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生煙
木筆寫春秋
文/水生煙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風(fēng)送孩童的瑯瑯書聲,入了半開的窗欞。調(diào)皮的男孩將尾音挑高,如牧草遍野、牛羊滿坡時高高揚起的鞭梢,生怕不能引起老師的注意。
窗外春光正好,日光灑落,連風(fēng)也躲得了無蹤跡。榆葉梅在窗下開得正好,簇簇團(tuán)團(tuán)明艷的深粉,似艷抹濃妝,只消一時風(fēng)狂雨驟,便落花狼藉,寂寂入春泥,終是太過小家子氣。而一旁已達(dá)兩層樓高的辛夷,花盞如蓮,枝葉疏朗,橫斜春光里。它的另一俗名更惹人喜愛,曰:木筆。
窗前欲探桌案的三兩枝,因鳥雀蹬枝而微顫,如同淺蘸新墨印在清空一抹,視線里悠悠蕩著花色幽紫。忽而分不清身在何處,可是在那清朗詩音、明媚詩意中?
時光回溯千年,掬一捧南宋的清溪水,與古今同醉。看那低矮屋檐下,銜泥往復(fù)的可是舊歲的燕兒?鳴唱來去,如締新約。春夏光陰安暖如斯,詞人心中卻郁憤難平。他一生主張抗金,渴望普天之下皆樂土,百姓能過上安寧祥和的生活。只嘆仕途坎坷,他屢遭奸佞陷害,幾回被罷官,空有一腔抱負(fù),卻閑居鄉(xiāng)野二十載,直至郁憤而終。
我時常想象,若非詞人心懷家國,而只是滿足于豆麥升斗的小民情懷,或者他可以寄情山水,或許會更灑脫。只是燕雀怎知鴻鵠志,如那匍匐開花的榆葉梅,終是長不成風(fēng)情傲然的木筆。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這一句讓我想起在微博中看到的結(jié)婚三十七載的老夫妻,他們白發(fā)如雪,卻每天都穿著情侶裝,一起尋找好吃的美食、好玩的地方。老太太穿紅裙和白球鞋,涂亮紅色的唇膏。他們微笑的模樣看起來那么家常,卻又像是日日盛裝。而詞人筆下的白發(fā)翁媼,又是誰家爹娘?淺醉微醺中閑話家常,說的是豆蔻錦年的烏發(fā)青衫,還是膝下兒女的孝悌溫良?
放眼望去,清溪之畔的青青豆苗,正在微風(fēng)中輕擺腰身,連綿如浪。少年躬身勞作,汗水濕透衣衫,抬眼望金光閃閃,低頭看野草混雜于豆苗之間,而世事大抵如此。他握緊了鐵鋤,揮向長相貪婪的野草。樹蔭下的男孩俯身編織雞籠,嘴巴與手腳一刻也不肯閑著,歌聲飄出去老遠(yuǎn)。只有嬌憨小兒閑適地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陽光在他的面頰上鍍了嫩如蓮花的紅澤。
在遠(yuǎn)離紛爭的村莊,人們以四季時令為脈絡(luò),以日月沉浮為指引,冬種秋收,晝作夜息,如樹般寧靜,如鳥般自由。若普天之下的百姓都能如此安逸,拂面春風(fēng)是不是就能撫平詞人緊皺的眉宇?