(意大利) 天文學 1614 14 《天問略》 陽瑪諾(葡萄牙) 天文學 1615 15 《泰西人身說概》 鄧玉函(德國) 生理學 約1621 16 《測食(略)》 湯若望(德國) 天文學 1625 17 《地震解》 龍華民(意大利) 地學 1626 18 《遠鏡說》 湯若望(德國) 光學、天文學 1626 19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鄧玉函(德國) 力學、機械工程 1627 20 《寰有詮》 傅汎際(葡萄牙) 天文學 1628 21 《空際格致》 高一志(意大利) 化學、地理、天文、氣象 1624-1638年間22 《大測》 鄧玉函(德國) 三角函數(shù) 約1631 23 《幾何要法》 艾儒略(意大利) 《幾何原本》解釋 1631 24 《斐錄答匯》 高一志(意大利) 百科問答 1636 25 《火攻挈要》 湯若望(德國) 軍用火器 1643 26 《新歷曉或》 湯若望(德國) 天文歷法 不詳27 《西洋新法歷書》 湯若望(德國) 天文歷法 清初,不詳28 《天步真原》 穆尼閣(波蘭) 天文歷法、對數(shù)、三角函數(shù) 約1653 29 《新制靈臺儀象志》 南懷仁(比利時) 天文學儀器 1673 30 《坤輿圖說》 南懷仁(比利時) 地理學 1674 31 《地球圖說》 蔣友仁(法國) 地理學 1767 32 《獅子說》 利類思(意大利) 動物學 1678 33 《進呈鷹論》 利類思(意大利) 動物學 1679 34 《律呂纂要》 徐日升(葡萄牙) 西方音樂 不詳35 《律呂正義續(xù)編》 德理格(意大利) 西方音樂 不詳36 《視學》 年希堯 畫法幾何 1729 37 《歷學會通》 薛鳳祚 天文歷法 不詳38 《自鳴鐘表圖說》 徐朝俊 鐘表 1809 39 《崇禎歷書》 徐光啟主編 天文歷法 1629-1634 40 《西洋新法歷書》 徐光啟主編 天文歷法,內容同《崇禎歷書》 清初
清朝晚期以前西學東漸的規(guī)模不大,民間傳播的科學技術大多是官方認可的東西,例如歷法,機械制造,一些數(shù)學成果,新發(fā)現(xiàn)的醫(yī)藥等。一些日用工業(yè)品還是作為時新貨進口到民間,在廣州口岸的限制措施執(zhí)行起來慢慢沒那么嚴格,福建廣東沿海難以維生的人也被迫受雇于外國人或者前往海外謀生。傳教士無法進入中國,就在澳門傳教,同時傳播科學技術,期望有朝一日影響到內地,如馬禮遜牧師等在澳門設立書館,開辦醫(yī)院,頗有成效。
但是這種表面的科學傳播被深深的成見包圍。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的使團三席亨利·埃利斯認為“中國人做事的原則如此狹隘,而他們的論斷又是那樣不知羞恥地弄虛作假,以至于我們提出的最有根據(jù)的論證也會遭到他們的反駁。中國人既拒絕你的一般性原則,又隨意否認你的事實,對所有試圖駁斥他們的意見都不屑一顧?!边@段筆記說明以符合邏輯為原則的西方辭令,與中國自古流傳的箴言式的辭令之間互相排斥。在澳門傳教十年,并擔任使團漢語秘書的馬禮遜牧師精神上對中國人也并不友好,“一直認為中國人傲慢自大”。根據(jù)記載,使團特使阿美士德與嘉慶皇帝發(fā)生禮儀之爭,使團無果而終。雖然這是外交禮儀上的事,但也說明中國和西方人與人之間存在巨大文化差異。清政府即使接見成功,在更加事關“國體”的貿易問題上,也絕不會做出任何改變,阿美士德使團無法完成使命是必然的。
明清時代傳教士留下來的涉及西方科學的著作數(shù)量,雖然與中國古代典籍相比實屬稀少,但也有幾十種,這些著作的最終目的是傳教,涉及科技的地方也為數(shù)不少。除了在傳教范圍內傳播閱讀外,絕大多數(shù)都被放在書架上,很少有人愿意翻看。(見表1)
1840年后,英國同中國進行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社會走向了半殖民地時代。隨著口岸的增加,科學技術更多地傳入中國社會,不過中國人大多對西方的文化,也包括科學技術仍持抵觸態(tài)度。清政府在認識到西方戰(zhàn)爭機器的精巧后,認為英國是僥幸得勝,因為沿海百姓沒有被動員起來。所以清政府仍有“師夷長技以制夷”,廢除條約,回到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的想法。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朝慘敗,面臨內憂外患,清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始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目的,就是借助洋務富國強兵,驅逐洋人,鎮(zhèn)壓起義。洋務派這些活動最終沒有起到“制夷”的作用,但是科學和技術開始有規(guī)模地傳入中國。作為富國強兵的臨時政策,洋務運動絲毫不觸動原有封建體制,社會主流認為學習洋人的東西是破壞祖制,正途仍然是科舉做官。在清政府中反對洋務運動的守舊派為數(shù)不少。
各地口岸相繼開放,甚至建立了國中之國的租界,西方工業(yè)品大量涌入,讓中國社會不得不接受各種科技。
這些科技的傳入客觀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近現(xiàn)代化,但是也對外國有很多好處。
首先中國沒有科技,操控者必然是洋人,清政府不得不大量起用外國人,被迫實行治外法權,甚至海關長期由外國人管理,對內鎮(zhèn)壓也要借外國人組建軍隊,這強烈加劇了中國的半殖民地進程。
其次,造成中國人的自卑感。地方官員多數(shù)不知道如何應付洋人,對洋人惟命是從,只會讓百姓屈服于官威,在地方上形成了懼怕洋人的習性。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雖然更了解國際事務,對于糾紛尚能保持平等姿態(tài),但實際上也色厲內荏,不敢與洋人過多爭執(zhí),總是在最后關頭答應外國的條件。
第三,保證了外國資本的長久利潤。中國沒有科學技術,就無法生產(chǎn)許多工業(yè)品,只能購買外國產(chǎn)品,保證外國資本的利潤。由于各種原因,銀兩大量流出中國,這就造成中國農村大量破產(chǎn)。
科技傳播在這種背景下,只能成為中國半殖民地化的一種途徑。
這一時期的科技傳播分為兩個方面,精英化的是學校、書籍和報紙,大眾化的是商品輸入和日常其他途徑。分成這兩個方面是因為當時中國多數(shù)人是文盲。
學校分為官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官辦學校都是為軍隊培養(yǎng)人才而設,民辦學校多數(shù)是教會學校。教會學??煽嫉挠袔资?,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開放口岸生活的市民,減少社會上對外國的排斥情緒。
傳播科學技術的書籍和報紙種類已經(jīng)相當多,有很專業(yè)的書籍,也有面向非專業(yè)讀者的,幾十年間出版了上萬種之多。著名的作者有傅蘭雅、丁韙良、偉烈亞力、李提摩太、徐壽、李善蘭等。
在治外法權下,地方政府懼怕洋人,不能持公處理地方教會和普通民眾的訴訟爭斗,造成教案。教案增加了普通民眾對外國的仇恨,導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入侵使京津地區(qū)遭到了空前浩劫,以清政府徹底屈服告終,《辛丑條約》后,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這場運動讓社會有識之士認識到盲目排外不能戰(zhàn)勝西方列強,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淘汰了朝廷的保守派,讓清政府下決心實行“新政”。
1900年后,清政府變法圖強,中體西用,改革官制,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鞏固清政府統(tǒng)治。首先從教育改革入手,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興辦學校,并提倡社會教育。
大規(guī)模的傳播即成為普及,清朝新政時期開始普及科技知識。
(1)創(chuàng)辦簡易識字學塾,簡易識字學塾計劃頒布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目的是救濟年長失學,貧寒子弟無力就學者。年長失學者學習畢業(yè)年限一到三年不等,家貧年幼者學習畢業(yè)年限三年。每周課程為國文六小時,國民道德、算術各三小時。教材有簡易識字課本、國民必讀課本和簡易珠算課本。(2)提倡宣講,宣講的目的是“開民智,裕民德,正民俗”。由各省撫部院,會同學部,令各省、府、廳、州、縣、學,隨時親歷城鎮(zhèn),宣講圣諭,廣訓勸善要言,有關民教者切實開導,勸令興修水利,廣事種植,開蒙學女學,禁止各項惡俗。(3)設立簡易學校,清宣統(tǒng)元年,除了簡易識字學塾和宣講所外,又設立簡易學堂,每天上課三小時,分日間教學或夜間教學,學業(yè)期限一年到三年不等,與中華民國時的民眾學校非常類似。(4)關于農民教育,設立農業(yè)夜課、耕種補習班、業(yè)余體育會等。(5)關于工人教育,有工廠、公司所設半日學堂、恤貧半夜學堂等。(6)關于婦女教育,有女工傳習所、半日婦女學堂等。(7)創(chuàng)立《白話報》,建立閱報處,閱書報社。(8)建立教育品陳列場,教育博物館。
清政府采取這些措施為時已晚,但這些改革確實是中國社會全面接受科學的開始。
統(tǒng)治階層思想上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這是大規(guī)模普及科技的最初理論。
民國北洋政府成立后,教育科技方面繼續(x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的核心是儒家倫常道德,實際上是要人民不以下犯上,不要反對北洋政府的獨裁。但是,袁世凱稱帝失敗表明“中學”并不能實現(xiàn)救國的目標,只能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理論。
此后爆發(fā)了“新文化運動”,守舊的知識精英和謀求變革的知識精英之間的一場大辯論,后果是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觀念變化,為五四運動提供了思想基礎。
主導新文化運動的言論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看法針鋒相對,針對社會觀念上尊孔讀經(jīng),講究忠孝仁義的傳統(tǒng)價值觀,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在媒體上進行了一系列批駁。質疑“(1)孔門修身倫理學說是否可與共和立憲政體相容。儒家禮教是否可以實行與今世國民之日用生活。……(2)憲法是否可以涉及教育問題及道德問題?!?)萬國憲法條文中有無人之姓名之發(fā)現(xiàn)?!?/p>
此后經(jīng)過五四運動,“德先生、賽先生”成為救亡圖存的思想主流,宣告中國傳統(tǒng)社會基本結束,在思想上進入了現(xiàn)代社會。
科學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關系有三個特點:
(1)科學經(jīng)歷了外來的文化到固有文化的轉變。中國傳統(tǒng)社會演變?yōu)楝F(xiàn)代社會正是科技作用的結果。(2)科學改造社會的任務突出。社會的變革以救亡圖存為線索,科技是實現(xiàn)目標的重要工具。(3)科技傳播普及的范圍趨于專門化。隨著科技的普及,越來越專門化,最后形成了科技界,向民眾普及的科技知識也更加精細。
有許多歷史因素導致科技傳播形勢微弱??茖W當時在西方也處于萌芽階段,讓中國朝廷感興趣的實用性科技并不多;西方科學集中掌握在教會或者大學等上層精英手里,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使統(tǒng)治者在思想上足以抵御西方文化;自給自足小農經(jīng)濟社會總體消費需求不旺,軍事上對周邊小國有絕對優(yōu)勢,所以封建王朝沒有必要引進科學技術。
清朝晚期以前的中國和當時的西方國家有顯著不同:中國只接受科學技術的成果,而西方國家不止接受成果,還存在產(chǎn)生科學技術的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經(jīng)過文藝復興運動,神學和教會的統(tǒng)治都解體了。掌握最初科學的上層精英們也努力探索著自然界,以期找到新的神學學說。中國一直是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佛道輔之,推翻舊王朝也是為了建立一個新王朝,并沒有探索自然界的興趣。
第二個條件是,啟蒙運動的出現(xiàn)??茖W技術與新的哲學思想從教會、大學和宮廷走向了中小資產(chǎn)階級人士,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中國不存在啟蒙運動,學說體系中只有熟讀儒家經(jīng)典可以做官,只有做官才能光宗耀祖,其他職業(yè)無論貴賤都是不能做官情況下的不得已選擇。這種情況下人們當然沒有探討自然的可能性。就算清政府不禁止傳教,西方科學繼續(xù)輸入,中國也只能利用科學技術,不存在促進科學發(fā)展的土壤。
第三個條件是,戰(zhàn)爭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17世紀初到19世紀初西方國家戰(zhàn)爭不斷,但規(guī)模不大,一般是簽訂條約結束戰(zhàn)爭,很少有被徹底滅掉的大國,因此戰(zhàn)爭作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實用性科技的發(fā)展。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則是極大促進了工業(yè)品的生產(chǎn),民間更加有資金投入到應用科學研究領域。中國明末清初有爭奪政權的戰(zhàn)爭,此后內地可以說是承平已久,軍事技術發(fā)展也沒有動力,更不用說其他技術了。清政府的收入來源只有農業(yè)稅,商業(yè)稅以及鹽鐵專賣,賣官鬻爵收入,遇到戰(zhàn)爭只能加捐稅,也就不存在民間投入研究領域的資金。
乾隆晚期和嘉慶道光時期,頭腦日益僵化的統(tǒng)治者害怕任何改變的態(tài)度達到極點。清政府自認為外國人是未開化的臣民,民眾則普遍認為外國人是蠻夷,恥于和外國交往。這種情況下民間能夠認識西方科學技術的人非常稀少。
[1]威廉·A·哈維蘭(美)著.《文化人類學》第十版瞿鐵鵬,張鈺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620.
[2]張雙智.《清代朝覲制度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1-278.
[3]鄒小站.《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0-53.
[4]亨利·埃利斯(英),《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志》劉天路,劉甜甜譯,劉海巖審?!肚迨肪幾g叢刊》[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3:430.
[5]黃與濤,王國榮.《明清之際西學文本》[M].上海:中華書局,2013:2060.
[6]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十一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1087.
[7]經(jīng)世文社編.《民國經(jīng)世文編(交通、宗教、道德)》[M].1970:5248.
[8]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編.《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刊物匯編》(一)[M].北京:全國圖書館縮微文獻復制中心2005:7-9.
[9]寶成關.18世紀清政府禁教政策的確立與實施[J].河北學刊,1997,(3):89-95.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Society in China
ZHANG Yun-jing
A
1003-2177(2017)13-0011-05
張昀京(1976—),男,福建閩清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現(xiàn)就職于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方向: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